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樂派大星

    指獨輪車或輪式車說是木牛流馬責疑點有二:

    1若諸葛亮用(漢代)已有的普通輪式車或獨輪車忽悠身邊(長史楊儀及眾將)說是木牛流馬。(眾將怎會拜伏曰“丞相真神人也”)

    2用(漢代)已有的(輪式車或獨輪車)騙不了魏國的大都督司馬懿。司馬懿也不會(傻)令張虎、樂綝二將去搶(早已有的輪式車或獨輪車),更不會吩咐:“依其尺寸長短厚薄 之法,一樣製造”。再說張虎、樂綝二將見了普通的輪式車或獨輪車後,肯定不會搶回寨中。

    所以歷史上的木牛流馬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至今仍沒有一個合理滿意的解答。

  • 2 # 正午陽光666搞笑

    諸葛亮在三國時,發明的木牛流馬是怎樣運糧的?真的有嗎? 真的有,木牛流馬是唯一可以在山地運糧的車子,因為它跟別的車不同,它就只有一個輪子,其實就是獨輪車,如果早30年,農村這樣的獨輪車很常見的,現在路很好了,交通運輸工具也多了,可能農村也很難看到這種獨輪車了,我們小孩子的時候經常推著玩的,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個獨輪車就是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這個車如果在很差的路上或者山路上運糧真得是太合適的。諸葛亮是天才啊。

    可能三國演義的描寫是誇張了,說木牛流馬自己會走路,這個不可能,那必須得起碼一個人推車才行,自己會走那成永動機了怎麼可能。

  • 3 # 巷子煮酒

    木牛流馬卻有此物,只不過後人把其功能誇大神話了而已,現在很多說法木牛流馬就是獨輪車,不過也難說,因為沒有實物考證。

  • 4 # 尹禾

    關於木牛流馬的質疑古已有之,宋代學者普遍認為木牛流馬就是獨輪車,被後世廣泛認可,但是這種觀點同樣是基於假設,存在不少疑點。陳壽在做《諸葛亮續》的時候專門有一篇《作木牛流馬法》,其中所述與獨輪車並不相同,應該是前輪可轉動的四輪木製板車,承載量很大但是速度很慢,因此並未被廣泛流傳。

    木牛流馬並不是簡單的獨輪車,也不是基於獨輪車的改造

    北宋詩人陳師道曾經在《後山叢談》卷四中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意思是蜀中運量,多用獨輪車,可以載重120KG(漢代一石約15KG),前頭像牛。還有一種大車,需要四個人來推,可以載重150KG,就是木牛流馬。

    這裡包含兩個資訊,一是蜀道原本是用獨輪車載糧食的,二是木牛流馬是大一點的手推車。按這種記載的話,後者僅比前者多了30KG,卻要多三個人力,這本身就是極不現實的,就算我們普通也知道得不償失,何況一代”智聖“呢?

    另外漢代獨輪推車又叫”鹿車“,《後漢書》中對此有多次記載,《三國志》中也出現過這種工具,如果木牛流馬僅是”鹿車“,或者僅是”鹿車“的簡單升級,那麼同一個時代的記錄中不可能不加以說明,並且在當時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質疑,這就表明時人認可”木牛流馬“與”鹿車“完全不同。

    木牛流馬是有四個小輪子的大載量運輸車

    按照《做木牛流馬》(以下簡稱《流馬》)中記載,木牛流馬是兩種運輸工具,流馬是木牛的升級版,我們以木牛為例,至少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其一,有四個小輪子;其二,載量很大;其三,速度很慢。

    由於《流馬》記載文字很多,我們僅摘用最主要的幾句:“一腳四足;雙者為牛腳;轉者為牛足;載多而行少。”

    腳和足如何理解呢?不能按照現代漢語意思,漢代《說文解字》中對這兩個字有詳細解釋:腳——脛也;足——人之足也。

    如此一來就很明確了,脛,古今意思相同,都是指膝蓋到腳踝的部分,即小腿;足,就是現在所說的腳。因此,木牛流馬其實有一對類似於人小腿的支撐部分,每個支撐上面又有兩個輪子。

    輪子多大呢?《流馬》中有這樣一句話:“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也就是一步1.5尺,周長1.5尺,漢代一尺大約等於現代22cm,木牛流馬輪子的直徑大概33cm,可以算出直徑約10cm。

    因此可以確定是擁有四個小輪子的推車。

    前面說宋人推測木牛流馬載重150KG,費了這麼大力氣就為了推這點糧食,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那麼實際的載量應該是都少呢?《流馬》記載:“載一歲之糧。”那麼肯定不止150KG。《居延漢簡釋文》卷二載,漢代大約每人每月食糧為大石一石八斗。一年十二個月,則糧食二十一石六鬥。那麼大概就是324KG,在山道中能達到如此載量,實在是很難得了。

    因此說木牛是大載量的運輸工具。

    前面說木牛的足是直徑10cm的小輪子,確實可以適應山道崎嶇的變化,但是相對應的速度一定很慢。《流馬》記載:“日行二十里”,也就是10000米,人的時速是5.5km/h,就算在山區起碼也能達到3km/h,走10km頂多一上午,而木牛流馬需要一天,足見其速度緩慢。

    因此木牛是運速緩慢的一種工具。

    而流馬與木牛相似,僅是又細化了一些結構。

    《流馬》中有這樣一句話:”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

    意思就是說,大量運輸糧食的時候可以用,小來小去的就不要用了,都不夠費勁的。這也是木牛流馬最終失傳的原因,在戰亂平息後,不需要大規模運送軍糧,因此百姓就不會再用”木牛流馬“這種笨重複雜的工具,直接用原始的推車或者牲口就可以了。

    為什麼曹軍截獲木牛流馬之後不會使用?

    按照《流馬》記載,木牛和流馬還有很多小機關,不知道是什麼用途,想必應該是為了防止在山道側滑、翻車而設定的輔助零件,也有可能是制動機關。

    傳說蜀軍曾經被曹軍截糧,但是曹軍卻趕不走木牛,原因很簡單,首先這是一種需要多人合力操作的複雜機械,其次它一定有某種制動裝置,需要解開之後才能繼續使用。

    再不會操作的情況下,曹軍很難憑藉人力抬走荷載324KG的糧車。這也側面印證了,木牛流馬並不是簡單的推車,或者是改造後的獨輪車,否則曹軍怎麼能不會用呢?

    總結來說,木牛流馬,就是一種笨重的大載量人力四輪推車。他的輪子很小,可以適應山地環境,唯一的缺點在於行進緩慢。

    我們可以再發揮想象,山路崎嶇,那麼木牛流馬的四輪很可能是可以轉動的,或者前兩個可以轉動,用來改變方向。而兩隻”腳“很可能就是活動的,就像我們現在的車輪一樣,可以透過軸承來控制方向。這樣一來是不是瞬間高階了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凌派和日產騏達,你是怎麼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