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嘎額嘎

    滿族入關前,奴才是下級對上級的下屬稱呼,入關後前明的降官是稱臣的,一些滿族的漢族家奴也是稱奴才的,在漢人看來稱自己奴才是侮辱性的,但在滿人看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相反還具有親近色彩,為了區別對待漢人是沒有資格稱奴才的,滿人家奴中的漢人除外。

  • 2 # 蘇綻

    “奴才”雖然現在看起來是非常沒有地位的稱呼。但是在清朝,能夠稱呼“奴才”的都是滿人,是滿臣對滿人上級的自稱。

    清皇室是滿人,因而下級滿人給皇室稱奴才,是表明“一家人”的優越感。而漢人是不能自稱“奴才”的,因為畢竟不是一家人。

    後來,當滿人越來越多的接觸到漢文化後,漸漸發現“奴才”也是非常帶有貶義的,因而,後來滿臣官階在四品以上的也不用稱“奴才”了。

    所有,清朝大多數自稱“奴才”的只是官階在四品及四品一下的滿人或普通滿人。

  • 3 # 千佛山車神

    清朝,在皇帝面前,只有滿人才可以成“奴才”,漢人只能稱臣,欲做奴才而不得!

    “奴才”是一個非常貶義的詞語,在清代以前通常是家中的奴僕或者是賤民的稱呼。普通人是絕對不會用這個詞來作踐自己的,更不要提王公大臣了。

    不過到了清代,“奴才”這一稱呼反而是身價倍增,只有皇帝親密的滿人臣子才能自稱奴才。

    清朝,來自遼東的滿洲人憑藉著鋼刀硬弩的野蠻武力征服了整個中國。作為一個異族王朝,滿人在保持高度的軍事壓制的情況下,對於國民思想控制也尤為重視。

    特別是對於漢人,清廷施行奴化統治,強迫漢人剃髮,限制漢人言論,禁錮漢人思想,迫使漢人成為滿人的奴才。

    在有清一代,奴才一詞的使用被空前的擴大化。八旗在遼東初興之時就大量掠奪漢人為奴,這些漢人在家中主人面前通常被喚做奴才。

    而在旗人之間,面對著自己本旗的旗主,也是自稱奴才。

    八旗在清代更是被視為皇帝的家奴和私產,所以旗人(大部分是滿族人,還有部分蒙古人和漢人),在與皇帝的奏疏或交談中都自稱奴才,以示親近。

    至於漢族大臣,對於皇帝則只能稱臣,沒有資格稱奴才。

    不過,為了跟皇帝套近乎,也有許多漢臣對皇帝自稱奴才。

    到乾隆時期,乾隆皇帝對於“臣”和“奴才”混亂的稱謂十分惱怒,下令無論滿漢,在奏聞公事時一律稱“臣”,但滿洲、蒙古、漢軍等旗人在請安時可用“奴才”。

    自此,奴才和臣的使用方才“規範”起來。

    (奉行“本朝無能臣”的乾隆皇帝)

    “奴才”一詞貫穿了整個清朝歷史,直到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等聯名上“滿漢平議”折,提出“奏摺中無論滿漢一律自稱曰臣,不得再用奴才字樣”。

    而清廷在磨嘰了3年之後,到1910年才廢除了奴才這一稱謂。但此時,距離清廷的覆亡已經是近在咫尺了。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費解。因為按照我認識的北京城裡那些遺老遺少的說法,我大清是“滿稱奴才漢稱臣”。

    許多人又都說並非如此,清朝官員見皇上一概稱“奴才”。不存在滿漢區別的問題。

    實際上呢,滿清的“奴才”與“臣”真不好劃分,清朝是一個漫長的朝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上喜歡什麼,下面就得跟著改,不少習俗都不斷髮生著變化。所以無論你用哪一個時期的說法,都是以點概面了,故而這種問題還是辯證的、發散的去看為好。

    起碼雍正皇帝從名義上是不希望兩種稱呼胡亂飛的。他繼位第一年就下聖諭稱:”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

    後來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大名鼎鼎的高其位給雍正上摺子,其中用了“奴才”二字,結果雍正把這個摺子駁回了,還御筆硃批改“奴才”為“臣”字,批言:“以後稱臣更加得體。”

    這個戎馬一生的老提督雖然是漢軍旗,但他也是妥妥的旗人,總之雍正就是不喜歡滿臣自稱奴才,包括年希堯的奏摺等等,雍正看到了,都喜歡把自稱的滿文“奴才”改為漢文的“臣”。

    不過年希堯這人看了硃批也依然是不肯改的,後面的摺子他依然是我行我素的稱奴才,哭著喊著就是要當“奴才”,因為雍正之前是鑲黃旗主子,所以他實際也接受了同為鑲黃旗的年希堯蹭熱臉的做法。

    所以高其位真的是挺冤的,雍正爺不待見他,非要改奴才為臣。而乾隆年間漢人總兵喬照自稱“臣”,卻讓乾隆一通數落,乾隆認為:“武員即官至提督亦稱奴才,此乃向來定例“。

    好麼,到乾隆朝了,這體制就整個變了風向。

    福建提督甘國寶也遭了這麼一回罵,乾隆聽他喊臣,頓時表示“殊不合體制”,要“嚴厲申飭”。

    也就是說,乾隆認為漢人哪怕做再大的官也得自稱奴才,這是原則問題。

    乾隆二十三年,乾隆聖諭:”滿洲大臣奏事,稱臣、稱奴才字樣不一。著傳諭,嗣後頒行、公事摺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仍稱奴才,以存滿洲舊體“。

    乾隆在“臣”與“奴才”的問題上主張一分為二,書面的奏摺可以稱“臣”,請安、謝恩這些尋常事則可以繼續稱呼“奴才”,以維護滿洲的傳統。

    實際上對旗人而言,“奴才”並不是貶義,奴憑主貴,能喊皇上為主子,自稱為“奴才”,這是一種榮幸,更是傳統慣例。

    只是到了後來,滿朝文武為了拍皇上馬屁,或者不願與同僚比起來顯得怪異,紛紛都自稱起了“奴才”,便是皇上有政策,也擋不住早已卑躬屈膝的脊樑。

  • 5 # 待我施為地煞變

    對於清朝稱臣還是稱奴才,很多人有個誤解,那就是:滿人稱奴才,漢人稱臣。

    事實並非如此。雍正之前稱呼很混亂,也有滿人稱臣的,也有漢人稱奴才的。乾隆之後制度定下來:武將向皇帝自稱奴才,注意了,只要是武將不論滿漢,都自稱奴才。文官,滿人稱奴才,漢人稱臣。

    在乾隆朝之前的雍正朝其實也有過定製。因為雍正這皇帝比較強勢,看不得滿漢分別,更看不慣滿人特權貴族,你們一律都是皇帝的臣子,分什麼三六九等。所以,雍正規定,大臣上書一律稱臣。只是被乾隆廢除了。

    當然了,這只是正式稱呼,私下裡就不確定了。比如,如果哪個漢族的文臣以前是皇帝即位前提拔出來的,他也可以稱奴才表示親近的。

    在電視劇中就更不講究這些了。我觀察有這麼一個特點:

    比較奸佞,欺上瞞下,溜鬚拍馬的大臣,見了皇帝一般都自稱奴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大人

    比較剛正、清廉,或者有地位,皇帝都比較尊重的,一般都是自稱臣。比如《宰相劉羅鍋》中的六王爺,《雍正王朝》裡的佟國維,都是滿人,見了皇帝都稱“老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知道圖片是否被P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