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ecauseSSlike
-
2 # 卮言漫衍
這是七零、六零、五零……的記憶。
在那個計劃經濟、實行供給制的年代,吃和穿都是憑票供應,而且很多東西都非常的少。
你有錢沒肉票、糧票、布票……也是買不到東西的。
吃肉稱為打牙祭,穿新衣服都只能在過年時節……
那些年代真的清苦。
只是物質上的匱乏也真的沒有讓大家覺得精神上有多痛苦。
多數人的童年都是快樂的。
不過也真的感謝鄧伯伯,他老人家的雄才大略,讓後嗣子孫擺脫了物質上的匱乏。
大概在90年左右,各類票證基本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這是華人的福祉。也但願這種物質匱乏的日子一去不回。
天佑中華!
-
3 # 大信1688
回答這個問題,又讓我想起艱苦的童年。嗨, 這個問題又暴露了自己的年齡。現在的90後,00後恐怕不知道糧票是什麼東西,80後可能會有一點點記憶。不單止糧票,還有布票肉票油票等等,這些票有什麼用?是像郵票一樣可以用來收集等著它升值的嗎?也許90後,00後會這樣問,對,如果現在你還有這些肉票布票糧票,也許在收藏界價值不菲了。但是在中國那個特定的時期,沒有這幾樣票,你有錢(當然,那時錢也不多)可能也買不了衣服穿、買不了米飯包子吃,想吃上一頓肉,比現在想吃一餐鮑魚更難,這簡直就是一個非常的奢侈想法。
糧票、肉票、布票等等是中國特定時期的一種產物,它象徵著計劃經濟、象徵著民生物資的極度匱乏與短缺,更象徵著那個時代的苦難。
可以說中國在解放後到改革開放之前,百業待興,60年代到70年代又遇到10年的自然災害與文化大革命動亂,可以說是天災人禍。當時是物資極度匱乏,民生用品極度的短缺緊張。為了保障供應、控制銷售,國家對主要的民生物資全面實行按家庭人口按計劃憑票供應制度,而且供應量很低,有錢沒票也買不到。因此在當時,就經常看到,在各商店門前,人們通宵的排著長長的隊伍,手裡攥著肉票布票糧票等票證在搶購自己所需的物品。寫到這裡,我幻想著現在我的商店能有這個情形,該多好啊。我深刻的記得,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去訖求父親買點肉回來,因為確實很久不知道肉的味道了,父親終於答應,為了吃上一餐期待已久的豬肉,我手裡揣著肉票在食品公司營業部的門前,插在長長的隊伍中苦苦的等待著。
在當時,不怕賊上門,就怕客人來。你想啊,當時這些緊俏物資都是按家庭人口,按計劃憑票來供應,你家有幾口人,這個月供應你幾斤米幾尺布,都是按計劃來的。客人來了就得吃掉你下一頓的口糧啦,下一頓你可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小偷上門?家徒四壁,偷個鬼呀。想想現在,上淘寶、上天貓、上京東,想買就買,買回來不合適扔到一邊再買,當個剁手黨也是幸福的。
-
4 # 童趣兩無猜
提起糧票,不能不提城鄉差距,城市戶口(也叫非農業)定量供應,他們按年齡,工種,一般的是27-30斤不等.
可是在農村是沒有糧票供給的,農民勞動一年,好年成交完公糧後每人,按年算也就分得300市斤粗糧,不好的年成,每人也就200餘斤,如果家裡孩子多 勞動力少,勞動一年反到欠生產隊錢,就是這些糧食也買不回來
所以農民最苦,他們沒有定量分配,也就沒有了糧票,他們的生活沒有保障!
-
5 # 土8路1951
這世界,這人類,沒有那朝那代有錢會餓肚子的事發生,只要不帶著黃金獨自一個在無人煙的大山瞎蕩。除了城市非農人口是食物配給制,廣大鄉鎮圩日,物品交易則以錢為交易,客火車上的食品賣買是以錢為交易,有錢會餓肚嗎?
-
6 # 九天老嫗下凡塵
那時候普通成年人是每個月二十七斤糧票的定量,從亊重體力勞動的憑單位的證明是每個月三十六斤,小孩子的是十二斤,中學生正在長身體享受優待每月三十斤。平時家裡大多是熬一大鍋稀野菜粥喝才能夠填飽肚腸,我記得我小時候曾經一口氣喝了八大窯黑碗稀菜湯,撐的連路也走不動了,老年人說那叫“水飽”——尿幾泡尿後仍然還是餓的慌,平常想吃一塊乾糧簡直是痴心妄想!如果外出有什麼事情,沒有糧票肯定要餓得飢腸漉漉,頭昏腦漲,眼冒金光!
那時候人們最喜歡的是每年的二月份,因為雖然少了三天時間,但是並不減少當月的糧票定量,那個月份就是人們最最幸福快樂的時光。最怕的就是每月三十一天,因為家裡來了親戚或朋友等臨時情況,最後幾天的“計劃糧票”早已經全部都吃光,全家人只能多喝些野菜湯渡過那幾天的饑荒!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當時的情況,看我的回答就會像看天書一樣。
記得我有一次到姐姐家裡去蹭飯,她烙了幾個地瓜面餅子招待我,我狼吞虎嚥才吃了一個餅,她就趕快又撕了了半塊遞到我手上,熱情地說:妹妹呀,你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堅決把這半塊餅子來捱完!(意思是說只能再吃這半塊了!想切斷我再吃幾個的念想。)那時我小不懂亊,回答說:沒事的,我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一定把這幾個餅子全吃光!一抬頭我看到了幾個小外甥(女)們在旁邊咽口水還眼巴眼望——只差一點就要絕望的小臉,我只好戀戀不捨地丟下餅子改口說:飽了!真的吃飽了!再吃就會撐的慌!
記得一次在農村水利的工地上,一個又瘦又小的人說他一次能吃五斤乾糧,如果吃不下他甘願加倍賠償,另一大個子認為他在吹牛,想贏他的加倍賠償,於是就和他打賭買了自己五天的定量,(工地食堂也剋扣些份量)結果是瘦子連水都沒喝一口,就把五斤乾糧連渣子全部都吃光舔光,把那個大個子吃的臉色蠟黃蠟黃——因為那是他以後五天的活命乾糧!
那時候人們肚裡沒有一點點油水和存糧,沒有零食付食品可吃,全靠那一點點每日三歺還不到一斤的糧票定量!
家裡如果來了親戚,尤其是接近月底的那幾天,真的是雪上加霜,全家人心裡都發慌。因為等親戚走了後,要接連幾天餓肚腸!必須要等到下月一號才能領到新的糧票定量。就是到自己的親姐姐家,你即使再餓的慌,也不可以把她家待客的餅子全部都吃光!
我說的都是親身經歷,雖然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但是絕對沒有撒謊!
-
7 # 海150978011
記得七六年周總理追悼會,我在昆明東風廣場,到晚上餓得不行,四毛錢買了十個燒耳塊(昆明特色小吃為大米制)不要糧票,第一次當"大款"的感覺現在都記得!
回覆列表
1953年,全國糧食歉收,尤其是東北產糧大地,歉收減產高達70億斤。如此一來,整個國家出現了近40億斤糧食赤字。全國上下,一時之間,陷入糧食供應不足的困境,上海的搶購風潮,更是鬧的人心惶惶。
基於全國缺糧的困境,中央決定,對農村糧食實施徵購,對城市進行定量配給,以此來調整國內的內部糧食關係。故而,“交公糧”便由此誕生。正是數億位農民的貢獻,讓全國近6億人口能吃上飯,免去餓肚子的命運。
隨後,為何兼顧公平與杜絕腐敗,對城市人口進行定量供應,糧票制度由此誕生。糧票發行後不久,由於家家戶戶的糧票都很緊張,故而,即便是有錢也是買不到糧票的。換句話說,當時的糧票可比錢值錢了。
不僅僅是糧食,糧票的供給制度基本上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連女性的月經帶都需要憑票購買。故而,此時的糧票有一個別稱,“第二貨幣”,至於第一貨幣,那便是“錢”。
在那個糧票盛行的時代裡,分到手的糧票其實沒有幾張。雖說很多人都怕沒有糧票,但相比之下,似乎更怕家裡來親戚,尤其是城市人家,最怕老家來親戚。畢竟當時的糧票對於城市人口而言,是定量供應,而若是要招待親戚的話,那邊是要花費所剩不多的糧票,如此一來,家中必定會有人餓肚子。故而,看似不近人情的“怕來親戚”,其實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也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情,並不會感到難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