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剛一樣的堡壘

    佛道一家的思潮是從晉朝開始的。最初這麼看的原因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一段時間,是以道教的一個分支的形式出現的,而且,佛教的教義最初也是借用道教的宗教概念加以解釋的。由於這個原因,有些人認為佛道一家。

    佛道一家在哲學層面進行論述的時候,應該在明朝中葉開始的。這個時候,佛教已經完全中國化了,禪宗成為佛教的主流,如果不是唯一的話。因為在這個時候,中國的儒學已經分別進入佛道兩個宗教,或者說,佛教和道教分別汲取了儒家的一些理論,成為自己的教義核心。這種改造的結果使得一些人認為,佛道兩家實際上在修行最終目標上沒有什麼區別,是一樣的。

    說我要讓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正真認識而消滅無明,度達圓覺的大光明境界.眾生得到達這種大光明境界了,是他們得到了什麼嗎?不是的,沒有任何所得.因為那大光明境界就是”空” 就是<清靜經>裡的”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所以佛的成佛,道的得道都是一無所得.進入了佛家的圓覺之境,道家的清靜之地.這二種認識都是人間異名罷了.

    佛就是道,道就是佛.非水火不融,實仍空無一物,連這種”空無一物”的認識都空掉了的境界,連這種空無物的認識都空掉了的境界都空掉了.

    “空”是佛家用來說人的。人是什麼,手是人嗎?思想是嗎?如果說手是人,那豬足和手有什麼差別。思想才是人的本質嗎?我們看書會想,如果沒有書,想不是就沒有了嗎?那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我”在那?什麼才是我?佛家說人所以能認識這個世界的功能,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心”。那麼這個功能才是“我”,肉體不過是這個“認識功能”所產生的一種認識。佛說“覺”就是這個意思。那麼“覺明”就認識到每個人所以是人,是因為有了這個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功能,這個“功能”無形無體。象虛空一樣都又不是虛空。那麼“明覺”就是眾生認為自已,看到的,聽到的,思考的都是明明白白的感觀到了,這就是“明覺”也就是眾生迷昧的根源。

    那麼物質是怎樣來的來,天,地,高山,流水,四大就是:地,火,水,風這樣是怎樣來的來。

    佛家認為這樣物質都是這那個“功能”也就是“覺明”就產生出來的。是妄相。不是真正的存在,這個世界只有那個“覺明”才是永恆的,就是佛家說的“如如不動,不增不減,遍滿十方,脫生離死。”

    佛家說這個世界物質的一切都可以分下去,用現在科學觀,就是“分子”,“原子”,“夸克”佛家說這是“鄰虛塵”就是小到無限度的連近虛空,就是數學上的無限小。也就是說物質都是由“無限小的微粒構成的”這個科學現象就出了一個“哲學難題”就是用無數個“虛空一樣的無限小的微粒”組合成了物質世界。佛家說問:那要多少個“虛空”才能組合出一個“蘋果”,人真的是吃了“無數個虛空”就飽了。

    物質世界的本質是“虛空”的。是人的本性產生的“認識功能”就是佛家說的“識”,眼看,聞聽,味覺,觸感,意想,法生,是六識。但是人有第七種“識”還有高最境界的第八種“識”就是“般若”

    佛有了“般若”就脫離生死了。進入了生命,宇宙,思想的本真。也就是佛語的“如如”“真如”

    佛家非常詳細的說明了,物質,思想,意識,等等是“空”

    只是受語言束縛,無法直通。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再來看這幾句文字,就易容懂了些。得道就是“覺明”實際上那有什麼得到呀。

    明白了這此,就要去理解“道佛”兩家的出世思想,來眾生造福,這點佛道兩家有分歧了。

  • 2 # 胡巴眼說

    老子與釋迦牟尼早已遠去……他們的信徒又分了許多派別。為什麼會產生諸多派別?他們的關係是什麼呢?只能心照不能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長大越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