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戰天
-
2 # v小號
家長過度謙虛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媽媽帶著孩子騎腳踏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誇獎說:“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啊!”家長說“哪裡!哪裡?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孩子聽了一臉的不高興。聽到誇獎時,習慣性地回覆:“哪裡!哪裡!”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尊心。就像這位媽媽,她的過分“謙虛”完全沒有注意到孩子內心的活動,也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如果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誇獎,孩子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以來,就會出現自卑情緒,並且懶於付出努力。有的爸媽,在習慣性謙虛禮貌回覆的時候,還有另一種擔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誇獎而變驕傲。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謙遜的性格。其實,只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歸因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驕傲。還是以這位媽媽為例,如果她當時這麼說:“嗯,他最近經常練習騎車,進步很大。”那麼孩子就能聽的出:媽媽認同阿姨的誇獎,並且是因為練習得多,所以騎車進步大。媽媽對孩子客觀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總之,面對別人對孩子的誇獎,慎用“哪裡哪裡”的謙辭,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笑納別人的誇獎,同時鼓勵孩子做的更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
3 # 星月890
謙虛使人進步,我們如此認為,父母也因此都希望孩子學會謙虛。殊不知,過分要求和培養孩子的謙虛,往往導致了孩子的信心不足,不願出眾甚至不敢出眾。如此性格的孩子必將難於適應和立足社會。
-
4 # 陽光氧氣泡
毛主席說過: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過度謙虛不僅不能使人進步,反而更讓人沒有了自信。
-
5 # 中企新聞
我不認為謙虛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但凡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我認為教育孩子謙虛還是很有必要的。
-
6 # 螞蟻微課堂
這個問題可以從中美文化差異來進行剖析:
華人被對方稱讚後,經常回答“哪裡哪裡、沒有沒有”。我們從小就接觸這些文化,在這樣謙虛的環境下長大。
美華人被對方稱讚後,經常回答“Thank you/Thank you very much”。他們從來不會去躲避對方的稱讚,美國的孩子也習以為常。
所以中國的孩子的性格在骨子裡是安靜的、保守的,就好像這個戲曲臉譜形象一樣,謙虛甚至是過度謙虛似乎可以在這個大環境中更好的生存,這看上去也更符合這個圓滑當道時代的處事邏輯。
而美國的孩子骨子裡是活躍的、激進的,就好像這個變形金剛的標誌一樣,稜角分明,霸氣十足,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質都是力量和自信。
另外,從歷史上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和英美的侵華事件也可見一斑。
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從古至今,我們都把種族的基因繼承的很乖巧。
不過事情也並非像剛剛說的那樣糟糕。
中國有自己的文化,美國有有自己的文化,由於經濟全球化,文化發生了碰撞、交流和融合。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社會也在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也比過去開放很多,我們也在有選擇地借鑑、學習西方的為人處世之道。
當我們在面對謙虛還是不謙虛這件事的時候,很多家長和孩子已經在有意識地並且理性地選擇了後者。因為如果對方就是實事求是的稱讚的話,我們肯定要欣然接受啊,這是不爭的事實,何必躲躲藏藏的呢?
我們傳統文化裡的謙遜是好的,那是禮貌的象徵,但是謙遜是需要合適的場合的,如果不合時宜,又何必在那裡冠冕堂皇地裝虛偽呢?
為了下一代人的自信可以自然地表達出來,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做到真實不虛偽。
-
7 # 氣吞吳越
誠信!
國之基,民之本!
當今社會老賴氾濫成災,淘空了社會活動中互信的根基!
警告!人人設防!處處設防!家家設防!事事設防!
全民動員,象剿匪一樣剿滅老賴騙子!
嚴懲老賴的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是抓進大牢,扒下褲子打屁股,中國老賴馬上消聲匿跡。願打屁股的是真窮苦人不是老賴,把債免了!
我是堅決反對高利貸的,也支援政府嚴打高利貸,包括合法的年利息24%我也不贊成。
實際上大多數老賴就是詐騙親友,並非是高利貸所害!老賴在網上大罵高利貸,是企圖賴掉本金。
正確結論是老賴比高利貸更壞更黑更危險更罪惡更可恥更狂妄更下賤!
老賴氾濫顯然已成社會公害!
老賴不滅,沒有公平正義!
老賴不坐牢,蒼天不容!
-
8 # 加加心理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
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就包括飢餓、渴、性等基本需求。是人人都有的最基本最低階的需求。
第二層是安全,即每個人都渴望一個安全、穩定、有秩序的生存環境,保障基本的人生安全。
第三是社交需求。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希望擁有友情、愛情。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
第四則是尊重需求。即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其中,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即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這四層屬於基本需要,是每個人生存於世所不可少的,又叫缺失性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求不是人人都會出現,也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必須的,又叫生長性需要。
回到正題。
自尊是指在個人生活、社交和工作中的一種自我價值感。它來自從家人、朋友和學校中得到的被愛與被尊重的感受。 理想條件下,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利於自尊發展的童年,被家人愛並欣賞著,被同伴接納,在學校獲得成功,受到表揚和鼓勵,而非過度批評或排斥。
因此,當父母過度謙虛時,孩子可能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肯定而產生自卑心理,會覺得自己不如他人,或者沒有價值。這對人的成長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
謙虛是一種美德,但當孩子做得對做得好時,也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這樣孩子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
9 # 小人物籃筐
感覺謙虛過度了就是怯懦。
定義過度謙虛:過度謙虛,一方面是不爭不搶,不爭不搶的結果,就是你所有的努力換來的結果最終都要拱手讓人,結果你的心理能不委屈,能平衡。
另一方面,過度謙虛,就是淹沒自己的才能,領導有一件事,知道你比較精通,想委以重任,但你還總是說“我不行,我不行”不能勇於擔事擔責,再大的才華,又有何用。現在已經不是伯樂去識千里馬的時代了,是千里馬自薦的時代,社會最不缺的是什麼,人才,人才比比皆是,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有多大,過度謙虛只會使自己淹沒在熙熙攘攘的人海中。
父母的謙虛,或多或少的會影響到孩子,天長日久,孩子也會形成過度謙虛的性格,更確切的說就是不自信。孩子考試得了全班第一,別的家長表揚你的孩子,你說了句“他就這次出息了。”孩子聽了作何感想?孩子在學校的200米跑賽中得了第一名,別的家長羨慕,你說:“他也就體育好,學習一門不一門。”孩子還有什麼成就感。
為什麼現在倡導“賞識教育”,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作為父母都看不到孩子的亮點,不加以鼓勵表揚,孩子怎麼會進步,會自信。
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那是因為諸葛亮有曠世才學,值得劉備屈尊降貴的去求取。但畢竟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作為平凡人的我們,如果過度謙虛,自己都不高看自己,別人怎麼會高看自己。
謙虛是美德,但過度謙虛就不好了,如果因為過度謙虛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傷害就更加得不償失。我們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但尺度也很重要。
回覆列表
父母過度謙虛,無形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對也不對。
應該說:父母的擔憂。讓父母難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為什麼呢?因為為人父母者,對現實問題本身的自信心都不一貫、都是處於變化中的。這種狀態下怎麼去給孩子以自信心?世事的複雜只有在具有一定社會經驗之後才能總結,要把成人世界的規則與經驗講給孩子聽。那是顧慮重重。怕把孩子思維搞亂,反而達不成建立自信心的願望。
思考良久。還是回到人生本來狀態來梳理關於自信心的問題。
1,人生而不同,這是事實。有智力、體力、生活現狀的差異。所以父母得先有知人知已的智慧,明白網上宣傳的多半是“億萬分之一的特例”是傳媒生存的要求,不報導“常人達不到、不瞭解的新聞”,就沒點選、就沒人氣、傳媒就出不了名、傳媒就生存堪憂。父母取捨用之、引導之。
2,人有高智商與高智慧的區別。高智商算天生,高智慧是後天習得,父母也要明白。要先把人做好,具有生活的智慧後。再說盡可能地高智商。是為盡人事聽天命,至少知道“孩子可能的最高水平”而因材思教和考慮孩子的未來。一般父母的生活已是一個努力的最好情況了,不顧自己給孩子的條件,去一味按網上、社會上宣傳的情況去給孩子定目標就成了“事實上的懶惰了“。自己都辦不到,為什麼苛求沒接觸過生活艱難的子女突然躍進?
實質,就是講個“度”。希望大人小孩凡事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