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範範說籃球
-
2 # 凌晨四點洛杉磯
這個想法不錯,但是沒有實際操作價值。
首先,讓新秀與NBA現役球員打比賽,估計你很難找到願意陪這些菜鳥打球的球員,對於這些NBA球員來說,都是拿著薪水打球的,如果是賽季結束了,開始了度假模式,你很難在把他們召集在一起陪新秀打球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一個,假設這些球員與NBA球員打了幾場比賽,那麼這麼多新秀怎麼安排上場時間,難道像夏季聯賽一樣,組30支球隊去打比賽嗎,那麼怎麼找到那些現役球員來配合了,然道還要支付他們額外的薪水,如果現役一些球員受傷了有咋辦,那不是吃不虧了。
最後一個,就是所有的問題都不考慮,那些新秀也上場打了比賽,但是誰又會憑藉一兩場比賽,或者幾場比賽來決定一個新秀的水平了,NBA球隊在選擇一位新秀之前,已經關注他大量的比賽,這才是他們主要參考的依據,不過哪怕是你把他所有的成長史都熟悉了,這位球員也確實天賦超群,到了NBA也會有水掉的可能,同樣的就算這位新秀看著很不起眼,到了NBA也有可能大放異彩,這就是不確定性,對於那些觀察了很久的新秀來說,就算與NBA的球員打幾場比賽又不能決定什麼,所以根本沒有必要。
-
3 # 柚子馬努
好多新秀的水平不是一場比賽就能看出來的,誰敢保證每場都是最佳狀態?而且是和NBA現役球員同場競技,無論在對抗上還是經驗上都很吃虧,用這種方式來驗證新秀水平彷彿就在抽獎!
出道即巔峰用一場比賽來驗證新秀球員的水平,其中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打個比方,13年參加選秀的邁卡威,首輪第11位被76人選中,登陸NBA的第一場比賽邁卡威就拿到22分12助攻9搶斷7籃板的準四雙資料,按照這個表現,邁卡威是不是13屆的狀元?
這就相當於,一場比賽中誰發揮的好,誰就高順位,發揮的不好,甚至會落選,一場比賽來決定順位的高低、驗證球員的天賦,太草率了!
落選秀會增多讓一群新秀與NBA的現役球員打一場比賽來驗證水平,先不說這個水平差距有多大,估計有些新秀為了登陸NBA在場上會瘋狂的表現自己,各種單打獨鬥,誰拿到球肯傳給隊友?本身實力的差距加上彼此之間沒有配合,各種心懷鬼胎,一場比賽下來,打的要多難看有多難看,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看出一個球員的水平?落選秀肯定會增多!
現役球員會放水在NBA最不缺的就是校友,很多球員都出自肯塔基、杜克之類的籃球名校,同樣每年都會有很多學弟來參加選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遇到自己欣賞的學弟或者彼此之間比較熟,在比賽中故意放水,讓其拿下一個好看的資料,擁有更高的順位排名,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說,用一場比賽來驗證新秀水平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都是不公平的,對球隊不公平,對球員也不公平,如果真要這樣來選秀,那麼很多球隊擺爛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抽獎式的選秀,選誰都全靠蒙啊~
回覆列表
NBA選秀對於每支球隊來說都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情,特別是對於樂透球隊來說尤為重要,畢竟一個優秀的新秀有可能改變球隊的未來。那麼有沒有可能讓NBA新秀和NBA現役球員進行比賽,這樣是不是能更好的看出新秀的水平嗎?
其一,每個球隊都有自己的一套試訓體系NBA的抽籤大會一般在5月中旬進行(例如今年的是在5月15日),抽籤完畢後,聯盟會發起一次聯合試訓,屆時各位新秀會和各支球隊齊聚試訓現場,大多數新秀的基礎體側資料也會被公開。當然有些天賦較高、預期選秀順位較高的新秀不會參加聯合試訓,他們只會和自己中意的球隊進行單獨試訓,甚至有些天賦極高的新秀在征戰NCAA時期,各支球隊的球探就會從新秀的比賽情況得出一份相當精準的新秀報告,這些新秀甚至根本就無需參加試訓。
NBA球隊的各項職能都十分完善,試訓體系也十分完善,試訓的專案可能包括靜態測試(身高、體重、臂展等),動態測試(彈跳、臥推等),投籃測試以及對抗性測試(新秀之間參與對抗性比賽)。不僅如此,還有些球隊的試訓內容包含對新秀們透過虛擬視覺化的方式,講述對戰術的理解;還有些球隊會對新秀進行心理測試,以瞭解球員的心理狀態和性格。
所以說,聯盟以及球隊的試訓是非常多元化和專業的,並不僅僅是透過比賽就能夠完全瞭解的。
其二,現役球員的意願如何以及參加比賽的意義如何NBA的試訓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展開,屆時未能進入季後賽的球員已經早早安排自己休賽期的規劃,參加活動、外出旅遊等等,根本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興趣參加這種“與新秀之間的比賽”。而季後賽球隊中的部分球隊當時正在打比賽或者剛剛結束季後賽,是沒什麼時間和精力參加這種比賽的。
再者說,讓現役球員和這群NCAA球員打正賽,幾乎都是完虐這群新秀的存在,在比賽中又能看出來什麼呢?看得出來哪些新秀被虐的最慘?哪些新秀被虐的生活不能自理?畢竟這群新秀再強,和現役球員都是有質的差距。並且透過一場比賽確定新秀的能力偶然性太大,萬一狀元熱門手感奇差呢?二輪秀成員狀態逆天呢?
NBA考察新秀的能力是多元化的,並不是透過一場比賽就能確定的,所以這樣做並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