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亂神虎
-
2 # 瀟湘夜雨l
諸葛亮之所以這麼說,無非是想拉攏東吳,曹操並非不可戰勝,我已經擁有致勝的辦法了。
但是這個前提條件必須你我兩家聯手,只有聯手才能打敗曹操,只有聯手才能“視百萬雄師如草芥”。
所以諸葛亮與魯肅、孫權、周瑜談話的乃是外交上的合眾之術——合眾弱以攻一強也!
那麼諸葛亮所謂的勝算在哪兒呢!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也!
《資治通鑑》:
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今又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氣候寒冷,北人不習水戰,孫吳也有數萬之眾!這就是優勢!
那麼曹魏的表現如何呢?
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曹操果然大敗,百萬雄師不是被孫吳幹掉的,是水土不服造成的。
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吹牛,他雖然沒有打敗曹魏的力量,卻已經看出曹魏必敗的弱點了。
故此,諸葛亮遊說東吳,陳說利弊。外交的成功促成了戰事的勝利!
-
3 # 灬晨灬陽灬
這句話的目的並不單單只是吹噓或是看不起曹軍,而是有著更深的用意。
首先,當時劉備被曹軍追殺蝸居在夏口,而諸葛亮是去遊說東吳的,所以他的每一句話最終的目的都是要促成“孫劉聯盟”,共同抵抗南下的曹操,一路上魯肅曾反覆叮囑“先生見孫將軍,切不可實言曹操兵多將廣。”可見魯肅對於自家主公是非常瞭解的,一旦孫權知道曹操擁兵百萬的時候就會怯戰。
但是站在孫權的角度上想一下,他孫家在東吳“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而且從當時的天下大勢上來看,勢力最大的是佔據冀青幽並的曹操,其次就是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孫權,然後才是諸如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騰之輩,也就是說孫權其實是有實力去和曹操爭奪天下的,而且在他心裡將來極有可能會登基坐殿、面南背北,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會甘心對曹操屈膝稱臣嗎?很顯然不會,所以諸葛亮也是分析到了孫權的這個心理,所以才要去“激”孫權和劉備一起聯兵抗曹。
那麼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什麼不乾脆直說曹操兵少,讓孫權同意結盟呢?
第一,諸葛亮剛去的時候孫權實際上是看不上他們的,也可以說是根本看不上蝸居在夏口的劉備,孫權怎麼都不會相信被追的四處逃竄、兵微將寡的劉備在這時候能給自己多大的幫助,所以當孫權問曹操有多少人的時候,諸葛亮很坦然的回答“曹操能征慣戰之將、出謀劃策之士何止一兩千人。”也正是這句話讓孫權徹底猶豫了,同時也嚇的魯肅驚在了原地,於是諸葛亮馬上就勸孫權乾脆投降曹操算了,孫權聽完當然不高興,直接反問劉備怎麼不降?諸葛亮早就想到了孫權會這麼問,所以毫不猶豫回答我家主公是個英雄,怎麼能投降曹賊!孫權聽完甩袖子就走了進裡屋,這時候諸葛亮才對魯肅說“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計,彼不問我,我故不言。”肅曰:“果有良策,肅當請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視曹操百萬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這才第二次見到了孫權,也才真正得到了孫權的重視,因為就算劉備兵少,但諸葛亮加之關羽、張飛、趙雲等等先前的戰績已經在那擺著了,他完全相信這個人有謀略也有能力。
第二,曹操到底帶來了多少人馬孫權心裡還是有數的,江東做為一方諸侯,肯定也會在幾方勢力之間遍佈自己的斥候,之所以上來就詢問曹操的兵力,只不過想從剛剛和曹操對戰過的諸葛亮嘴裡探聽一下虛實而已,還有就是了解一下曹操真實的戰力,以便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權衡一下到底該不該迎戰,因為這畢竟關係著自己在東吳的家底和以後爭奪天下的根本,不過說實話這時候的孫權可能真的沒想過指望劉備,因為這時候的劉備簡直太慘了!而如果諸葛亮上來就說曹操沒那麼多人,那孫權一想自己東吳這邊完全能應付,和你劉備結盟的意義又何在?所以諸葛亮下一步談判的方向就該表現己方的強硬了,只有這樣才會有孫劉聯盟的基礎,而孫權在面對強大的曹軍時,也確實需要一個至少看起來要強大的盟友來一起與之抗衡,而不是單靠自己這邊去獨立支撐。
那麼,到這裡很多人會想,赤壁之戰不就是東吳一方撐下來的嗎?劉備根本沒出什麼力,只是藉著結盟的機會保全自己而已,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這也是諸葛亮和劉備的謀劃之一,先看下面一段:
《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玄德至江夏,與孔明、劉琦共議良策。孔明曰:“曹操勢大,急難抵敵,不如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持,吾等於中取利,有何不可?”玄德曰:“江東人物極多,必有遠謀,安肯相容耶?”孔明笑曰:“今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安得不使人來探聽虛實?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風,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併。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
從這一段不難看出,諸葛亮出使東吳本身就是帶有目的的,而其目的不單單只是為了和孫權結盟,而是要挑起東吳和曹操之間的戰爭,然後從中取利!
如果孫權贏了,那諸葛亮會順勢取荊州,而如果曹操贏了,劉備也會趁機奪取江東,所以從這一點上看,赤壁之戰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來說反倒是個崛起的機會,於是當戰爭打響時他們一直在儲存實力,就等著兩敗俱傷之時奪取一席之地。
說了這麼多,奇人異士在戰爭中的作用也應該稍微有所囊括了,其實在戰爭中最不應該被低估的就是謀士或者說軍師了,拿三國的三大典型戰役來說,官渡之戰的轉折點是許攸獻計夜襲烏巢,赤壁之戰則是周瑜定計火燒戰船,而夷陵之戰陸遜一介書生卻可以火燒連營七百里,這些全部都是以少勝多、以劣勢反殺優勢的經典案例,甚至赤壁之戰五萬破百萬都已經成為了教科書一般的典型,而追其根本,這些都是“謀略”在戰爭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所以古往今來武力高強的將軍們大多隻可為大將,而統兵者卻多是韓信、孫斌這樣的統帥和謀略超群的人物,即便放眼整個三國,真正可為帥才的也多是曹操、周瑜等這樣的人,一條上等計策真的勝過幾萬雄兵,於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兵家用兵之道就不再是單純的人海戰術,而是運用排兵佈陣來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利益。
其實每每想到此處,內心深處都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兩千年前,當外華人還靠穿著獸皮、啃著樹葉、拿著標槍生活的年代,華夏祖先們卻可以將戰術、戰略、謀劃等等運用的如此驚天地泣鬼神,還有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和文明,都是一種不可磨滅的民族自豪感!
-
4 # springswallow
曹操擁兵數十萬南下,以天子名義征討,麾下是名將如雲,謀士如雨, 單是張遼率領的三千先頭部隊已經打得劉備軍隊潰不成軍,劉備是一路狂奔,直到上了劉琦的戰船才緩得過氣來,所以孔明講的視曹操百萬雄師如草芥,這其實就是一句吹牛的大話, 但對於敵人,絕不能示弱,讓敵人的氣勢嚇倒,所以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 這個道理就像曹操號稱有百萬大軍一樣, 故意誇大自己的軍隊數量來嚇倒對方,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最好能使對方不戰而降。
諸葛亮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會講:視曹操百萬雄師如草芥。 這個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意思即是:對強大的敵人,心理不能怕(這是態度問題,因此是戰略問題),但在安排具體的作戰方案時,要重視他們,爭取消滅他們(方法問題,戰術問題)。
諸葛亮遊說東吳時說“視曹操百萬雄師如草芥”一來是要用此話激起東吳與曹軍作戰的鬥志和決心; 二來是要抬起“孫劉結盟”劉備一方的身價,劉備軍剛敗於當陽長坂,如果是以敗軍身份與東吳結盟,會被東吳認為是收留而不是平等的結盟,打敗曹軍之後也會分不到戰果。
從赤壁之戰中諸葛亮遊說東吳時稱“亮視曹操百萬雄師如草芥”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家和軍事家。
相傳赤壁之戰諸葛亮遊說東吳時曾說過“亮視曹操百萬雄師如草芥螻蟻一般,山人一雕蟲小技即可化曹操百萬雄師為齏粉……”如何評論赤壁之戰諸葛亮遊說東吳時所說的“亮視曹操那百萬雄師如草芥…”?是不是吹大話?在作戰中奇人異士的作用和價值能被低估嗎?
回覆列表
從現在的生活經驗來看,就是銷售遊說的手段罷了。
方法很簡單。就是擅長察顏觀色,來分析人的性感。來確定手法。是往好了說還是往壞處說。這樣才能吸引人的注意,騙取信任罷了。
這在古代的算命先生那裡由來已久的。可以根據人的眼神套出話來。根據人的面目表情來確定其心裡所想。知道自己蒙的對不對,從而騙人什麼福星禍事。這些在劉寶瑞的相聲裡面諷刺得淋漓盡致。
諸葛亮來遊說,小說描繪的很明顯,就是要忽悠東吳對抗曹操。所以用這個手法很重要。
一開始他看出來孫權有志向,但是很自負。所以故意託大,說曹操厲害,你打不過投降吧。我們主公劉備是忠臣,寧死不降。把孫權算計得由恐懼到憤怒。最後諸葛亮提出這句話,就是相信我們,一定可以輕鬆打敗曹操。一套理論把孫權忽悠的天花亂墜,最後決定聯盟。
當然,這套傳銷學對於東吳計程車子來說還是不好過關的。所以他們與諸葛亮來了一場真理忠誠的論戰。最後大騙子諸葛亮用噴子理論進行道德綁架和人身攻擊,成功取得舌戰群儒的勝利。
當然,像諸葛亮這樣言行都最厲害的人只能在小說裡面才能看見。但是這套傳銷理論從鬼谷子延續至今,幾乎一樣的效果。那就是利用人性好面子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