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梧桐
-
2 # 阿尚青子自由寫作人
看不懂,沒關係,可以囫圇吞棗。
但得反覆吞,多次嚼。
還有個方法,看不懂《三國志》,就看《三國演義》,看不懂《三國演義》,先看《三國演義》連續劇。
-
3 # 歐比旺羅克
如果不是選了一本晦澀難懂的話,看書但不理解的主要原因是這本書太難了。書有深淺難易程度之分,作者在寫書之前必須設定讀者群,確定寫出來的書是給少兒看的、給普通人普及知識的、還是給專業人士看進行學術交流的。
讀書儘管是汲取知識,但讀書也需要必備的知識儲備,所謂的理解是用已有的知識去同化新知識,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才能支撐起新知識加入自己的認識體系,所以只有讀完高中可以讀大學,但不能直接讀研究生和博士,知識是一階一階積累的。
幸運的是認識科學經過研究,已經得出理想讀書的黃金法則,就是在一本書中存在15.87%的新知時,讀書效率最高、收效最大、理解最好。如果書中太多知識你已經知道,會因為沒有挑戰而感到無聊;如果書中太多的內容很陌生,好像讀天書一樣不但理解不了還會引起心理受挫;15.87%的新知比例說明書中有84.13%的內容對於讀者是沒有障礙的,讀起來順暢又自信,分散在已知內容中的少量新知有挑戰性,能夠刺激神經,經過努力能夠豁然開朗,這是一種克服障礙取得收穫的愉快感受,即有成就感,又有講明自己很聰明的精神獎勵,是最佳讀書狀態。
因此讀書選適合自己的讀本很重要,雖然任何一次讀書都不可能恰好按照這人黃金比例選本,但把新知識和難點控制在10-20的比例還是有很大選擇空間的。如果一本書真的很重要、又很難,還可以用啃的辦法去讀,這時可能需要一些與這本書相關的、淺顯的工具書,互相參照、查閱著讀,相當於稀釋了正在啃的這本書的難點,把新知識的比例拉回到比較低的水平。
陶淵明不是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嗎?古人不是還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嗎?
不理解沒關係,先大量閱讀,保證每天的讀書任務,勤于思考,假以時日,量變引起質變,慢慢就容易理解了。多向有學問的人請教,虛心請教師長,可以加快理解的步伐。
總之,只要用心,肯下功夫,肯定可以理解的,不用著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任何事情都沒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