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吃檸檬的貝殼

    研學旅行即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銜接的實踐性學習形式,透過“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特點,設計實施不同學段的研學研學課程,培養孩子科學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研學一般由學校統一組織,基於學生自身興趣,根據課本內容,從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科技、體驗六大類別選擇和確定研學主題,在動手做、做中學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集體學習活動。

    研學不同於單純旅遊,帶有一定目的性、培養性和發掘性,在遊玩中提升自己人文素養、發掘相關興趣。所以對學生而言,研學相比單純旅遊更有意義。

  • 2 # 不騎掃把的女巫

    研學旅行是什麼?

    權威引用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提出的定義: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

    王定華司長還針對研學旅行的特點提出了“兩算”和“兩不算”:

    兩算:

    集體活動。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為單位,乃至以學校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老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一起活動,一起動手,共同體驗相互研討,這才是研學旅行。。

    親身體驗。學生必須要有體驗,而不僅是看一看、轉一轉,要有動手的機會、動腦的機會,動口的機會,表達的機會,在一定情況下,應該有對抗演練,逃生的演練,應該有出點力,流點汗,乃至經風雨、見世面。

    兩不算:

    校外排列課後的一些興趣小組、俱樂部的活動,棋藝比賽、校園文化,不符合研學旅行的範疇。如果週末三三兩兩出去轉一圈,那不叫研學旅行。必須是由學校有意組織,有目的、有意識的作用於學生身心變化的教育活動。

    研學旅行結構

    根據《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研學旅行將分學段設定,研學內容可結合各類學科課程中,可以是講氣候、講地理,也可以是講歷史、講民俗,時間可長可短,地方可近可遠,都依據學生不同學段的特點來設定

    小學生就可以到離家比較近的一些地方去,可以學習如何觀察事物;初中生需要對社會有一定的認知了,可以到更遠一點的地方,上海的周邊省市等等。高中生可以更遠,時間可以更長,目的可以更加豐富,可以參加包括出境研學在內的國際性文化交流互動。

    小學 鄉土鄉親 市內主題式體驗活動

    初中 區情市情 短途主題式研學

    高中 省情國情 中、長途課程式研學,境外研學

    提示:

    1. 小學1到2年級學生適宜配置鑑賞型、知識型資源;小學3到4年級學生適宜配置鑑賞型、知識型、體驗型資源;小學5到6年級學生適宜配置知識型、勵志型、體驗型資源;

    2. 每個研學目的地容納人數有限,建議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安排全校按年級分批出遊,個別景點適合單班活動,如戶部巷,可做小班試點教學樣本;

    3. 每個研學目的地均可分學段設計有針對性的課程化研學旅行方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桂魚如何防止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