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戰簡介
今日赤壁,乃三國古戰場遺蹟,主址由三山組成,三山是: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鸞山。赤壁文物薈萃,勝蹟歷歷,周圍有黃蓋湖、周郎嘴、古鎮陸溪口及江北烏林,範圍廣大,古往今來,遊人樂至景仰。
據《三國志》、《資治通鑑》等諸多史籍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曹操率軍十五、六萬以泰山壓頂之勢,蕩平中原,席捲荊州,順江而下,虎視江東。為了抗衡曹操,孫權、劉備結同盟,委都督周瑜統軍五萬,溯江西上,雄踞江南赤壁,迫曹軍屯兵守烏林,隔江相峙。聯軍雖弱,但眾志成城,且佔地利,兼有周瑜、程普、孔明、魯肅、黃蓋、龐統等一批文武良才運籌帷幄。“反間”制亂,“苦肉”詐降,計設“連環”,巧“借”東風,一把大火化曹軍戰艦為灰燼。赤壁,由此而聞名遐邇,千古傳頌。
赤壁之戰的經過
戰前謀略: 曹軍由江陵東進,長途跋涉,將士已有疾疫。與江東兵初戰,發生挫折,曹公把全軍移於江北,便於進退。與江東兵隔江相持於烏林、赤壁之間。江東兵統帥周瑜等在江南,部將黃蓋提出“火攻”作戰計劃。瑜等為達到“火攻”敵方船艦的目的,由黃蓋出面,向曹公致書雲欲詐降。書內大意“以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原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次述惟有“周瑜、魯肅偏懷淺贛,意未解耳。”最後又述:“瑜所督領,自易摧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即。”曹公因一系列性勝利,把周瑜、黃蓋密謀,看成劉琮、蒯越舉荊州歸降,等量齊觀,影響到謀士、軍師荀攸等看不出底細和密謀,一般將領更不至疑問。都樂於看到黃蓋從水上來降場面。
鬥艦衝擊: 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十三日,黃蓋指揮的十艘蒙衝鬥艦滿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繫於其尾。黃蓋在艦上乘著東南風急,於江上舉帆,各艦隻順序加快速度,向北岸急駛。曹公與吏士,皆出營立觀黃蓋的來降,只有謀士程昱於東風緊急中發現來艦輕而浮,判定不是運糧船隻,擔心會發生意外,即向曹公提出注意敵人有詐謀問題。來船距北岸將近二里時,黃蓋指揮的十艦,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駛如箭,衝擊曹軍水寨。水寨火起,船被鐵鏈鎖著,無法拆開。火隨風舞,岸上營寨也都起火,烈焰沖天,曹軍陷於一片火海。南岸孫軍則搖旗吶喊,擂鼓助威。
烏林戰鬥: 江北岸曹軍水寨、岸上遭到風火船艦突然襲擊,引起一陣混亂。南岸孫軍也增派部隊渡江,參加戰鬥,以圖擴大戰果。雙方在火焰紛紛中,相互戰鬥。曹將張遼指揮所部精兵,擊退黃蓋的猛攻。徐晃也能亂中鎮定,整軍應戰。在這曹孫二軍戰鬥緊張劇烈間,劉備的豫州軍及猛將張飛、趙雲各率所部分向烏林兩側與背後猛烈攻擊,劉備也親冒矢石指揮戰鬥。曹公以腹背受敵孫損失慘重,乘孫劉兩軍尚未合之際,遺棄大量人馬物質和死傷將士,撤出烏林,向華容道方向轉進。
華容伏兵: 劉備乘烏林江面戰起,指揮部屬向烏林側背曹軍進攻,同時顧及孫劉兩軍鉗攻。曹軍失敗,又可能向江陵方向轉進,對通往江陵的華容道,選派精兵,巧施埋伏。並於危險路口兩側,堆集薪柴,預備火攻。曹公引兵進華容道,遇著猛雨、大風,遇到泥濘、堵塞,道不通行。派遣羸兵負草填鋪,騎才得透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死者滿地遍野。劉軍伏兵以氣候關係,發火稍晚。曹公一行已出險區。及到江陵,對華容道劉軍伏兵猶心有餘悸的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準備和動手)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全被消滅)矣。”雖未被全部殲滅,但南進大軍損耗大半,屬嚴重的慘敗,從而結束了曹孫劉三方的赤壁之戰。
後話: 赤壁戰後,出現曹、劉、孫,即魏、蜀、吳鼎峙局面,即歷史上的三國。這個關鍵性戰役,曹公以絕對優勢兵力(20萬左右)對孫劉聯合絕對劣勢兵力(4---5萬)。戰爭過程,出現政治、軍事、外交等各中形式的鬥爭。戰爭結局,失敗的為兵力優勢的曹軍,勝利的則為劉孫兵力劣勢的聯合部隊。因赤壁之戰,就成為中外人士所矚目和關心樂道的著名戰役。
赤壁大戰簡介
今日赤壁,乃三國古戰場遺蹟,主址由三山組成,三山是: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鸞山。赤壁文物薈萃,勝蹟歷歷,周圍有黃蓋湖、周郎嘴、古鎮陸溪口及江北烏林,範圍廣大,古往今來,遊人樂至景仰。
據《三國志》、《資治通鑑》等諸多史籍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曹操率軍十五、六萬以泰山壓頂之勢,蕩平中原,席捲荊州,順江而下,虎視江東。為了抗衡曹操,孫權、劉備結同盟,委都督周瑜統軍五萬,溯江西上,雄踞江南赤壁,迫曹軍屯兵守烏林,隔江相峙。聯軍雖弱,但眾志成城,且佔地利,兼有周瑜、程普、孔明、魯肅、黃蓋、龐統等一批文武良才運籌帷幄。“反間”制亂,“苦肉”詐降,計設“連環”,巧“借”東風,一把大火化曹軍戰艦為灰燼。赤壁,由此而聞名遐邇,千古傳頌。
赤壁之戰的經過
戰前謀略: 曹軍由江陵東進,長途跋涉,將士已有疾疫。與江東兵初戰,發生挫折,曹公把全軍移於江北,便於進退。與江東兵隔江相持於烏林、赤壁之間。江東兵統帥周瑜等在江南,部將黃蓋提出“火攻”作戰計劃。瑜等為達到“火攻”敵方船艦的目的,由黃蓋出面,向曹公致書雲欲詐降。書內大意“以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原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次述惟有“周瑜、魯肅偏懷淺贛,意未解耳。”最後又述:“瑜所督領,自易摧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即。”曹公因一系列性勝利,把周瑜、黃蓋密謀,看成劉琮、蒯越舉荊州歸降,等量齊觀,影響到謀士、軍師荀攸等看不出底細和密謀,一般將領更不至疑問。都樂於看到黃蓋從水上來降場面。
鬥艦衝擊: 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十三日,黃蓋指揮的十艘蒙衝鬥艦滿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繫於其尾。黃蓋在艦上乘著東南風急,於江上舉帆,各艦隻順序加快速度,向北岸急駛。曹公與吏士,皆出營立觀黃蓋的來降,只有謀士程昱於東風緊急中發現來艦輕而浮,判定不是運糧船隻,擔心會發生意外,即向曹公提出注意敵人有詐謀問題。來船距北岸將近二里時,黃蓋指揮的十艦,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駛如箭,衝擊曹軍水寨。水寨火起,船被鐵鏈鎖著,無法拆開。火隨風舞,岸上營寨也都起火,烈焰沖天,曹軍陷於一片火海。南岸孫軍則搖旗吶喊,擂鼓助威。
烏林戰鬥: 江北岸曹軍水寨、岸上遭到風火船艦突然襲擊,引起一陣混亂。南岸孫軍也增派部隊渡江,參加戰鬥,以圖擴大戰果。雙方在火焰紛紛中,相互戰鬥。曹將張遼指揮所部精兵,擊退黃蓋的猛攻。徐晃也能亂中鎮定,整軍應戰。在這曹孫二軍戰鬥緊張劇烈間,劉備的豫州軍及猛將張飛、趙雲各率所部分向烏林兩側與背後猛烈攻擊,劉備也親冒矢石指揮戰鬥。曹公以腹背受敵孫損失慘重,乘孫劉兩軍尚未合之際,遺棄大量人馬物質和死傷將士,撤出烏林,向華容道方向轉進。
華容伏兵: 劉備乘烏林江面戰起,指揮部屬向烏林側背曹軍進攻,同時顧及孫劉兩軍鉗攻。曹軍失敗,又可能向江陵方向轉進,對通往江陵的華容道,選派精兵,巧施埋伏。並於危險路口兩側,堆集薪柴,預備火攻。曹公引兵進華容道,遇著猛雨、大風,遇到泥濘、堵塞,道不通行。派遣羸兵負草填鋪,騎才得透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死者滿地遍野。劉軍伏兵以氣候關係,發火稍晚。曹公一行已出險區。及到江陵,對華容道劉軍伏兵猶心有餘悸的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準備和動手)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全被消滅)矣。”雖未被全部殲滅,但南進大軍損耗大半,屬嚴重的慘敗,從而結束了曹孫劉三方的赤壁之戰。
後話: 赤壁戰後,出現曹、劉、孫,即魏、蜀、吳鼎峙局面,即歷史上的三國。這個關鍵性戰役,曹公以絕對優勢兵力(20萬左右)對孫劉聯合絕對劣勢兵力(4---5萬)。戰爭過程,出現政治、軍事、外交等各中形式的鬥爭。戰爭結局,失敗的為兵力優勢的曹軍,勝利的則為劉孫兵力劣勢的聯合部隊。因赤壁之戰,就成為中外人士所矚目和關心樂道的著名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