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的筆頭中心一簇長而且尖的部分名為鋒,周圍包裹著短一些的毛名為副毫。毛筆這樣製作,是為使筆頭中間便於含墨,筆鋒在點畫中行動時,墨水會隨著在他所行動的地方順著尖頭流注下去,不會偏上偏下,偏左偏右,而是均勻滲開,四面俱到。
【中鋒】用筆是指:中鋒又稱正鋒,是指書寫時筆鋒始終在點畫中執行,筆毫鋪開,筆畫兩邊如界,筆畫圓潤飽滿。中鋒行筆是傳統書法的不二法則。但是筆鋒一直走在點畫中間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筆鋒偏向一側則稱為側鋒。中側互為一對概念。古人說:“正鋒(即中鋒)取勁,側筆取妍”。
【藏鋒】是指:“欲左顧右,欲上先下”,即行筆之初相反方向行筆將筆尖藏在筆畫之中。露鋒正好相反,將筆鋒外露,體現顧盼呼應連綿之勢。古人說:“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波”;“有鋒則耀其神,無鋒則含其氣。”藏鋒筆畫圓勁、厚重;露鋒筆畫,鋒利、精神。
【順逆】之說謂:逆乃使筆桿向行筆之反方向傾倒,砥礪而行謂之逆,順則相反筆桿傾倒的方向與行筆方向一致。順鋒:一般指筆鋒的執行和筆桿的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潔、挺拔。逆鋒:筆鋒逆行(也就是說和習慣的運筆方向相反),其效果乾澀、稚拙。
【折鋒】意為運筆調節行筆方向,使得行筆方向發生改變。傳統一般稱為折筆,與轉筆相區別。轉筆時應有絞轉動作即捻管。
【尖鋒、帶鋒】乃筆畫形態,觀察書跡便可知之。
【方圓、轉折】筆法的方圓,是指運筆書寫所形成的筆畫形態(不是結構形態)。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般運筆過程中,運用中鋒寫出的筆畫圓渾,有圓形鋼筋一樣的立體感,就謂之“圓”。運用側鋒寫出的筆劃,所呈現的形態,謂之“方”;另一個方面則明顯地表現在轉折處。轉則成圓,折則成方。除了篆書純用圓筆外,一般來說,寫字都是方圓結合的。內圓外方,內方外圓,亦圓亦方,不方不圓,變化萬千。
【提、按】古人往往稱運筆為行筆。所有的筆畫都是提與按的連續。
【駐行、徐疾】:駐,就是停、留的意思。如果說提、按是筆的垂直運動的話,那麼,駐、行就是筆的水平運動。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所有的筆畫,都是提和按的連續,事實上,同時也是駐和行的連續。既要往前送,又要留得住。筆筆要留,一筆不可滑。打個比方,就好比推車下橋,既要往前走,又要拽得住,才不至失控翻車。與此相關的,是運筆的速度問題,即徐、疾。運筆的速度應該快還是慢?運筆快,不容易殺得住,易滑。“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所以,情願略慢一點,以緩避滑,要筆筆留得住。即使快的地方,也要殺得住。有時甚至要停、要斷,但斷不是真正的斷,而是筆斷意連,在有意無意間接得住。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該停的地方停,就是要有節奏感。不僅一筆之間要有節奏,而且一個字、一整幅作品,都要有節奏感。但這節奏感又是無法安排的,也是要靠長期的訓練培養出來的,所以,任何一行的高手,實際上是有優秀的感覺。感覺很重要!
古人往往“疾澀”並稱。其實,“澀”不光是速度問題。逆勢快送,同樣產生澀感。澀,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毛”。“古人論筆,用筆需毛。毛則氣古神清。”(林散之)這種“毛”感,表現出一種力度和韻味。
概括地說,所謂“澀”,就是筆不從紙面滑過去;應使其發生摩擦,筆劃才有力、有味。產生澀感的原因是:一、留。筆在行進過程中不是一滑而過,而是處處留得住,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駐與行的關係。古人所說的“屋漏痕”、“錐畫沙”,應該就是這種效果。雨水順著牆流下來,由於牆是不光滑的,所以雨水不時地流下,也不時地受到阻礙,就在這“流”與“留”的矛盾中行進;二、逆。逆就是“送”,與拖相反。簡單地說,就是筆桿指向運筆的相反方向。東坡所說的“逆水撐船”,就是指此;三、提按。在運筆過程中,在運筆過程中,對提、按的微秒把握和有效控制,是產生澀感的又一個原因。但提按與顫抖有本質的區別。用顫抖的手法表現澀感,是十分做作、缺乏美感的。當然,除以上三個因素外,中國書法運用毛筆和宣紙,本身也就較容易產生澀感。
【用筆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輕,忌俗;宜留,宜圓,宜平,宜重,宜雅。”
學書法,首先應正確掌握其手法、身法、筆法,使動作準確,姿勢合度,運筆連貫,力注筆端,眼到、心到、手到,意識和動作相互協調,不斷提高駕馭筆毫的能力。
毛筆的筆頭中心一簇長而且尖的部分名為鋒,周圍包裹著短一些的毛名為副毫。毛筆這樣製作,是為使筆頭中間便於含墨,筆鋒在點畫中行動時,墨水會隨著在他所行動的地方順著尖頭流注下去,不會偏上偏下,偏左偏右,而是均勻滲開,四面俱到。
【中鋒】用筆是指:中鋒又稱正鋒,是指書寫時筆鋒始終在點畫中執行,筆毫鋪開,筆畫兩邊如界,筆畫圓潤飽滿。中鋒行筆是傳統書法的不二法則。但是筆鋒一直走在點畫中間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筆鋒偏向一側則稱為側鋒。中側互為一對概念。古人說:“正鋒(即中鋒)取勁,側筆取妍”。
【藏鋒】是指:“欲左顧右,欲上先下”,即行筆之初相反方向行筆將筆尖藏在筆畫之中。露鋒正好相反,將筆鋒外露,體現顧盼呼應連綿之勢。古人說:“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波”;“有鋒則耀其神,無鋒則含其氣。”藏鋒筆畫圓勁、厚重;露鋒筆畫,鋒利、精神。
【順逆】之說謂:逆乃使筆桿向行筆之反方向傾倒,砥礪而行謂之逆,順則相反筆桿傾倒的方向與行筆方向一致。順鋒:一般指筆鋒的執行和筆桿的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潔、挺拔。逆鋒:筆鋒逆行(也就是說和習慣的運筆方向相反),其效果乾澀、稚拙。
【折鋒】意為運筆調節行筆方向,使得行筆方向發生改變。傳統一般稱為折筆,與轉筆相區別。轉筆時應有絞轉動作即捻管。
【尖鋒、帶鋒】乃筆畫形態,觀察書跡便可知之。
【方圓、轉折】筆法的方圓,是指運筆書寫所形成的筆畫形態(不是結構形態)。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般運筆過程中,運用中鋒寫出的筆畫圓渾,有圓形鋼筋一樣的立體感,就謂之“圓”。運用側鋒寫出的筆劃,所呈現的形態,謂之“方”;另一個方面則明顯地表現在轉折處。轉則成圓,折則成方。除了篆書純用圓筆外,一般來說,寫字都是方圓結合的。內圓外方,內方外圓,亦圓亦方,不方不圓,變化萬千。
【提、按】古人往往稱運筆為行筆。所有的筆畫都是提與按的連續。
【駐行、徐疾】:駐,就是停、留的意思。如果說提、按是筆的垂直運動的話,那麼,駐、行就是筆的水平運動。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所有的筆畫,都是提和按的連續,事實上,同時也是駐和行的連續。既要往前送,又要留得住。筆筆要留,一筆不可滑。打個比方,就好比推車下橋,既要往前走,又要拽得住,才不至失控翻車。與此相關的,是運筆的速度問題,即徐、疾。運筆的速度應該快還是慢?運筆快,不容易殺得住,易滑。“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所以,情願略慢一點,以緩避滑,要筆筆留得住。即使快的地方,也要殺得住。有時甚至要停、要斷,但斷不是真正的斷,而是筆斷意連,在有意無意間接得住。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該停的地方停,就是要有節奏感。不僅一筆之間要有節奏,而且一個字、一整幅作品,都要有節奏感。但這節奏感又是無法安排的,也是要靠長期的訓練培養出來的,所以,任何一行的高手,實際上是有優秀的感覺。感覺很重要!
古人往往“疾澀”並稱。其實,“澀”不光是速度問題。逆勢快送,同樣產生澀感。澀,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毛”。“古人論筆,用筆需毛。毛則氣古神清。”(林散之)這種“毛”感,表現出一種力度和韻味。
概括地說,所謂“澀”,就是筆不從紙面滑過去;應使其發生摩擦,筆劃才有力、有味。產生澀感的原因是:一、留。筆在行進過程中不是一滑而過,而是處處留得住,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駐與行的關係。古人所說的“屋漏痕”、“錐畫沙”,應該就是這種效果。雨水順著牆流下來,由於牆是不光滑的,所以雨水不時地流下,也不時地受到阻礙,就在這“流”與“留”的矛盾中行進;二、逆。逆就是“送”,與拖相反。簡單地說,就是筆桿指向運筆的相反方向。東坡所說的“逆水撐船”,就是指此;三、提按。在運筆過程中,在運筆過程中,對提、按的微秒把握和有效控制,是產生澀感的又一個原因。但提按與顫抖有本質的區別。用顫抖的手法表現澀感,是十分做作、缺乏美感的。當然,除以上三個因素外,中國書法運用毛筆和宣紙,本身也就較容易產生澀感。
【用筆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輕,忌俗;宜留,宜圓,宜平,宜重,宜雅。”
學書法,首先應正確掌握其手法、身法、筆法,使動作準確,姿勢合度,運筆連貫,力注筆端,眼到、心到、手到,意識和動作相互協調,不斷提高駕馭筆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