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785243632

      C大調第三鋼琴奏鳴曲Op2 No.3

      比起那些人們熟知的標題作品(〈月光〉〈暴風雨〉〈悲愴〉)之類,他的這些作品其實更有深度。

      幾乎所有的音樂專家都在強調貝多芬的英雄性,人們也就在“專家”的解說下仰望著“英雄”,仰望著英雄怎樣“扼住命運的喉嚨”,而後發現跟貝多芬比起來自己渺小地只能掐一掐自己細嫩的脖子。在這樣的引導下,人們與貝多芬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的時代早已不是英雄的時代,如果一個藝術家還認為自己是被上帝選出來向他愚昧的同類揭示永恆真理的話,他的藝術一定會是失敗的,甚至他的一生也是。所以在無比現實浮躁的人民耳旁叫嚷“貝多芬就是英雄的力量”這類實話只會惹人厭煩,以至於人們讀出“Beethoven”這就意味著澎湃的氣勢和雄偉的力量,確實貝多芬的許多作品與他怒髮衝冠一臉兇狠的形象吻合,可太多人只看到了他的這一面,在這樣一個所有價值都在動搖的時代,太多人理所當然地對貝多芬敬而遠之,漸漸的,我們遺失了當今社會最缺乏的瑰寶。在遭遇挫折時,貝多芬給你永不屈服的勇氣;在需要寧靜沉思時,貝多芬給你最溫暖柔和的篇章;在精神空虛時,貝多芬會把你的思想引向宇宙那般遙闊的視野,領會超脫個人狹隘情感之外的天地人和。可惜人們往往忽視了貝多芬的柔和篇章與深遠哲思。我在此拿出他的

      C大調第三鋼琴奏鳴曲Op2 No.3來說說這位巨人溫和柔情的一面。下一篇文章再拿交響史上的顛峰之作《第九交響曲》細說更重要的深遠哲思。

      前三首(Op2)奏鳴曲明顯還帶著些許海頓、莫扎特的傳統,然而從這第三首開始,貝多芬革命般的獨創性被釋放得淋漓盡致。

      第一樂章開頭的幾小節沒有給人驚喜,依舊是莫扎特似的躍動。不過緊隨其後的左手三連音過渡和突然響起的C大調三和絃急速狂奔讓人頓時耳目一新,恰似一個Sunny男孩。這只是不足掛齒的小試牛刀,最美麗的就在它後面顯現:情緒出人意料地轉為醉人的纏綿,輕柔的小三和絃就這樣被閒庭信步一般訴說出來,那妙不可言的感覺只有聽者才體會得到,宛如一個欲拒還迎的羞澀少女。遺憾的是美妙的幸福感只持續了兩句便又轉為十六分音符的跑動與重音,在一次次的變奏發展中兩個主題形象——男孩和女孩就這樣無休止似的追逐纏綿,一直廝鬧到完全終止的主三和絃出現,一切歸於平靜。

      第二樂章的Adagio會令你感到不耐煩嗎?如果是的話,那我奉勸你以後不要再來看我寫的音樂文字,因為你實在沒有能裝進音樂的耳朵。樂章開始十幾秒的安靜訴說你若感到些許乏味的話,那對一個普通人很正常。可接下來音樂進入了e小調,緩慢均勻的分解和絃是在為旋律伴奏,更是在悄悄傾訴著自身的哀怨。在這哀怨氣憤的感染下,在開始僅是低吟歎息的憂傷旋律線漸漸也不再剋制地提高了聲響,用曖昧的和聲襯托著這宣洩一般的哀詩。慢慢的,不經意間,音樂從憂鬱的e 小調轉到平靜如水的E大調,又一次唱起了樂章開始時那支淡淡感傷的歌調,一切又歸於平淡,直到最後的死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鐵買不到票了可以上車補票嗎?怎麼樣才能上車補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