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寵緣家園1

    光性使魚類對光刺激產生定向行為反應的特性。趨向光源的定向行為稱正趨光性,背離光源的行為稱負趨光性。許多魚類具有正趨光性,如竹刀魚、沙丁魚、脂眼鯡、圓鯵、鮐、竹莢魚、斑葵、銀漢魚、顎針魚、鱀條魚等。

      魚類對光刺激的反應有好奇性、適宜照度、索餌叢集、條件反射、強制運動、迷惑和本能等種種假說。魚類的趨光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魚受光刺激後,遊近光源周圍;第二階段是魚滯留在光源下游動。但趨光的魚類在過了一段時間後,會因對光的適應、疲勞以及環境的變化等而離開光源遊走。某些無趨光性成魚,其幼魚也有趨光反應,如香魚、鰻鱺等的幼魚。同一種魚類,其趨光性隨著發育階段、雌雄性別、攝食量和魚鰾結構而異,如幼魚期比成魚期趨光明顯,攝食量少時容易被光誘集,有的魚類如竹刀魚在懷卵期的趨光性減弱。此外,魚群被誘集後的起浮程度與魚鰾結構有關。

      趨光性有刺激相稱性、保目標性和保留性三種類型。刺激相稱性是由於兩眼受光面的光量之差引起的刺激。而保目標性和保留性是魚眼受光面部分受光量之差引起的刺激。魚類為保持受光量沒有差異而產生趨光。魚眼對不同波長光的敏感曲線是不相同的,底層魚類感受光譜範圍很窄,約為410-650毫微米,而上層魚類則具有較寬的光譜範圍,約為400-750毫微米。

      魚類有一定的適宜照度範圍,並且在這種照度的水層內叢集。魚類的適宜叢集照度隨環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如竹刀魚在水上燈照射下,叢集於光源下方約2米處,並滯留相當長的時間。而在水下燈照射下,儘管光量小於水上燈,魚類能圍繞並遊向光源,但滯留不久即離開光源。趨光性強的魚也是叢集性強的魚種,如沙丁魚、鯵、鮐、竹刀魚、玉筋魚等。在夜間魚為了防禦、索餌或發現同伴而長時間滯留於光源下,從而產生叢集反應。

      魚類的趨光性與水溫和月光有關。一般情況下,水溫越高,趨光性越弱;反之,趨光性增強。月光明亮,趨光叢集效果較差,如果增強光的照度,可以提高叢集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什麼東西能讓身上長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