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諸葛不孔明

     《史記》讀後感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裡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 “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鬥勇的,還有那些有著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遊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遊說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十分悠久。作為新世紀青少年的我,當然要好好的瞭解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驕傲的時段。為了瞭解這些歷史,我選擇了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盡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由於平時,我們所熟悉的指鹿為馬、完璧回趙等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均來源於《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天子時期,它先容了黃帝的由來、發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堯、舜、禹的功績,然後禹建立了夏朝,《史記》還講述了夏、商、周、秦興盛和終極衰敗得原因,在天子和漢武帝時期,發生了許很多多的事件,《史記》都逐一記述下來,還講解了其中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生於公元前145年西漢時期的夏陽,他的父親司馬談時漢武帝的***令。在父親的薰陶和影響下,司馬遷20歲時就開始遊歷全國,考證歷史遺蹟、瞭解風土人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為司馬遷以後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歲時,發生了一件影響司馬遷至深的事:漢朝大將李陵進攻匈奴,由於寡不敵眾,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族人,司馬遷沒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樣爭相附和,而是為李陵辯護,希看天子寬恕。因此司馬遷受到牽連,被處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代。經過了20餘年的專心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透過閱讀《史記》,我瞭解了很多歷史知識,還讓我熟悉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讓我知道了很多平時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歷史典故,而且在《史記》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還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傳,既豐富又詳實,使得人們閱讀完它之後,感覺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識,它的豐富、充實性,也使得人們百看不厭。之所以有《史記》這本著作,是由於作者司馬遷的不懈努力,他敢於大膽地評論漢武帝的功過,肯定陳勝、吳廣反抗暴秦的首創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惡,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史記》真實性的要求。

      《史記》的經典之處也就在於文章的真實性。由於在古代,每個朝代的吏官由於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幾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們將皇室貴族的醜陋的一面都不將記載或美觀化,使得歷史不真實,但司馬遷卻不是這樣,司馬遷不僅將漢武帝的功過逐一記錄下來,還在《史記》中將漢朝以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用自己對其的評價寫下來,使得後人對古代的歷史有了正確的瞭解。

      《史記》從文字上看,文筆簡潔,語言生動,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明史》讀後感

      中華古籍經典按照經、史、子、集分四類。我對中國歷史情有獨鍾,而其餘三類幾乎沒有太多涉獵,僅在十餘年前讀過《周易》。當時,由《周易》而至南宋邵節康《梅花易數》,最後至當今易學大師西安邵偉華《周易預測學》、《四柱預測學》。孔子讀《易》,緯篇三絕。可是,我卻誤入了周易預測學的迷宮,知其大學,未敢深窺,悄然早退。

      然而,中國歷史,卻讓我從一開始就喜歡上。

      記得還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自己每天從早飯錢和零花錢中省吃儉用,在高二的時候,就花58元買了中華書局的豎排繁體字版全套《資治通鑑》(20冊)。當時,我母親還向我要發票,說把這套書退到她們單點陣圖書室,讓後一本一本地交替借出來給我讀。當時,我嚴正地跟母親說,《資治通鑑》是我要讀一輩子的書,不准她這麼做。由此,《資治通鑑》成為我書櫃中第一套史書。逐漸至今,又先後買了《史記》、《漢書》、《周書》、《宋書》、《南史》、《舊唐書》、《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剛買不久》。按照順序,剛剛讀完《明史》。

      我是在2006年10月9日開始讀《明史》。我的讀史習慣是每天必讀2頁,除非看到非常精彩的時刻,一般每天也不多看,以保持持久的興趣。我讀史,也不是遍讀:

      本紀部分,由於是皇帝更替,基本是編年記述,因此這部分是通讀;

      志部分,一般只看看地理志、職官志和兵志,其餘像天文志、五行志、歷志、禮志、樂志、輿服志、選舉志、食貨志、河渠志、刑法志、藝文志,由於這些太專業化,我又沒有興趣,因此基本不看。

      表部分,基本是一個時間表,因此,也是迅速跳過。

      列傳部分,這是最精彩的,往往把人物和事件講述得比較詳細,這也是我次重點看的篇章,特別是彪炳史冊的人物列傳,如陳友諒、張士誠、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劉基、宋濂、藍玉、方孝孺、解縉、于謙、李東陽、胡宗憲、俞大酋、戚繼光、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顧憲成、李成梁、楊嗣昌、袁崇煥、史可法、鄭和、魏忠賢、胡惟庸、嚴嵩、李自成、張獻忠等等等等,看得最細緻認真。

      讀完《明史》後,讓我感嘆和遺憾的地方比清末更加多。

      首先,明朝開創性地建立了內閣首輔制,國家的日常性事務由內閣處理。嘉靖、萬曆兩朝皇帝甚至可以常年深居內宮,不理朝政,國家機器照常運轉。這可以說,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君主立憲制的一個很好嘗試。

      其次,明朝制度化地建立了對內閣政府的常設檢察機構。雖然說錦衣衛、東廠、西廠濫殺無辜,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也的確對當時的貪官汙吏起到了很好的震懾和監督作用。只是,這樣的特務機構所作所為超出了正常的範疇,有些過頭。

      第三,明朝中晚期,作坊式經濟出現,甚至逐漸成為國庫收入的重要依賴物件。這樣的情況,大大地超出了以前朝代對農業收入的依賴。

      第四,明朝末年,已經意識到火炮在戰爭中超乎尋常威力。只是,由於當時認識不充分,使得居然擁有先進火炮的熱兵器部隊,被冷兵器的清朝騎兵給打敗。

      第五,明朝人體現出漢人清晰的個性和氣節。如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永樂皇帝)居然把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給推翻,當了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了,明朝居然不接受要挾,另立新帝,繼續抵抗;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北京面臨李自成和皇太極的兩面夾擊,明知抵抗不了,也不遷都南京,或是暫時逃亡迴避一下,而寧願自盡煤山。

      第六,明朝末年的流寇張獻忠為患四川,《明史》記載:獻忠性狡諛,嗜殺,一日不殺人,則悒悒不樂。川中自遭獻忠亂,列城內雜樹成拱,狗食人肉若猛獸虎豹,吃人死則棄去,不盡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遍體皆生毛。

      如果明朝還能多存在100年,則中國有可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再一次領先,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三國志》讀後感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一個時代,群雄割據,它就是——三國;有一本史冊,經典永存,它就是——《三國志》。作為一個三國迷,我對關於三國的一切都很感興趣。這個星期,我閱覽了夢寐以求的《三國志》,我讀的津津有味,大飽眼福。接下來,就讓我與大家來分享一下我的收穫。

      公元184年,張角兄弟三人舉兵數十萬,發起著名的“黃巾起義”,漢末戰亂的時代就此拉開了序幕。起義軍被消滅之後,漢王朝名存實亡,各地英雄豪傑和官員們都已無心為漢王朝辦事,互相之間展開鬥爭,希望在這亂世中統一天下。其中就有大家都知道的劉備,曹操和孫權等,他們是亂世中的英雄,但在我看來,他們個個都是我的榜樣。

      先來說說我最喜歡的陸遜。他是我們上海的英雄,揚州吳郡吳縣華亭人士。大家可能對他還不熟悉,但是大家應該知道“火燒連營”吧!是的,在蜀國大將關羽、張飛相繼死後,劉備特別生氣,率大軍伐吳。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陸遜沒有驚慌失措,而是非常冷靜地面對,調兵遣將,最終用火攻以少勝多,打敗了蜀軍,在三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一個國家的建立不僅需要一個明智的君主,一個飽讀兵書,能融會貫通,足智多謀的軍師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如他——諸葛亮。他深謀遠慮,博望坡之戰,南郡爭奪戰,他屢挫敵軍,讓見到他的人都為他的才幹而折服。諸葛亮一生也很清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蜀國國主劉備死後,他沒有篡位,而是盡心盡力輔佐劉禪。街亭失守,他自貶三等,深刻反省自己。他這種為國家,為社會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宣揚與學習。

      讀完這本厚厚的書,我的心中還時常浮現出那一個個鬥智鬥勇的畫面,我想: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有那麼多的武將謀士,他們為了各自的目標,奮鬥著,他們那種毅力,意志與信念著實令我佩服。他們雖然也失敗過,但他們不曾放棄過,最終走向成功。5.12大地震,震垮了無數的房屋,奪取了許許多多鮮活的生命,但中國沒有倒下,就是因為我們華人不言放棄,互助自救,最終克服了困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楮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每當這首歌響起時,我的耳邊會響起浪濤拍石的聲音,眼前會浮現出那個群雄割據的時代——三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太平天國在今天成為經不起批評的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