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以三國時代曹植的浪漫主義愛情名篇《洛神賦》為題材,全卷共畫4段,第一段描繪曹植與洛神於洛濱相會,第二段描寫洛神與曹植若即若離的情狀,第三段刻畫他們在雲車、輕舟上互贈禮物、暢訴衷情,第四段描寫曹植滿懷依戀地重登歸途。在這四幅場景之間,畫家又點綴了鴻雁游龍、彩霞鮮荷以及馮夷、屏翳等神話人物,使整幅畫卷一氣貫通,構成一長幅完整的畫面。
東晉畫家顧愷之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地表現了賦的內容。早在東晉時代,人物畫已經有如此成熟的技處理,至少可見華人是具備一等的聰明才智的。這幅畫使得山水畫家從中發現了樹石、泉水的波紋線條;花 鳥畫家從樹葉的勾勒中找到了裝飾畫風的淵源.;人物畫家們當然更是洋洋自得,別人只是發現和發掘,他們卻可以理直氣壯地指此為人物畫的權輿。這筆珍貴財富是歸於他們的。
在一幅如此宏大的橫卷場面中,將山水、花鳥、人物畫技巧薈萃一爐,這正是顧愷之不同凡響的所在。我們自然還該看到畫面上種種匠心獨運的痕跡:洛神,鶴立一旁,在畫卷的左側,人物突出,看出是情節中的主角。曹植與隨從們則據畫面右角,形成群體場面,以繁映簡,互相補託,既見出曹植夢見洛神女後痴心眷念的神態,又點出《洛神賦》的中心內容:這是一種想象中的境界,凡人與仙女,就是所謂的“仙凡阻隔”,本來就該有距離的――畫面的距離,暗示了文學環境中的距離。
《洛神賦圖卷》的成功,還在於它已經暗示出畫家意識到遠小近大的景觀原則這一樞紐。洛神女腳下的洛河水,水紋處理,完全是一種透視的處理。作為任務背景的樹木,也是近處具體而細微,遠處概括而模糊。至於飛龍、仙鳥,都不出這一原則。遠山一抹淡筆,瀟灑而簡潔,在拉出景觀空間、塑造可行可遊的實際環境方面,都堪稱是極為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特別是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勾勒添色的人馬畫技法,意味著人馬畫已具備了獨立成為一種畫科的藝術條件。
東晉畫家顧愷之把中國畫從原始意義上的概括,上升到有精緻技巧的形式處理,顯然是對於豐富中國畫的形式及表現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歷史推崇他為“畫聖”,並以他的成就作為中國畫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此圖以三國時代曹植的浪漫主義愛情名篇《洛神賦》為題材,全卷共畫4段,第一段描繪曹植與洛神於洛濱相會,第二段描寫洛神與曹植若即若離的情狀,第三段刻畫他們在雲車、輕舟上互贈禮物、暢訴衷情,第四段描寫曹植滿懷依戀地重登歸途。在這四幅場景之間,畫家又點綴了鴻雁游龍、彩霞鮮荷以及馮夷、屏翳等神話人物,使整幅畫卷一氣貫通,構成一長幅完整的畫面。
東晉畫家顧愷之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地表現了賦的內容。早在東晉時代,人物畫已經有如此成熟的技處理,至少可見華人是具備一等的聰明才智的。這幅畫使得山水畫家從中發現了樹石、泉水的波紋線條;花 鳥畫家從樹葉的勾勒中找到了裝飾畫風的淵源.;人物畫家們當然更是洋洋自得,別人只是發現和發掘,他們卻可以理直氣壯地指此為人物畫的權輿。這筆珍貴財富是歸於他們的。
在一幅如此宏大的橫卷場面中,將山水、花鳥、人物畫技巧薈萃一爐,這正是顧愷之不同凡響的所在。我們自然還該看到畫面上種種匠心獨運的痕跡:洛神,鶴立一旁,在畫卷的左側,人物突出,看出是情節中的主角。曹植與隨從們則據畫面右角,形成群體場面,以繁映簡,互相補託,既見出曹植夢見洛神女後痴心眷念的神態,又點出《洛神賦》的中心內容:這是一種想象中的境界,凡人與仙女,就是所謂的“仙凡阻隔”,本來就該有距離的――畫面的距離,暗示了文學環境中的距離。
《洛神賦圖卷》的成功,還在於它已經暗示出畫家意識到遠小近大的景觀原則這一樞紐。洛神女腳下的洛河水,水紋處理,完全是一種透視的處理。作為任務背景的樹木,也是近處具體而細微,遠處概括而模糊。至於飛龍、仙鳥,都不出這一原則。遠山一抹淡筆,瀟灑而簡潔,在拉出景觀空間、塑造可行可遊的實際環境方面,都堪稱是極為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特別是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勾勒添色的人馬畫技法,意味著人馬畫已具備了獨立成為一種畫科的藝術條件。
東晉畫家顧愷之把中國畫從原始意義上的概括,上升到有精緻技巧的形式處理,顯然是對於豐富中國畫的形式及表現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歷史推崇他為“畫聖”,並以他的成就作為中國畫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