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三多學歷史

    用那個時期的話來說,諸葛亮扇不離手是一種“名士風采”,其實用我們現在的話通俗來講,就是“裝13”

    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是否真的“扇不離手”誰也不知道,反正在正史中是沒有這種描述的,而最早有這種描述的是出自裴啟的《語林》,其中就有一段關於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謂水之濱對陣時的描述:“武侯(諸葛亮)與宣王(司馬懿)泊兵,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見武侯,乃乘素輿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真名士也’”。那裴啟是何許人也,《語林》又是什麼書籍呢?

    裴啟,名榮,字榮期,東晉河東聞喜人,名士,以一部《語林》享譽當時的文壇。《語林》是一部志人小說,裡面描述了漢魏以來迄於兩晉的知名人物精彩應對的記錄,該書的大環境能客觀地反應魏晉之際的時代特點和社會風貌,具有很好研究借鑑意義,所以也成為後世很多書籍描寫魏晉時期風物的借鑑,如《世說新語》、《太平廣記》等,但其中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的描述有多少真實性就有待考量了,如東晉名臣謝安就不承認書中對他的一些記述,並說:“都無此二語,裴自為此辭耳。”

    所以說了,這個諸葛亮的“扇子”極有可能是裴啟自己想象出來的,但諸葛亮身上確實有一些“名士風流”的形象記載於正史,如《三國志》中就寫了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等語句,對於裴啟來說,加把“扇子”可能裝13的效果會更好一點。

  • 2 # 老照片

    諸葛亮扇不離手,主要不是用來扇風涼快的,當然天熱時順便扇扇,閒雅從容為諸葛亮形象很加些分。但是,更主要的是,諸葛亮當時是武將,需要指揮三軍作戰。這把扇子便是“指揮棒”了。

    有史料可查,在《太平御覽》中,諸葛亮軍於渭濱,“乘輿葛巾,將白羽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在《類說》裡說到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戰的描述:“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可見,諸葛亮的扇子是用於指揮作戰的。

    歷史上以羽扇指揮作戰的記載比比皆是,如《金樓子》:“玉節居分陝,金貂總上流。麾軍時舉扇,作浮且登樓。”“時舉扇”描述了用扇子布軍陣的情形。白色的扇子,部下也更容易辨認。

  • 3 # 有書共讀

    三國演義中,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可謂是深得人心、家喻戶曉。

    但為什麼不論盛夏嚴冬,他總是拿著一把扇子呢?坊間版本眾多,且聽有書君慢慢道來。

    1、扇中有領兵佈陣和治國安邦的良策,扇不離手方便隨時檢視

    小羽扇,大乾坤。

    有傳說,扇子裡記載著行軍打仗和治國安邦的計謀策略。

    所以諸葛亮才扇不離手,隨時準備根據實際戰況或相應問題查詢對策。

    諸葛亮的這把扇子比普通繡花扇大一點不假,但扇子裡能記下那麼多東西實在是匪夷所思。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扇子裡記載著千計萬策,行軍打仗時,實況變幻莫測。

    俗話說將在外,軍令還有所不受呢,更何況敵情有變,臨時去看計策的話,恐怕早被敵軍攻進城了。

    2、鵝毛扇是岳父或先生送的,扇不離手時刻提醒自己謹慎心細也要當機立斷

    岳父黃承彥為了讓女婿忠心報效漢室,並提醒諸葛亮行事謹慎機靈,特意把自己的一把鵝毛扇親自送給他,可謂用心良苦。

    因為鵝是最謹慎機靈的禽類,它守夜時,一有動靜,立刻就會發出警報,提醒同伴撤離。

    諸葛亮謹記岳父的教誨,扇不離手,提醒自己時時都要學習鵝的精神,做到謹慎機靈行事。

    還有一種說法,這把羽毛扇是水鏡先生送的。

    諸葛亮開始跟隨水鏡先生讀書時,很久沒能悟出先生的真諦。

    先生恨鐵不成鋼,一怒之下,竟把自己半輩子寫的書全給燒了,並將諸葛亮趕下了山。

    但他又不甘心眼見一個有才之人就這麼廢掉,就讓夫人給諸葛亮送了兩件東西,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羽毛扇。

    諸葛亮再返回山上求師後,遇到難題而煩躁時,只要拿起羽毛扇輕搖兩下,就會感覺神清氣爽。

    邊扇邊想,終於慢慢悟出了水鏡先生講的深奧精髓。

    後來,他帶兵佈陣,只要羽扇一搖,就會計上心來。

    3、扇子是妻子黃月英送的,扇不離手錶示對妻子的思念

    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離開父親黃承彥時,父親送給她一把扇子,上面有“明”和“亮”兩個字。

    黃承彥告訴女兒,她未來的女婿名字中有這兩個字。

    後來,黃月英嫁給了字孔明的諸葛亮。

    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黃月英把這把扇子給了諸葛亮。

    在以後背井離鄉的崢嶸歲月中,諸葛亮不論春夏秋冬,總是扇不離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對妻子的思念。

    4、扇子是古代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徵,扇不離手有意襯托自己的文人氣質

    當時,文人雅士用扇子也是一種潮流。周瑜曾“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楊修與曹操也曾鬧出“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

    直到清朝的紀曉嵐,也常搖著扇子吟詩做對。

    而文人諸葛亮拿把扇子搖出了《出師表》和《誡子書》等傳世佳作。

    綜合來看,如果扇中真有治敵神策,就不會有後來的六次北伐中原,皆無功而返;

    若諸葛亮真能神機妙算,他嘔心瀝血治理的蜀國也就不會滅亡。

    有書君認為,諸葛亮扇不離手,主要是隨當時的潮流,同時也是對妻子的一種想念。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的諸葛亮,除扇不離手不值得提倡外。

    他知天文,通地理,思維敏捷,運籌帷幄,最重要的是他不因才識淵博而妄自尊。

    用兵上注重穩重,公務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

  • 4 # 靜話詩詞

    諸葛亮手裡有扇子麼。這個真不知道。從蘇東坡的大江東去詞來看,羽扇綸巾說的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

    另外無論是三國志還是通鑑都沒有記載說諸葛亮手裡拿了一把扇子。如果按照民間說法無論是,誰送給諸葛亮的或者說裡面有山河地理圖,七星八卦陣等等的東西,只不過是把諸葛亮神話了而已。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諸葛亮手持白羽扇,大多是在明代三國演義出現以後才變成這樣,畢竟在三國演義裡有這樣的記載。而戲曲作為古代流傳最為廣泛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裡面大多數戲曲也都是跟著三國演義變化而來。比如說,華容道,空城計,失街亭,斬馬謖等等這些戲裡,諸葛亮的戲份都很大。按照演義部來說刻畫任務的確需要有一點自己特點,就像諸葛亮按年紀比周瑜還小,而諸葛亮出場卻是老生,周瑜卻是武生。曹操未必長得類似白人,但是卻是白臉。裡面的道具與臉譜主要是為了體現人物的性格,與區分各自特點。從戲曲臉譜演化出了一句話,叫做白臉奸臣,因為在戲曲裡無論是嚴嵩,還是秦檜,或者是曹操這些人都意味著奸臣,以後人們就知道畫白臉的就是奸臣。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電影也好,電視劇也好,基本上都是在小說或者戲曲裡脫胎而來,加上導演個人的思維元素,距離演義小說本來就相差了很遠,但是資訊時代這些可以迅速傳播的東西,會鋪天蓋地而來。左右人們的思維。直到現在最火的王者榮耀諸葛亮還是沒丟了他的扇子。一代代脫胎,一代代改變,其實距離真實的歷史已經不知差了幾千年。

    娛樂而已不必太較真,諸葛亮他拿扇子也好,不拿扇子也好,冬天拿也罷,夏天拿也罷,只不過是一種道具形式,成為了諸葛亮的一個標誌而已。

  • 5 # 錦翼

    《三國志》裡面說諸葛亮和司馬懿作戰的時候,他的形象就是:葛巾毛扇 , 指摩三軍 。

    這說明諸葛亮愛拿羽毛扇,並不是演義小說裡的空穴來風,實際上的諸葛孔明也是用羽毛扇的。

    那麼他為什麼老愛拿一把羽毛扇?以至於羽毛扇成了他的的象徵呢,正所謂“萬古雲霄一羽毛。”

    我以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這是當時的流行服裝。晉朝的陸機寫過《羽扇賦》上面提到宋玉等文人都愛拿羽毛扇,其實宋玉等人未必拿羽毛扇,只不過當時的人拿羽毛扇,就想當然地投射到了古人身上。

    《晉書·顧榮傳》上顧榮面對叛軍,用羽毛扇指揮作戰,敵人很快就潰散了。

    諸葛亮在當時作為一個一米八、九的帥哥,自然也要引領時尚潮流。

    其次注意上面的引用的人物,無論是諸葛亮還顧榮,提到羽毛扇的時候都是在指揮作戰,包括蘇東坡在著名的《赤壁懷古》裡提到的周瑜“羽扇綸巾”那也是在指揮戰鬥。

    這說明羽扇很可能是在指揮戰爭的時候,拿來發號施令的一種工具。

    但為什麼大家都說諸葛亮扇子不離手呢。

    這就涉及第二點:拜後代古詩文、特別是演義小說裡所賜。

    到了唐宋諸葛亮出現了大批粉絲。

    杜甫都說他“萬古雲霄一羽毛”,辛棄疾也說:何如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瀘深入。白羽風生貔虎噪,白羽風生貔虎噪,青溪路斷猩鼯泣。”

    詩詞裡對這一個意象的強化導致演義小說裡將這一形象更加突出,羽扇綸巾成了諸葛亮的標配,其他人反而不提了。

    這就給大家留下了諸葛亮老愛拿一把扇子的形象。

  • 6 # 我的世界給你看

    巴蜀地區蚊子太多,有溼熱,所以養成了一個習慣,天天拿著扇子,再說他拿扇子也是獨一無二,覺得自己有個性,也算是他作為文人的武器。

  • 7 # 大白白野

    謝謝邀請。非常之人,有非常之舉。按照歷史書籍記載,諸葛亮、謝艾、韋睿帶兵出陣臨敵裝束都很有特點,都是足智多謀,風度翩翩。距離三國時期較近的東晉《語林》記載諸葛亮出陣是坐素車,頭戴葛巾,搖著白羽扇的。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時候司馬懿穿盔甲騎馬,諸葛亮是拿扇坐小車,司馬懿稱諸葛亮神人也。諸葛亮是位智者,充滿了神秘色彩。同樣,諸葛亮“扇不離手”也是充滿猜疑。現在看諸葛亮“扇不離手”原因如下:1、用於指揮作戰。像排兵佈陣,戰法演練,揮動扇子指揮優勢多,不容易洩露機密,用嘴喊聲音傳播距離有限,還洩露了秘密。2、用於防暑驅蚊納涼。3、能增加神秘感,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表情不易被對方察覺。4、有一種傳說,扇子是黃月英送的,上面有一些勸誡的話說。5、扇子上面標有錦囊妙計,這是一種傳說。6、拿扇子是一種習慣,就像韓信、李白喜歡隨身攜帶寶劍一樣。

  • 8 # 虹貓大俠

    本篇解釋一下諸葛亮扇子的由來,共有一個真相、四個傳說組成。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一般是這樣的: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搖羽扇,端坐四輪車。

    諸葛亮在多個大事件出場,都是這個造型打扮。這一套儼然成了諸葛亮的“專屬裝備”。

    歷史上的諸葛亮很可能就是如此裝束。東晉裴啟《語林》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渭水之濱對陣時,司馬懿一身戎裝,諸葛亮卻乘坐一輛沒有油漆的四輪車,穿著葛布衣,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司馬懿不禁讚歎“真可謂名士矣”。

    這種打扮在當時是名士的時髦打扮,在這之前洛陽的名士們就有這麼穿的。後來的晉朝文人為顯示灑脫也這麼穿。東晉的顧榮與陳敏打仗時,就手搖羽扇。十六國時期前涼軍師將軍謝艾,作戰時“乘軺車,冠白蝁”,氣得敵將發怒說:“謝艾年少書生,冠服如此,分明是蔑視我!”

    與諸葛亮同時期周瑜的裝束可能也是這樣,宋朝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詞裡就寫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注:周瑜和諸葛亮撞衫了,羅貫中大筆一揮,哥在力捧諸葛,小周你穿個甲吧!

    諸葛亮這身裝束沒問題,因為他不是武將而是名士,名士這麼穿沒有問題。

    本來穿什麼是個人自由,但是這事到了諸葛亮身上就不是一件簡單的穿著問題了,諸葛亮這身打扮在民間引起了人們豐富的想象。

    一、天上寶物說

    諸葛亮是天上的文曲星,玉帝要他下凡輔佐劉備。

    因為劉備勢單力薄,曹操勢大,怕諸葛亮打不過。王母娘娘便從自己養的白天鵝身上拔下羽毛,做成扇子,讓他帶到凡間(也有一說是玉帝贈送)。這把扇子只要一扇便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赤壁借風等就是靠了這把神奇的鵝毛扇。

    據說,諸葛亮少有的幾次失敗戰役,就是忘了隨身攜帶鵝毛扇。

    二、老丈人贈予說

    有一個故事,說這扇子是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贈送的。

    黃承彥愛養鵝,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黃承彥宰鵝設宴為諸葛亮踐行。並用鵝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給他,並告誡他:鵝性最機警,一有風吹草動,它便知動靜。你將鵝毛扇帶在身上,時刻提醒自己機警謹慎。

    還有一種說法,這把鵝毛扇是諸葛亮老婆黃月英學藝時,黃月英師父贈送的。羽扇上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師父囑咐黃月英,遇到名字有“明”、“亮”二字的人便是她的如意郎君,屆時可將此扇贈予此人。後來黃月英和諸葛亮成親,黃月英便將此扇送與諸葛亮。諸葛亮得此扇愛不釋手,時常帶在身邊。一方面是表達夫妻間真摯的愛情,另外一方面,扇子上有謀略,遇到困難,看看扇子總會有解決辦法。

    三、師父贈予說

    諸葛亮拜師水鏡先生司馬徽學習本事。諸葛亮勤奮好學,善於動腦,不但師父賞識,連師孃都很看重他。

    古時計時不方便,司馬徽變把家裡的公雞做了訓練,按時投餵,按時鳴叫。

    諸葛亮為了想跟師父多學一會,就把糧食裝在口袋裡,等到雞快叫時,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公雞報時不準,引起了司馬徽的注意,經過觀察,他發現了諸葛亮的小動作。

    於是司馬徽在課上問學生,雞為什麼不能按時鳴叫?其他學生不知道怎麼回事,諸葛亮知道事情被師父發現了,於是如實地報告給了司馬徽。

    司馬徽很生氣,認為諸葛亮小小年紀不好好讀書,用心術欺矇老師,屬於心術不正,他當場燒燬了諸葛亮的書,不讓諸葛亮繼續讀書。

    諸葛亮見老師態度堅決,只好求師孃司馬伕人幫忙求情。夫人勸說說司馬徽,說諸葛亮耍心眼也不過是為了多學點知識,本質並不壞。司馬徽聽後覺得有道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上課。

    但是之前司馬徽燒了諸葛亮的書,沒書就沒法上課。夫人建議說你不是有個千年龜殼嗎,傳說披在身上,上知千年往事,下知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試試,如果靈驗,還要書做什麼?

    結果諸葛亮將千年龜殼一披,立馬變成了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以前的疑難也都瞬間明白了。水鏡先生見龜殼變成八卦衣,知道此物與諸葛亮有緣分,又將自己珍藏的一把鵝毛扇贈送給諸葛亮。當諸葛亮遇到難題煩躁不安時,只要用鵝毛扇輕扇兩下,便會神清氣爽,豁然開朗。諸葛亮行軍打仗只要一搖羽扇,便能計上心來。

    四、鷹羽扇

    還有最後一種說法,此扇並非鵝毛扇,而是鷹羽扇子。

    這鷹一說是諸葛亮的師父,此鷹修行一萬八千年,化作老人,來到臥龍崗。諸葛亮十分敬重他,經常向他求教。後來諸葛亮隨老人到深山,老人化成原形,告訴諸葛亮自己壽命將至,師徒緣分一場,老鷹贈送諸葛亮一顆智慧豆,吃了可以變得足智多謀。又讓諸葛亮在他死後把羽毛做成扇子,遇到危難時,一搖羽扇便能想到辦法。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這鷹並不是諸葛亮的師傅,而是一隻害人的鷹精。這鷹精口裡有一個寶珠,已經修煉三百年,還要再修煉。為了煉珠,鷹子精一到春天就要把方圓百里的麥苗吃光,吸收萬畝春苗的精汁,並每隔三天要到隆中醉酒一夜,以吸收千擔秋谷的精漿。這就害得這一帶百姓常常顆粒無收。

    為了為民除害,諸葛亮趁鷹精醉酒時奪了它的寶珠,使鷹精失去道行頓時死去;又用它身上的羽毛做成羽扇。從此,這一帶不再鬧鷹怪,春糧年年豐收。這把羽扇也伴隨諸葛亮燒新野、取西川、出祁山,發揮了神奇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虛擬貨幣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