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點歷史
-
2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漢書》說,公元前122年十月,漢武帝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是吉祥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紀年,於是創立年號“元狩”,那年為元狩元年,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過了六年,山西汾陽發現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建議以此吉祥的神物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那年即元鼎元年。清朝歷史學家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始有年號“建元”,即說“建元”為始創年號。
漢武帝之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此後使用年號的傳統,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的清朝遜帝溥儀,宣統三年(1911年,應該算至1912年2月)。
歷代帝王遇到新君登基、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大家把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
至明清二朝帝王,大多一帝一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先是正統,後復辟改元天順;清太宗也有天命、崇德兩個年號。
回到問題上來,為何對清朝皇帝多以年號稱呼。努爾哈赤最初於1616年在赫拉阿圖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然他只是稱汗,尚未正式稱帝,他當時的名號稱“覆育列國英明汗”。直至天命三年(1618)四月,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率步騎兩萬嚮明朝發起進攻。此前,努爾哈赤對明朝的大皇帝或天皇帝,還是稱臣的。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爾哈赤病逝,皇太極即位,改元天順,還是稱汗,直至1636年,再次改元崇德,在盛京(今瀋陽)正式稱帝,建國號大清。故而,皇太極為清朝有正式名號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太祖皇帝,是皇太極稱帝后追尊的。
這樣算來,崇德元年起,清朝正式的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太宗崇德、世祖順治、聖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慶、宣宗道光、文宗咸豐、穆宗同治、德宗光緒、遜帝宣統。可以說,很多人最熟悉清朝皇帝的年號,而對他們的廟號很陌生。故以年號稱呼清朝皇帝,是不會混亂的。而明朝英宗對應的,是兩個年號,是復辟後的特例,值得注意。
-
3 # 自媒體小志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的稱呼存在多種方式。在漢朝這一歷史階段,往往用諡號來稱呼一位皇帝,比如漢武帝劉徹,是因為他的諡號是“孝武皇帝”。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是因為他的諡號是“文帝”。到唐朝時期,一般使用廟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中的“高祖”、“太宗”,就是他們的廟號。不過,對於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人們往往使用“年號”來稱呼,比如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用年號來稱呼皇帝,這是為什麼呢?
一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年號是古代的皇帝們用來紀年的一種特有方式。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年號從漢武帝開始,到了東漢基本確定了下來。早期的年號非常混亂,一個皇帝可以擁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比如在東漢末年,漢獻帝就使用了永漢、中平、初平、興平、建安、延康等多個年號。到了唐朝時期,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光年號就用了十四了。至於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同樣不止一個。
二
由此,對於漢朝、唐朝等朝代的皇帝,因為在位期間使用了多個年號,所以不適合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了。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明朝和清朝時期的皇帝,在位期間基本上只使用一個年號。比如嘉靖(1522年—1566年)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明朝使用嘉靖這個年號一共四十五年。對於明世宗朱厚熜來說,因為在位時只使用嘉靖這一個年號,所以後世就用年號來稱呼這位。到了清朝時期,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在位時,基本上也只使用一個年號。
三
在明清時期,開始用年號來稱呼皇帝的習慣,始於朱元璋。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元朝的皇帝一般用廟號來稱呼,比如元世祖忽必烈等。在建立明朝後,朱元璋只用了一個年號“洪武”,朱元璋也被稱為洪武帝。因為朱元璋開了這個先烈,所以之後的皇帝,基本上都使用了一個年號。當然,唯一的例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兩次登基,所以他使用了兩個年號。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明清時期的皇帝,為什麼不像漢朝一樣使用諡號來稱呼呢?
四
最後,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是因為明清時期的皇帝,其諡號實在太複雜了。舉例來說,雖然朱元璋諡號“高皇帝”,但是,在朱元璋之後的朱棣,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這顯然不方便來稱呼了。至於清朝時期的皇帝,乾隆皇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明朝和清朝時期,因為皇帝的諡號實在太長了,自然不如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方便。對此,你怎麼看呢?
-
4 # 米斯特小胡
事實上,在漢朝以前是沒有年號的,年號據清代學者趙翼考證由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首創,歷史上第一個年號為“建元”。在明清以前,皇帝登基時所使用的年號並不會伴隨一個皇帝的執政生涯,經常會因為國內發生一些大事亦或者發現祥瑞、祭天封禪等活動而更改,稱之為“改元”。創立年號的漢武帝就使用了多個年號,在武則天稱帝的十幾年裡甚至使用了十七個年號。
這樣的皇帝少則使用兩三個年號,多則十幾個,因此以年號作為這些皇帝的稱呼顯然是不可取的。而像太宗、太祖等這樣的廟號,是皇帝駕崩後為了奉祀特定追諡的名號,起著對其生平之是非功過蓋棺定論的作用,因為作為了皇帝的稱呼。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覺得改元這種事太過繁瑣,終生只使用了一個年號“洪武”。而且朱元璋不相信祭天封禪、天降祥瑞那一套,立下祖制將其取消。因此至明初開始啟用了一世一元制,即每一個登基的皇帝只使用一個年號。所以我們稱呼的皇太孫建文帝朱允炆,“建文”二字其實就是他的年號,而他的廟號其實應該是明惠宗。至此,明朝的皇帝大多以年號作為稱呼,然而事情總有例外。明英宗朱祁鎮登基時年號為“正統”,而他在位期間曾御駕親征,結果被敵軍瓦剌俘虜。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因此登基為帝,將他尊為太上皇,改元“景泰”。後來瓦剌戰敗,將朱祁鎮送回京城,朱祁鎮在幾年後復辟重新登基,又改元為“天順”。因此,朱祁鎮是明朝唯一一個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而滿清入關之後,也基本沿襲了明朝制度。所以,清宮劇中膾炙人口的乾隆、雍正等皇帝所稱呼的都是這些皇帝登基時的年號。而建立清朝的皇太極在後金時期曾使用“天聰”的年號,在建立清朝後改元為“崇德”,因此皇太極是清朝唯一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顯而易見可以看出,自明太祖朱元璋啟用一世一元制以後,皇帝改元是極為罕見的,也因此明清皇帝大多以年號為稱呼。而在愛新覺羅溥儀即位後,使用年號“宣統”,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承認的年號,而在清朝滅亡後,皇帝年號也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回覆列表
這其實是一個習慣問題,當然也涉及到皇帝的廟號,諡號,以及年號的問題。
對於古代的帝王,我們一般會有多種稱呼方式,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就是他的廟號,我們習慣用廟號來稱呼他,比如漢武帝劉秀,“武帝”是他的諡號,我們更習慣用諡號來稱呼他,但是從明朝以後我們大多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都是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我們來說一下其中的原因,先從漢朝開始說起。
我們所熟知的漢武帝,漢景帝,漢文帝等等,都是以諡號來稱呼,他們的諡號分別是“孝武皇帝”、“孝景皇帝”、“孝文皇帝”。由於漢朝非常重視“孝”所以他們的諡號中都會加一個孝字。
那麼為什麼不用廟號來稱呼他們呢,因為在漢朝的時候,廟號使用還是非常嚴格的,兩漢有廟號的皇帝只是很少一部分,比如漢文帝劉恆的廟號是太宗,漢武帝劉徹的廟號為世宗,漢景帝劉啟則沒有廟號,所以我們通常以諡號來稱呼漢朝的皇帝。
自漢朝以後,廟號開始普遍使用,而諡號則開始濫用,字數越來越多,美諡越來越氾濫,這樣一來用諡號來稱呼皇帝顯然就比較麻煩。
比如唐高祖李淵的廟號為“高祖”諡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顯然用諡號來稱呼比較麻煩。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廟號為“太宗”諡號最初是“文皇帝”我們可以稱他為唐文帝,但是後期諡號越加越多成為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再用諡號來稱呼皇帝顯然容易造成混亂。
在明清之前,皇帝在位期間一般都使用多個年號,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光年號就用了十四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顯然無法用年號來稱呼他。宋朝也是如此,宋仁宗趙禎在位四十一年也用了九個年號。
到了明朝,由於朱元璋終其一朝只用了一個年號“洪武”,所以遵循祖制,後繼之君也都用了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朱祁鎮兩次登基用了兩個年號,“正統”和“天順”。
尤其是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弄不清諡號廟號這麼複雜的東西,但是用於紀年的年號卻經常能用到,所以就用年號稱呼皇帝。
但是對於朝中官員來說,比如順治皇帝廟號是“世祖”,諡號是“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很多時候被尊稱為“世祖章皇帝”,比如康熙也被稱為“聖祖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