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83211886617

    《傅雷家書》中18條教育鐵律:

    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這是兒子傅聰出國留學臨行時,傅雷唯一的叮囑。

    培養孩子,猶如種樹。

    只有先在根上先滋養他,以品德之養分來灌溉,孩子才能心中有光。

    孩子若不懂與世界相處,一切都是徒勞。

    翻開《傅雷家書》,你看發現:教導孩子如何為人處世,傅雷格外的用心。

    “萬萬不能動火,令人誤會。”

    “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態度謙恭,虛懷若谷。”

    “做人最忌交淺言深。”

    教會孩子和世界相處的能力,才是父母對他最大的保護。

    孩子能融入社會,遊刃有餘,才是父母最值得驕傲的事。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逼孩子一把。

    每一個優秀的人背後,都有一個“狠心”的父母。

    傅雷在孩子學習上是出了名的嚴厲,對學業教導只一句:

    “沒吃足苦頭絕不能有好成績!”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

    那些會“逼孩子”的父母,其實活得最明白。

    孩子學習的最佳年齡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與其讓孩子未來後悔不已,寧願讓他現在埋怨自己。

    不要忽視孩子“逆商”的培養。

    所謂“逆商”就是:一個人在逆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反逆境的能力。

    養育子女,從來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這麼簡單。

    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傅聰成為一代大家,離不開他超強的意志力和抗打擊能力。

    正如傅雷所說:

    “一個人吃苦碰釘子都不要緊,只要吸取教訓,所謂人生或社會的教育就是這麼回事。 ”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傅雷在信中寫:

    “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

    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從模仿父母開始。

    家庭是臺影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

    影印件出了問題,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原因。

    俗話說,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練,一流父母做榜樣。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和顏悅色,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北風與南風比賽誰的力量大,看誰能把路人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得猛烈,行人將衣服裹得越緊;

    南風輕輕拂動,人們卻熱得解開大衣。

    這就是“南風效應”:寬容的力量,遠強於懲戒。

    傅雷就深諳此理:他從不懲罰謾罵,而是平等溫和的溝通,將道理教給孩子。

    對孩子大吼大叫,是無數家長的通病。

    教育需要和顏悅色。

    最好的教育,是用心的陪伴。

    儘管和兒子傅聰天各一方,但傅雷給兒子寫信的頻率一直很高。

    家書相伴,紙短情長,父子二人情誼日漸深厚。

    陪伴孩子,不止是花時間,更是花心思。

    好的家庭,一定是始於陪伴,陷於教育,忠於三觀。

    知其所想,懂其所言,才能架起彼此心的橋樑。

    好的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教育中有效溝通,源自三個步驟:

    首先是傾聽,讓孩子把心裡話說出來。

    其次是理解,換位思考,去理解孩子話的意思。

    最後,才是給建議。

    對中國父母而言,三件事裡面,傾聽做的最差。

    傅雷與傅聰寫信一來一往,瞭解到孩子的想法,兩人才越加親密。

    有句話說的好:“好的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想要了解孩子,先要聽孩子“說”。

    滿分父母看過程,不及格父母看結果。

    對於孩子的未來,傅雷只秉持一個態度: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只以成敗論英雄,是教育中的最大誤區。

    對孩子抱有高期望,也必須先做好“事與願違”的心理準備。

    教育專家王人平說:

    “一味關注結果,看不到孩子付出的努力,就做不到全然地接納孩子的身心。”

    教育的美好意義,在於過程,而非結果。

    學會欣賞孩子在過程中的成長,才是每個父母必修的功課。

    父母立“規矩”,孩子有出息。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

    即使是傅聰這樣的人才,也是在傅雷夫婦的嚴格管教中成長的。

    《戰爭與和平》中說:“沒有人和你說不的時候,你是長不大的。”

    養而不教,父母之禍;教而無方,父母之過。

    人生這盤棋,每一步都離不開規則。

    不懂規矩的孩子走彎路,用一生去試錯。

    而優秀的孩子,多是被“規矩”管出來。

    因材施教,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傅雷非常瞭解自己的孩子。

    長子傅聰有音樂天賦,他就讓傅聰學琴。

    小兒子傅敏想學音樂,傅雷卻指出,他更適合做教育。

    果不其然,長大後的兄弟兩,一個成為著名鋼琴家,一個成為出色的教師。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優秀,其實是不知道,孩子優秀的地方在哪。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頂屬於自己的王冠。

    父母因材施教,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才能為自己加冕。

    家風,才是一個家最大的財富。

    教育,與家境無關,與家風有關。

    傅雷未給孩子留下萬貫家財,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風氣:

    一為目光遠大,凡事多學——此可為人立志向。

    二則處事樂觀,為人正派——此可給人定性情。

    不管是長子傅聰,還是小兒子傅敏,他們都品行端正,事業有成。

    這離不開良好家風的薰陶。

    正如馬伯庸所說:

    “一個家族的傳承,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一個家庭的家風,才是最貴的家庭不動產。

    在“閱讀”中長大的孩子,差不到哪裡去。

    傅雷嗜書如命,他也要求孩子多讀書,讀好書。

    讀書,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習慣,是一個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個在“閱讀”中長大的孩子,無論如何也差不到哪去。

    會讀書的孩子,有知識,有眼界,有格局。

    只要他守好內心的善良,未來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優秀的家長,都擅長自省。

    早年傅雷性格急躁耿直,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不夠有耐心。

    但這些,他在信裡都給兒子道歉了。

    為人父母,誰都是第一次。

    養孩子,就是一個在對錯中不斷翻譯“我愛你”的過程。

    優秀的家長,都擁有自省的能力——不停學習反思,並及時調整教育的方法。

    培養好習慣,要從小抓起。

    傅聰作為鋼琴家成名後,依舊十分刻苦,每日訓練,從不間斷。

    自律成了習慣,自然離不開從小父親的耳提面命。

    人的習慣,就如走路一樣。

    最初選擇了哪條道路,人就會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

    這就是教育心理上的“路徑依賴”法則。

    好的習慣就如路一樣,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越早培養的好習慣,越容易刻在孩子的骨子裡,並使他們受益終身。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傅雷夫婦人緣廣,學識高。

    傅聰從小便觀聞各行各業大人的談話。

    這些見識,開闊了傅聰的視野,打開了他對世界的思考。

    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父母。

    這裡的“拼”,是指父母的層次、家庭的環境。

    你帶著孩子走過的路,見過的人,聽過的故事,欣賞過的風景......

    都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心中,讓他們有機會體驗不同的人生。

    不懂得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教育學上有個“魚缸定律”:

    魚缸中的金魚,長不過三寸。

    放入水池兩月,卻能長到一尺。

    養孩子也是這個道理——父母的保護像魚缸,庇佑下的孩子難以成長。

    所以,一定要給他自由的空間。

    愛子深切如傅雷,也懂得要“放手”,讓兒子出國求學,不斷成長。

    養育孩子,切記不可越位,事事包辦。

    想要孩子飛得高,飛得遠,該走的路,就讓他自己走。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關係:共同成長。

    《傅雷家書》多是諄諄教誨,唯有這句,令人讀來唏噓不已:

    “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這兒得到的少。”

    確實,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託舉。

    同樣,父母自身的成長,也有孩子帶來的動力。

    教育這條路,最大的幸運,是孩子和父母一同前行,共同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扎哈維示好上港,中超新科冠軍有意讓他取代埃爾克森與武磊搭檔抗恆大,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