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復仇的故事記載,比如站拖時期的豫讓,為了替自己的主攻智伯報仇,漆身吞炭前往行刺,最終失敗被殺,還有伍子胥為了復仇成為吳國大夫,將自己的仇人楚王鞭屍三百,仔細其史書中尋找,這樣的故事很多。
《戰國策·趙策一》豫讓受知於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矢志復仇,事敗而死。
豫讓的主公智伯被趙襄子所殺,為了報答知遇之恩,豫讓想方設法要去刺殺趙襄子復仇,但是趙襄子身邊防護非常嚴密,而且有不少人認識豫讓,豫讓很難近趙襄子的身。
所以豫讓用生漆把自己的身體塗成了黑色,在街邊假裝乞丐,但是他的妻子路過沒有認出來他這個人,但是聽出了他的聲音,所以他又找來燒紅的木炭吞下去,讓自己的聲音變得嘶啞,這下就沒有人能夠認出他來了,但是行刺行動依舊失敗了,最終豫讓也被殺害,但是他的行為卻成為了忠義的典範。
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伍子胥的家族本是楚國望族,後來因為朝堂權力鬥爭,楚平王將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處死,伍子胥逃亡國外,後來成為吳國重臣,幫助吳王興兵伐楚,後來將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中挖了出來,命令士卒鞭屍三百下,以此報父兄被殺之仇,不過伍子胥本人的下場也不是很好,最終還是倒在了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
初次之外,中國歷史上的復仇事件非常多,比如荊軻刺秦就可以看成是一起復仇事件,還有趙氏孤兒的故事,不過事件更加複雜一些,主要突出的點也不在復仇這一方面。
縱觀史書記載,中國古代的復仇事件多集中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社會價值觀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君主還沒有被捧上神壇,階級觀念雖然嚴苛,但是普通人還有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上層人士的,針對上層人士發起的報復活動自然也就會增多。
漢朝以後,君權神授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階級分化變得更加明顯,而且斬草除根的行為變得更加合理化,無論是政治鬥爭還是民間恩怨,一旦事情做死就不留餘地,逃亡的倖存者躲避還來不及,自然沒有精力復仇,而隨著家族的延續,仇怨也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參考資料
趙一·晉畢陽之孫豫讓.古詩文網[引用時間2018-3-11]
伍子胥列傳.古詩文網[引用時間2018-3-11]
歷史上有很多復仇的故事記載,比如站拖時期的豫讓,為了替自己的主攻智伯報仇,漆身吞炭前往行刺,最終失敗被殺,還有伍子胥為了復仇成為吳國大夫,將自己的仇人楚王鞭屍三百,仔細其史書中尋找,這樣的故事很多。
《戰國策·趙策一》豫讓受知於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矢志復仇,事敗而死。
豫讓的主公智伯被趙襄子所殺,為了報答知遇之恩,豫讓想方設法要去刺殺趙襄子復仇,但是趙襄子身邊防護非常嚴密,而且有不少人認識豫讓,豫讓很難近趙襄子的身。
所以豫讓用生漆把自己的身體塗成了黑色,在街邊假裝乞丐,但是他的妻子路過沒有認出來他這個人,但是聽出了他的聲音,所以他又找來燒紅的木炭吞下去,讓自己的聲音變得嘶啞,這下就沒有人能夠認出他來了,但是行刺行動依舊失敗了,最終豫讓也被殺害,但是他的行為卻成為了忠義的典範。
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伍子胥的家族本是楚國望族,後來因為朝堂權力鬥爭,楚平王將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處死,伍子胥逃亡國外,後來成為吳國重臣,幫助吳王興兵伐楚,後來將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中挖了出來,命令士卒鞭屍三百下,以此報父兄被殺之仇,不過伍子胥本人的下場也不是很好,最終還是倒在了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
初次之外,中國歷史上的復仇事件非常多,比如荊軻刺秦就可以看成是一起復仇事件,還有趙氏孤兒的故事,不過事件更加複雜一些,主要突出的點也不在復仇這一方面。
縱觀史書記載,中國古代的復仇事件多集中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社會價值觀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君主還沒有被捧上神壇,階級觀念雖然嚴苛,但是普通人還有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上層人士的,針對上層人士發起的報復活動自然也就會增多。
漢朝以後,君權神授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階級分化變得更加明顯,而且斬草除根的行為變得更加合理化,無論是政治鬥爭還是民間恩怨,一旦事情做死就不留餘地,逃亡的倖存者躲避還來不及,自然沒有精力復仇,而隨著家族的延續,仇怨也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參考資料
趙一·晉畢陽之孫豫讓.古詩文網[引用時間2018-3-11]
伍子胥列傳.古詩文網[引用時間201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