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06455756466

    燭之武退秦師,整個事件中,涉及三個國家,秦國,晉國和鄭國。

    有一個成語叫做“秦晉之好”,但實際上秦晉並不見得真有那麼“好”,現在看來也不過是一系列的政治聯姻而已,友好邦交甚至幾度決裂,這裡面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這也是秦之所以能被“退”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秦晉親如一家,任你怎麼遊說,該打還是要打的。

    燭之武能成功,並不是靠口才,而是對局勢的透徹分析。國與國之間,很少存在什麼意氣之爭,秦國之所以跟著晉國攻打鄭國,並不是因為友好鄰邦哥們義氣,而是覺得在戰爭中可以獲取一些利益。

    按照原本的形勢,鄭國被滅,晉國吃肉,秦國跟著喝點湯。而燭之武告訴秦穆公,如果保住鄭國,晉國吃不到肉,秦穆公卻可以吃到,何樂而不為呢?至於之前和晉國的約定什麼的都見鬼去吧。何況那時候晉文公已經成為霸主,若是再得了一個鄭國,實力就更加龐大,這樣的結果對秦國也不是好事。

    秦國不但退兵了,還把鄭國保護起來,晉國隨便換一個人也不幹,但是這個人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國既沒繼續進攻鄭國,也沒反戈進攻秦國。鄭國雖然沒滅掉,但是威懾作用已經起到了,事實上從此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注1)鄭國也一直是晉國的追隨者。對於秦國,怎麼也算盟友,還是親戚,不戰的結果自然是比戰要好。從長遠和大局考慮,晉國也只能退兵了。

    注1:感謝 @水雲吟 指出謬誤,其實只是一段時間,並非“一直”,因為“一直”太久,鄭國都沒能“一直”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眼角不癢不腫,就是痛,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