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個人看法,i7 8700K要想超頻的話,要麼上水冷,風冷並不太樂觀,風冷默頻或微超的話,市面主要可能就幾款,便宜點,像阿薩辛(大霜塔我還沒試過,但估計不樂觀),好點的像貓頭鷹U15/D15S,酷媽的MasterAir Maker 8 3DVC、利民的8熱管的銀箭和執政官兩個風冷,Core Frozr XL冰霜巨龍加強版等等,可能還微超一下,目前,也找不到太好的風冷散熱器能壓得住了。
但說真的,既然你不超頻,為何不買i7 8700不帶K的U,用回B360的主機板?這樣既可以比較好的控制散熱,i7 8700K不超頻,和i7 8700效能也差不了多少。另一面,還可以省下部份錢,增補到NVMe硬碟、記憶體、顯示卡上面,讓整個配置更加均衡好用。
對這一代的i7 8700K,我也裝機和觀察了一段時間,個人覺得,i7 8700K真的不適合玩超頻,我個人不喜歡玩水冷,也不玩RGB光汙染,但就風冷來說,目前並沒有太好的方案,成本也高。
前些日子,經手裝了三臺i7 8700K,兩個散片,一個盒裝。用的是貓家的D15S,還有利民的銀箭,都是雙塔散熱,加了雙風扇。機箱風道方面,我個人覺得已經處理得不錯了,包括理線什麼的,前吸和後排,都是14CM風扇,有個機箱,還用了兩個12CM的後排風扇。
但散熱還是相當感人,我記得大概情況是,待機或默頻下還好,約在35~40℃左右吧,但只要滿載或略微一超(試超到4.8~4.9GHz,5GHz沒上,怕撞功耗牆翻車,也懶得折騰了),溫度蹭蹭地跑到80~85℃左右,風扇全速轉動,飛機起飛。後來,其中一個散片開蓋換了液金,溫度才壓低了大約7~10℃左右。
總的來說,i7 8700K,如果不超頻,只是默頻使用的話,隨便一個6熱管,甚至有些4~5熱管,材質工藝好點的塔式風冷,都能壓得住。但只要一開啟超頻的話,溫度立即往上飆,就是8熱管的風冷,有時也壓不住。
=======================================
下面是我個人對這代i7 8700K的個人看法
我都懷疑牙膏廠,是不是迫於AM的市場競爭策略,以及營銷與輿論所需,虛報了i7 8700K的TDP(熱設計功耗),說是95W,但我個人覺得不止,任經驗估計,沒有110~120W,也可能有105~110W。
因為,同樣是14nm工藝,上一代的i7 7700K是4核心,8執行緒,基本頻率4.20 GHz,睿頻4.50 GHz,TDP都達到91W了。
而這一代的i7 8700K,在同樣的14nm製程工藝下,硬塞多了2個核心,變成了6核,12執行緒,基本頻率3.70 GHz,睿頻4.70 GHz,說TDP只比i7 7700K多了4W? 你相信嗎?我不太相信。
而據說牙膏廠8月份即將推出的下一代(準確說,是下一批,依然是14nm++)的i9 9900K和i7 9700K
i9 9900K:8核,16執行緒、基本頻率3.6GHz,睿頻5.0GHz,TDP 95W
i7 9700K:8核,8執行緒,基本頻率3.6GHz,睿頻4.9GHz,TDP 95W
注意,兩個TDP和現在的i7 8700K一樣,還是95W。據說,這兩個型號的CPU的Die和上蓋散熱,牙膏廠屆時準備用回酷睿二代的釺焊工藝,不再用矽脂牙膏了。
所以,對於牙膏廠官方的資料,我個人對其TDP為95W,深表懷疑,包括這一代的i7 8700K,據網上很多i7 8700K裝機測評的例子,發熱量都是相當感人的。
畢竟,14nm工藝,牙膏廠玩了好幾年了,除非升級到10nm的工藝,但偏偏牙膏廠這幾年依然沒法量產10nm,而AMD的Ryzen二代,提升到了GF 12nm工藝(用的還是焊釺工藝)。要知道,12nm的Ryzen R7 2700X的TDP,沒帶核顯,都在105W了,而i7 8700K還帶了UHD 630的核顯。這其中的差距,自己可以評估掂量一下。
另外,網上爆出,最近蘋果剛推出的MacBook Pro 15寸頂配版,搭載了一顆6核Intel Core i9處理器(主頻才2.9GHz,跟Desktop還差很遠),就因為發熱問題而降頻,效能下降,然後放在冰箱裡測試。
這讓那些花了高價錢,買了MacBook Pro 15寸頂配版,效能還發揮不出來的果粉土豪們,豈不是很尷尬?難道以後工作時,還得把筆記本放在冰箱裡,蹲在冰箱前嗎?
花了多餘的錢,買了個用不到的東西,又何必呢?當然,土豪和裝逼格的,則另當別論了。
最後,真的很想Fuck牙膏廠,這麼多年了,還是不變的矽脂,還得開蓋,弄得真麻煩。
首先說個人看法,i7 8700K要想超頻的話,要麼上水冷,風冷並不太樂觀,風冷默頻或微超的話,市面主要可能就幾款,便宜點,像阿薩辛(大霜塔我還沒試過,但估計不樂觀),好點的像貓頭鷹U15/D15S,酷媽的MasterAir Maker 8 3DVC、利民的8熱管的銀箭和執政官兩個風冷,Core Frozr XL冰霜巨龍加強版等等,可能還微超一下,目前,也找不到太好的風冷散熱器能壓得住了。
但說真的,既然你不超頻,為何不買i7 8700不帶K的U,用回B360的主機板?這樣既可以比較好的控制散熱,i7 8700K不超頻,和i7 8700效能也差不了多少。另一面,還可以省下部份錢,增補到NVMe硬碟、記憶體、顯示卡上面,讓整個配置更加均衡好用。
對這一代的i7 8700K,我也裝機和觀察了一段時間,個人覺得,i7 8700K真的不適合玩超頻,我個人不喜歡玩水冷,也不玩RGB光汙染,但就風冷來說,目前並沒有太好的方案,成本也高。
前些日子,經手裝了三臺i7 8700K,兩個散片,一個盒裝。用的是貓家的D15S,還有利民的銀箭,都是雙塔散熱,加了雙風扇。機箱風道方面,我個人覺得已經處理得不錯了,包括理線什麼的,前吸和後排,都是14CM風扇,有個機箱,還用了兩個12CM的後排風扇。
但散熱還是相當感人,我記得大概情況是,待機或默頻下還好,約在35~40℃左右吧,但只要滿載或略微一超(試超到4.8~4.9GHz,5GHz沒上,怕撞功耗牆翻車,也懶得折騰了),溫度蹭蹭地跑到80~85℃左右,風扇全速轉動,飛機起飛。後來,其中一個散片開蓋換了液金,溫度才壓低了大約7~10℃左右。
總的來說,i7 8700K,如果不超頻,只是默頻使用的話,隨便一個6熱管,甚至有些4~5熱管,材質工藝好點的塔式風冷,都能壓得住。但只要一開啟超頻的話,溫度立即往上飆,就是8熱管的風冷,有時也壓不住。
=======================================
下面是我個人對這代i7 8700K的個人看法
我都懷疑牙膏廠,是不是迫於AM的市場競爭策略,以及營銷與輿論所需,虛報了i7 8700K的TDP(熱設計功耗),說是95W,但我個人覺得不止,任經驗估計,沒有110~120W,也可能有105~110W。
因為,同樣是14nm工藝,上一代的i7 7700K是4核心,8執行緒,基本頻率4.20 GHz,睿頻4.50 GHz,TDP都達到91W了。
而這一代的i7 8700K,在同樣的14nm製程工藝下,硬塞多了2個核心,變成了6核,12執行緒,基本頻率3.70 GHz,睿頻4.70 GHz,說TDP只比i7 7700K多了4W? 你相信嗎?我不太相信。
而據說牙膏廠8月份即將推出的下一代(準確說,是下一批,依然是14nm++)的i9 9900K和i7 9700K
i9 9900K:8核,16執行緒、基本頻率3.6GHz,睿頻5.0GHz,TDP 95W
i7 9700K:8核,8執行緒,基本頻率3.6GHz,睿頻4.9GHz,TDP 95W
注意,兩個TDP和現在的i7 8700K一樣,還是95W。據說,這兩個型號的CPU的Die和上蓋散熱,牙膏廠屆時準備用回酷睿二代的釺焊工藝,不再用矽脂牙膏了。
所以,對於牙膏廠官方的資料,我個人對其TDP為95W,深表懷疑,包括這一代的i7 8700K,據網上很多i7 8700K裝機測評的例子,發熱量都是相當感人的。
畢竟,14nm工藝,牙膏廠玩了好幾年了,除非升級到10nm的工藝,但偏偏牙膏廠這幾年依然沒法量產10nm,而AMD的Ryzen二代,提升到了GF 12nm工藝(用的還是焊釺工藝)。要知道,12nm的Ryzen R7 2700X的TDP,沒帶核顯,都在105W了,而i7 8700K還帶了UHD 630的核顯。這其中的差距,自己可以評估掂量一下。
另外,網上爆出,最近蘋果剛推出的MacBook Pro 15寸頂配版,搭載了一顆6核Intel Core i9處理器(主頻才2.9GHz,跟Desktop還差很遠),就因為發熱問題而降頻,效能下降,然後放在冰箱裡測試。
2018款蘋果 MacBook Pro 頂配散熱成大問題,發揮其效能需搭配冰箱!?這讓那些花了高價錢,買了MacBook Pro 15寸頂配版,效能還發揮不出來的果粉土豪們,豈不是很尷尬?難道以後工作時,還得把筆記本放在冰箱裡,蹲在冰箱前嗎?
花了多餘的錢,買了個用不到的東西,又何必呢?當然,土豪和裝逼格的,則另當別論了。
最後,真的很想Fuck牙膏廠,這麼多年了,還是不變的矽脂,還得開蓋,弄得真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