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00081017844
-
2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任何語言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活動空間。如果一種語言或方言的活動空間被壓縮到超過語言生存所需的極限,那這種語言的生態就有崩潰的危險。曾幾何時,部分人對於國家通用語言政策的一個經典曲解就是——普及普通話必須壓縮方言的使用,具體表現為:...
任何語言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活動空間。如果一種語言或方言的活動空間被壓縮到超過語言生存所需的極限,那這種語言的生態就有崩潰的危險。曾幾何時,部分人對於國家通用語言政策的一個經典曲解就是——普及普通話必須壓縮方言的使用,具體表現為:...
方言需要保護和傳承。 保護傳承方言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那麼,根據我的理解和經歷,從我們個人的角度,不成章法的略談一些: 擯棄功利的語言觀、擯棄語言工具論。依靠微信群、朋友圈、同鄉人之間的面談(下文仿此),多宣揚一些,類似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包含身份認同和文化資訊的觀念。語言是文化本身。將熱愛家鄉和傳承、使用家鄉話聯絡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宣傳不能是強加的,不能夾帶道德綁架,最好是很自然的表達,以避免他人的反感。) 擯棄普通話更高階,更文明、更正確、更順應潮流的觀念。多宣揚普通話和方言在語言學層面上都屬於漢語,是同一等級的語言,而不是低等的、粗俗的方言這種觀念。多宣揚方言也有許多文雅的地方。告訴他人方言在推廣普通話之前也是當地的讀書用語,並且自己家鄉不乏一些不會國語或國語蹩腳,卻成就傑出的科學家、語文學家等等,比如無錫的錢氏家族等等。 造就多元、共生的語言生態。避免非此即彼的語言觀念,宣揚多語言的社會。提倡普通話和家鄉話共存的語言生態。比如在自己的家鄉遇到外地人,首先使用本地話,如果對方聽不懂,再切換為普通話。傳達普通話不是方言的替代品,而是在方言不能通話時滿足交流需要的備用品的觀念。 提升家鄉的文化形象和家鄉人的文化自信,以及家鄉人對家鄉的情感。比如尋找和家鄉有關的文化名人,詩句、著名景點等等,以提升家鄉人的文化自信。利用網路上現成的,或自己整理的文章,為家鄉人編織帶有語言元素的懷舊情結,比如兒時遊戲的用語,兒時有地方特色的詈語,舊時流行的食物的叫法等等。 包裝自己的家鄉話。華人對古老的事物情有獨鍾。我們作為這個語言的傳承者,可以多學習自己母語的知識。將家鄉話裡存古的詞彙、語音、語法提煉出來,闡明其和古代漢語的血緣關係,提升家鄉話的高階感。再比如透過查詢學術著作、網路,或自己研究方言中的一些原本被認為無法書寫的詞彙,說明它的寫法。證明一種語言能被書寫出來,才能提升人們對這種語言存在合理性的認同。 闡明方言的多用途性。傳達普通話可以做到的,家鄉話一樣可以做到的觀念。比如在各大影片網站上、微信、微博等找到或自己製作母語的詩歌吟誦、電影DIY配音、歌曲,甚至是公開課影片等等(既要有高雅的,又要有通俗的,但不可是粗俗的),進行傳播。 儲存方言特徵。一些詞彙、語音、語法特徵才是這門語言被歸類的參考。比如一門方言有某些特徵詞,區別於其他方言,那麼就可能作為就被劃入某一方言區中的參考。這些往往是很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因為普通話的推廣,這些特徵逐漸消失、普化。我們可以收集起來、或意識到這些變化,糾正過來讓它活在自己的口中。當然這需要比較深入的學習。 儲存和傳承方言中的文化資訊。我們要注意我們傳承的是語言也是文化,而不是一種溝通工具。比如諺語裡包含先人的智慧,適合我們的生活方式,委婉的說教等等,詈語裡包含我們的價值取向,道德的底線等等。 多使用方言進行完整、地道的表達。在筆者的家鄉絕大部分人不能使用方言進行和新事物有關的深入交流。比如遇到人名、術語時不能,或懶於轉碼為家鄉話,或使用普通話詞彙的不正宗說法,造成方言實用性和功能欠缺的假象。這其實是由於缺乏良好的語言教育導致,而不是家鄉話本身有缺陷。這就需要我們好好學習,重構自己的標準家鄉話,透過自身的提高來影響他人,提升家鄉話的效能。當一個人掌握的詞彙少到一定程度的時,他就會自動放棄這種語言,儘管這種語言是他的母語,而轉用掌握詞彙量大的那種語言。這是保護方言時要注意的問題。 消除人們對語言和教育之間是否存在矛盾的憂慮,化憂慮為動力。學習家鄉話,會不會學不好普通話?會有人有這樣的誤解。告訴家長普通話好不好在於孩子在學習語言時是否輸入了標準的普通話,而不是學習家鄉話與否。如果我們能收集大量樣本進行比對,很難想象只能講普通話的小孩會比能熟練使用普通話和家鄉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更聰明,答案肯定是相反的。 很多人一定發現,日本人在外語的發音上非常的蹩腳。這是由於日語的音素較少導致的。那麼設想一下能熟練使用普通話和家鄉話的孩子在學習外語方面是否更有優勢?尤其是那些家鄉話和普通話之間在語音上差別較大的孩子們。比如普通話中沒有[e]這個單母音,但是在英語學習中我們經常遇到這個單母音。不少人在讀英語時遇到[e]時總是會讀成[ai]或[?]來替代。將這些傳達給家長,有利於消除對學習家鄉話的誤解,增加家長對家鄉話的信心。 讓家鄉話更多的出現在傳媒中。比如如果家鄉有廣播臺,找到她,找到使用家鄉話的節目,利用一些諸如喜馬拉雅FM這樣的平臺傳播出去。向公交部門建議,公交車、地鐵增加方言報站等等。 尋找志趣相投的人。人多力量大,眾志成城,一定要樂觀心態,不放棄希望。尋找志趣相投的人,多交流家鄉話的知識和其保護傳承這方面的問題。 從我做起,將方言傳給下一代。別的家長的選擇我們無法左右。但是自己的孩子要做到方言和地方文化的良好傳承。鼓勵、敦促孩子和同齡、親眷在課外使用家鄉話交流。要注意的是,家裡的老人不要遷就孩子講普通話。老人的方言往往更標準,更豐富,是十分有價值的,要盡情展現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