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93103148046

    .

    「畫虎不成」最早的出處應該是《後漢書·馬援傳》:

    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原句是「畫虎不成反類狗」,意義上和我們今天理解的沒有太大的差別。

    這句熟語最讓人疑惑的地方其實是,為什麼老虎會畫成狗了呢?

    參看前句,用於比較的是「鵠」和「鶩」,前者是天鵝,後者是「鴨」。我們都說,醜小鴨變天鵝,鴨和天鵝是外形相似本質不同。但「老虎」和「狗」實在差太多。

    其實古語的「狗」是多義詞。《爾雅·釋獸》有記:

    熊虎醜,其子狗,絕有力麙。

    《爾雅·釋畜》又記:

    狗屬犬生三猣,二師,一玂。未成毫,狗。長喙,獫。短喙,猲獢。絕有力,狣。尨,狗也。

    就是說,「狗」除了指「犬」本身,還可以指熊、虎、犬之類的幼崽。

    而《爾雅》在漢代是重要的經典,到了後漢時期,被引用也不算離譜。

    所以「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本義應該是「畫老虎沒化成,畫成了小老虎」。老虎高大威猛,是獸中之王,但是小老虎完全沒有這樣的氣勢,就是隻小貓。所以「畫虎不成」原本的意思,應該是「刻天鵝沒刻好,刻成了鴨子;畫老虎沒畫好,畫成了貓(小老虎)」。寓意好高騖遠。

    之後隨著詞義的變遷,「狗」和「犬」完全同義,就有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說法,意義上沒有變化,甚至「虎」畫成「狗」讓諷刺的意味更強了,一直沿用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那種愛在背後說人壞話的女室友,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