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齡青年王翠花

    小時候盼過年,收紅包,一顆糖都能甜很久。長大後過年意味著發紅包,催婚,催生,比工作比收入,比房比車……小時候的快樂特別簡單,長大後壓力來自四面八方,就連童年的小夥伴們也都各奔東西。所以年還是那個年,只是味道變了。

  • 2 # 安欣麻麻372

    是這樣,小時候一到過年,跟著媽媽趕大集。買衣裳,送紅包,跟小夥伴們比誰的衣服好看,現在的孩子人人抱著手機電腦玩

  • 3 # 遠在他鄉的小劉

    特別對,記得小時候臨近快過年的時候天天算著過年的日子,跟著爸爸媽媽備年貨,最主要是給自己買新衣服,街道上各種過年的氣息,老早就有鞭炮在響,太美了

  • 4 # 狂喜淡墨a

    一語實在,隨年齡而悟,好過的年,難過的是日子,因此年節,對於成人來說,是一年的結束,新的過日子開始,注重日子如何盤算計劃,或盤點過去的收穫。

    孩子無憂慮,天真可愛,讀書考試,壓力恁大,盼放假,輕鬆玩耍,而今生活好了,不盼企吃穿,而是開心,如何開心,找自由,時間自已按排,不關心其它。現在孩子沒有做家務,少數幫大人做點力所能及事了。

    由此憶過去,孩子盼年,求得吃穿放鞭炮,玩耍,一般孩子成群,尤多的遊戲,蹓冰,於場院之內,玩叫不上名字的遊戲,那時代,真讓孩子自由,孩子天然生性之娛,能夠獲得滿足,晚上飯不歸,大人也不會著急,各人睡去,孩子玩野,歸家自己找吃,簡單的粥與玉米窩頭,

    自由,對於過去與現在孩子來說,性質有別,過去過年作業少之有少,與今天比,孩子之作業多之又多,並報培訓班,孩子安全是大人的首要。過去孩子極為放心,社會真穩,

    再言年味,昔今大別,昔往年熱鬧窮樂,而今卻因富無高興卻理性,樂淹沒,愁而至,不知何心態?壓力大,節奏快。

  • 5 # 點贊達人2

    社會一步步的發展,教會我們生存法門,殊不知以前的人情冷暖都已不在,圈子越來越小,剩下的也就越來越重要……陪伴,彌足珍貴

  • 6 # 廣西小歌

    其實小孩真的盼過年,每到過年小孩也不用去做什麼了,只有玩了,而且小孩過年還有紅包領。這多麼快樂的時光。長大以後就不了為自家生活,一天到晚為那一畝幾分地,一早到晚都為生活在田裡忙碌,而且也沒有感覺過年有什麼,那感覺過年而平淡了,跟平時沒什麼區別了,特別是現在的網路時代了,不管大人還是小孩每天都為手機轉。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手機,你說過年還有年味嗎?總知來年代不同了。

  • 7 # 那個夏天就像青春

    隨著年齡增長,想法也會不一樣,孩子總得來說還是會盼過年,可以吃很多好吃的,還有紅包拿,甚至還可以自己花錢買玩具。而我們長大了,過年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十天的假,要花上半年的工資,然後又開始了一年的攢錢之路,所以多多少少沒有太多的心思去享受過年的這種氛圍。

  • 8 # 黃石金戈鐵馬

    過去小時候辦過年是那時物質不豐富沒啥吃的,望過年時叫好點,現在富裕了天天如過年,好比8幾年的春晚與現在的春晚

  • 9 # 南二哥的365

    年味淡了,主要是以前過年小孩子滿村跑著玩,大人也是串門聊天,很熱鬧。現在無論大人,孩子都低頭玩手機,話少了。飯桌上也是先發照片再吃,跟爸媽話也少,手機害人啊!

  • 10 # 南天獨行俠客

    其實你這種想法也就是人云亦云的想法。在我們小時候,很少有盼望過年的想法,因為過年太辛苦。特別是過年前的那幾天,事情真多。我們住的地方當時在城鄉結合部或者說還往外一點,種地、種菜、養豬是每日必不可少的活動。過年這幾天,就算4天吧,要準備很多東西、做很多事。(背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半工半農家庭)

    (1)挑水。這幾天用的水,生活用水、養豬用水,都要在年夜飯前挑夠,其數量是很多的,挑水距離大概1公里遠,需用瓢慢慢舀到桶裡,有時挑一挑水排隊等候就需要半小時。

    (2)準備豬草。一般都會養5頭左右的豬,這一季都是喂胡蘿蔔為主,要挖好幾百斤才夠喂三四天的,並且要手工全部切碎備著。

    (3)打掃衛生。可能現在的人想象不到當時的農村打掃衛生有多麻煩。當時的土房子都是兩層半,也就是三層,農村都在家燒碳火,一年下來塵灰很多、很髒,都要打掃乾淨的。房子周圍全年淤積下來的垃圾、淤泥,很多,都要清理、揹走。

    (4)粉刷、裝飾牆面,裱樓板,貼年畫、對聯、門神等。一年下來,家裡的牆被煙燻的很髒,需自己全部用石灰粉刷一遍。樓板、板壁都很髒,全部裱一遍。

    (5)做豆腐、宰年豬。也許這兩件事情對專業的人來說不是很麻煩,但對一年就做一次豆腐、宰一次豬的人來說就不容易了,特別是洗豬內臟、醃肉、煉油可不是件輕鬆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熊麵包機烤焦,麵包機調二檔,把麵包片放進去,烤好了卻一直跳不出來,按停止也沒用,最後烤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