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水生葉自然手作

    我想提主提這個問題的場景是:孩子可能已經開始拒絕和你溝通了。

    這種情況下,我的建議是,少說話,多行動。誰說溝通只能用語言?我們人類往往都是說的太多,太多的廢話造成遮蔽的後果。而且存在嚴重的言行不一!

    第一件事,觀察一下孩子是否有低落點,或者有什麼興奮點,從此著手,不要尬聊;第二,如果孩子願意開始向你傾訴,嘗試多挖挖共情這個點;第三,讓孩子多瞭解一下你的世界,比如帶孩子去你上班的地方,或者至少通俗的講述一下自己的工作,孩子通常對這個成人世界的未知領域比較感興趣。

  • 2 # 爸媽育娃

    和孩子溝通請記得:

    1.少開口訓話。許多父母受過不少痛苦的教訓後才明白,他們自以為是坦誠的溝通,往往正好封上孩子的耳和嘴。父母常犯的錯誤是教訓子女,冗長的說教通常從“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開始。

    2.避免說氣話。為人父母的凡事都很關切那對孩子是否有益有利,因此沒有哪個父母能夠常常保持冷靜。父母越為某件事生氣,就越可能說出一些說了會後悔的話。

    3.好好聆聽孩子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孩子閉嘴以前,自己絕不開口。如果孩子話還沒說完你就發脾氣,那就應該道歉。

    4.重視孩子的意見。好多父母都知道不管孩子如何反對,有一些決定是不能改變的。不過,果斷並不意味漠視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決定家庭大事有兩個好處:因為至少跟他們商量過,他們便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決定。此外,他們也會把自己看作是家裡受重視的成員。

    和孩子溝通不是一件易事,但以傾聽、時機、親情與尊重為最基本的原則,就可以奠定家長與孩子之間相互瞭解的基礎。

  • 3 # hc紅塵一笑

    謝邀。首先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是一項長期的習慣。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要儘量多抽些時間來陪伴,比如:陪他學習,陪他做遊戲,陪他走進大自然等等。當孩子漸漸長大時,要學會欣賞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的快樂,當孩子講述他的成績他的進步,實際上是分享他成長的快樂,父母要學會耐心傾聽並給予適當的鼓勵!孩子一不小心就長大了。一旦孩子關上心門,不想與你溝通了。就很難再開啟了。這扇門父母一定要小心呵護。

  • 4 # 貓王故事會

    首先堅持平等的態度,要與孩子座下來慢慢聊,不要耍家長威風。

    其次要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找到問題的原因。

    第三是要多教方法,少談原則。

  • 5 # 阿娥你好

    首先,溝通是家庭關係的“潤滑劑”。

    溝通是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建立思想及情感連結,主動傳遞和接收反饋資訊的過程。

    現代社會男人女人在進入婚姻前都有個“談戀愛”的過程,這個“談”就是溝通。

    咱們中國有個舊思想叫“父為子綱”,就是“你是我孩子,我是你老子,孩子聽老子的,天經地義”,所以“親子溝通”往往被忽視。

    有個流行詞語叫“叛逆期”,說孩子長到一定年紀,有了獨立認知,不再事事聽命於父母,所以就開始了“叛逆”,這時的孩子最不好管。

    父母聞之色變的“青春叛逆期”真的是每個孩子都必須經歷的嗎?不一定。

    “親子溝通”做的好,孩子就沒必要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及情感,因為“心平氣和的溝通習慣”早已養成,父母和孩子之間已透過日常交流建立起正常暢通的溝通渠道。

    能平心靜氣說明問題,誰也不願意聲嘶力竭的大喊大叫,或者擺出一張臭臉冷對父母,這樣做孩子自己最難過。

    其次,溝通的前提是彼此信任。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基礎是父母能“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父母的言行不能“雙標”。

    場景重現:30多歲的爸爸帶著5、6歲的兒子在商場的就餐區吃飯,本來兒子是很高興的,小孩兒有父母陪伴都是很開心的,爸爸還不錯,問兒子想吃什麼,此時父子互動還是正常的,結果飯端上桌後畫風就變了,爸爸以為兒子想吃的飯菜上桌就完事大吉了,於是開啟了“邊看手機邊吃飯”模式,兒子先撥拉了幾口飯,看爸爸眼睛始終盯著手機,就開始在椅子上東張西望、扭來扭去試圖引起爸爸的注意。不難想象再過幾年,父子倆一起吃飯就是各吃各的,各盯著各的手機,全程零交流。

    這樣長大的孩子不“叛逆”才怪,信任是點滴小事積累起來的,孩子不只身體上需要吃飽穿暖,精神上同樣需要“吃飽穿暖”,忽視了早期精神層面交流的機會,等孩子長大了再和ta說,思想節奏不同步,就是雞同鴨講,根本聽不懂也聽不進去。

    最後,溝通的原則是求同存異。

    早期“親子溝通”沒重視,到了“非溝通不可”的地步怎麼說孩子才能聽的進去,這時需要點溝通的技術了。

    怎麼講?第一步要心平氣和,任何情況下父母都要控制好情緒,忌衝動急躁、口不擇言,別忘了自己是成年人,成年人是有理性和胸懷的。

    第二步,此時的溝通不再是“灌輸”,錯過了早年“灌輸”的機會,孩子主觀意識形成,思想節奏不同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溝通目標上達到“求同存異”即可。就是說在主要方面儘量達成一致,次要方面擱置一邊。

    舉個例子,孩子在學校有了戀愛物件,家長擔心會耽誤學習,但強行阻止又會影響親子關係,怎麼辦呢,和孩子講“不反對也不支援,畢竟學業是主業,健康的愛情是兩個人強強聯手,從中受益,不健康的愛情既空耗時間又平添挫折,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讓孩子冷靜下來自己考量。

    不同年齡的孩子用不同的對話方式交流,先安撫情緒再擺明利害,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如果孩子一意孤行,父母的責任盡到了,只能靜觀其變了。

    以上僅供參考。

  • 6 # 西朵讀書

    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很多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困難。

    記得有一個同事曾經跟我抱怨過他家孩子自從讀了初中以後,就不聽他們的話,整天就抱著手機在房間裡面玩,叫他幹活也不幹。

    其實對於這種情況所發生的原因,在於父母長期跟孩子缺少溝通與交流,而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懷其實得不到滿足。

    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而失望的次數越多,那麼便會對一個人從此失去期盼。

    把孩子想要溝通的願望在家長這裡得不到想要的迴應,那麼他也就會越來越抗拒與家長溝通。

    那麼如何跟孩子溝通呢?

    第一,給孩子多一點陪伴。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帶,而自己在外面工作,孩子常年都見不到父母一面,那就談不上溝通了。

    還有些家長雖然自己帶小孩,但是每天上下班回家第一時間就是捧著個手機,對於孩子想要,跟父母玩,跟父母聊天的願望了,置之不理,讓孩子自行去看電視玩手機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了。

    正確的做法是,雖然可能我們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但是隻要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候,就充分的理解他,尊重他,滿足他的需求,跟他溝通交流。

    第二,溝通必需要有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就是認可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理解他的情緒。

    很多家長雖然時常陪伴在孩子身邊,但是孩子卻隨著時間,人越來越特別對於父母且越來越冷漠。

    很大的可能就是孩子在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表達的情緒沒有被接受,反而每次都被父母無視,挖苦,否認。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對於父母,也越來越排斥。

    正確的情況是,孩子在跟父母溝通的時候,父母首先要識別孩子的情緒,並且表示理解孩子,當時的情緒讓孩子發洩出來。

    溝通的原理都是相通的,不管是對於孩子、丈夫還是同事,只要把握了其中的一些原理,生活、工作也會越來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最討厭男人的哪些缺點,最不能忍的是哪個?哪位美女能給科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