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造夢小兵

    今天不打孩子就可以了!其它天可以隨便打!

    小孩子不能打,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這就是有些人喜歡搞斷章取義的歪解原意!

    我們反對的是虐待兒童,無緣無故的用毆打代替教育,但絕不是某人理解的絕對不能打孩子,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完全不打孩子也是完全不懂科學的說辭!

    有些人學習心理學的文章後得到了奇葩的結論,因為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靈的創傷,所以堅決的不能打孩子!所以現實中很多人真的做到了不打孩子,卻培養了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其實有點反人類,孩子是家庭的寶貝是家庭的未來,但絕不是全家人的祖宗,有違人倫!孩子必須是家裡地位最低的成員,做不到這一點的家庭,孩子受到的創傷比毆打孩子的創傷大無數倍!

    打不得罵不得就是愛孩子嗎?反問一句,打孩子就是不愛孩子嗎?回答是或不是都有武斷的嫌疑!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家庭裡,家長討厭孩子的越來越多,甚至希望孩子能死去!這種恨不是他人附加的,是由心的打出這樣的想法!即使會這樣想,但還是不會去實施!這才是正常人的思維模式,因為正常人分得清什麼是現實什麼是想法!

    在孩子幼童時期會經歷很多複雜的思維過程,你以為孩子把你當媽媽,但其實媽媽只是一個咒語,對於萬能的自我感覺來說,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有自己操控的,包括她的媽媽!那孩子是怎麼認清媽媽和爸爸是撫養他的人呢?過程很漫長,甚至到了成年還有那認識到的,這並不奇怪!孩子必須要經歷一個反覆的創傷才能意識到,我是被他人控制的,否則我可能會死亡!所以,創傷是那個孩子成長的必要過程!

    那麼打孩子造成的創傷同樣也是成長的必要手段!我們不鼓勵打孩子,但不是說不能打孩子!教孩子規矩的時候,不但要打,而且一定要打疼她,這樣才會使她很快意識到底線而減少觸碰底線帶來的傷害,一旦孩子感覺自己掌握了底線,那她此刻的心情就是無限的成就感,而所有過去的創傷在此刻都不藥而癒了!說法有點誇張,但核心內容是即使有創傷也不要過分憂慮,是由其他辦法治癒的,當然也會有另一個結果,被你的其他行為強化了創傷!所以,不怕打孩子,就怕越大越有成就感,而不去學習更好更有效率的教育方法!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也是家長成長的靈魂導師!

  • 2 # 隨便買買買

    其實吧,任何一個人,只要是做了媽媽的都不會去打自己的孩子的,除非是孩子太調皮搗蛋,超過了媽媽的忍受範圍,我老大就是,我大娃從小就他奶奶帶的,連睡覺都是和他奶奶睡,所以感情很好,他奶奶把他慣的平時什麼都不做,還會頂嘴,有時吧自己下班回來真的很累,有時就叫他從冰箱裡拿瓶水來喝,他都不願意,不管你怎麼叫就是不動的那種【他在看電視】就比如我在忙著,就他遞個東西給我就在他旁邊了,他也不遞,你說氣人不?孩子不能打但也不是不能打,真的是看情況

  • 3 # Java實用技術
    捱揍往事

    ●說起這個話題,28歲的小天(化名)有一段非常逗趣調皮的回憶。“你們小時候玩過西瓜皮嗎?就像現在小孩玩滑板車那樣。”小天說,那天他自己一個人在家,吃完西瓜後無聊,他就把西瓜皮當滑板車,一腳踩上去滿屋跑。“滑完我就回去睡覺了。睡夢中,一大巴掌打在屁股上,迷迷糊糊被我媽拽起來。哇,滿屋的果蠅到處飛。”小天說,他還記得媽媽是先打了他一頓,再去收拾屋子。

    ●“小時候去掃墓,看到墓碑上的字很好看,就想學。

    然後回家就開始練習,把全家人的名字還有叔叔姨姨家的名字全寫上,最後在所有名字後面都加上‘之墓’!我媽回來看到就跳起來了,然後……然後就聽見自己手臂上‘啪’的一聲……”至今小夏回想童年捱打的糗事,仍會哈哈大笑。

    ●在讀者小如的回憶裡,則有幾分委屈。“八歲那年,有一天下很大的雨,我媽回家發現剛買回來沒幾天的小雞在淋雨,很生氣地把我拽到大門口罰站。難道我還不如幾隻雞嗎?”小如說,雖然現在覺得沒有什麼,但她非常清楚地記得當時心裡的委屈。

    網友聲音

    @蛋黃果:第一次聽說“國際不打小孩日”,晚了,我已經成功地被我爹媽男女混合雙打到成為大人了。

    @唐小維wei:“80後”有多少人是一路被打大的?

    @劉思雨:有些時候必須打,不然以後長大被別人打,比如拿別人東西、搶別人東西。

    @1991:要分清虐待和教育的區別,該打的時候還是要打,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聽話。

    @DJ驍:小時候被打得太多了,有些刻骨銘心的回憶至今想起仍感到痛苦。你以為“打”可以糾正孩子的錯誤,但從第一次下手開始,很多人就再也分不清“打”是在糾正孩子還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我不會以“打”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想上班的張阿姨:什麼時候設立個“不折磨媽媽日”呢?讓所有的媽媽都能休息一天不用想任何關於孩子的問題,有一天就行!

    @一葉浮萍_43902:不打就好嗎,打就不好嗎?所有的事情都得一分為二地看,打要打的有道理,得文武兼治。

    @楠楠老師:在打罵、苛責、訓斥等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很好的正向反饋,自己的錯誤被無限放大,長此以往,他們的身心健康會受到很不好的影響。

    因此對待孩子應該懂得尊重和引導,傾聽他們的心聲,用寬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心理專家

    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可試著與孩子一起“立規矩”

    “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度的問題,孩子不是碰不得,該管肯定要管。問題在於,平時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如果平時關係良好,家長和孩子都有一定的規則,那麼在孩子破壞規則或者做錯事時,家長是可以給予教育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秋玲表示,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很重要,態度要溫和,但規則要堅持到底,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如果家長沒有立好規則,平時不管大小事動不動就打罵,造成孩子麻木、恐懼心理,那麼嚴厲的教育恐怕只能適得其反。特別是暴力行為,可能會被孩子學習和模仿到他的生活中。陳秋玲表示,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規則,幫孩子找到行為問題的癥結,千萬不可大小問題都態度強硬。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家長情緒上腦時,怎麼辦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但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劉亮在最近兩天門診時,見了好幾個因為親子衝突、孩子厭學或是網癮來求助的家庭,其中也不乏家長在羞憤交加之時對孩子動手的情況。雖然這些家庭的社會文化背景各異,但容易產生親子衝突和體罰現象的家庭卻都有一些共同特徵。一起來了解下成因,做能善待情緒的家長吧!

    父母缺乏覺察和整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許多家長在體罰孩子時彷彿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他們不知道此刻自己內心發生了什麼,只覺得“嗡”的一聲,自己的大腦就被一種叫“情緒”的東西完全佔據了。換言之,這種父母有一個“沒有理智的身體”,他們常說的話可能是:“我也不想打孩子,但是情緒來了就是控制不住”,或是找藉口為自己的情緒開脫,這無疑會換來孩子更多的委屈和憤怒,使親子衝突進一步升級。小建議: 家長可以仔細回憶和記錄自己情緒失控一般和哪些事情有關,並思考為何這些事情最容易勾起情緒,做一段時間這樣的自我整理後,情緒或許會更通透和可控。

    家人溝通變味成爭奪輸贏的“無限戰爭”

    家庭爭吵中,雙方的爭論時常會偏離原本的話題,泛化到生活裡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對對方的人身攻擊。爭論的目的也不再是要找到一個折衷方案,而是要爭個輸贏。一個男孩曾說:“其實許多時候我和父母的爭吵早就偏題了,我也知道根本沒必要繼續爭下去,但每當我看到我爸咄咄逼人的架勢,我會覺得即使我理虧,氣勢上也不能輸。”而男孩的父母也覺得不管客觀事實如何,就是必須讓孩子聽自己的。小建議:當發現和孩子的衝突開始偏離原本的事件,自己已經情緒上腦時,可以先叫個暫停,等過一段時間,雙方稍微平靜時再回到原來的話題,就事論事地討論。

    災難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

    容易發生體罰的家庭的另一個特點是思考和做事走極端,覺得某件事只能有一個看法,只可以有一種處理方法,容不下任何其他的可能性。比如看到孩子上網課開小差,有的家長馬上會自動把孩子的行為和“沒有意志力”“自甘墮落”等極端的、對孩子定性的評價聯絡起來。而在這種災難化和極端想法的支配下,家長內心的焦慮可能會提升好幾個等級。小建議:想要發作時,不妨提醒自己“事情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樣,有沒有其他角度可以解讀孩子的行為呢?”

    喜歡用憤怒和攻擊表達自己的需要

    不少父母見到孩子學習不用心,便本能地大發雷霆。但細細幫助他們去分析憤怒背後隱藏的真正情緒時,卻發現真正讓他們抓狂的是焦慮和恐懼。比如一位媽媽說:“我現在才意識到每次看到我兒子不用心時,我心裡真正湧起的是害怕,我害怕他如果不用心學習,將來就會過很慘的生活,被人欺負。”而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在焦慮時,都會本能地用攻擊他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小建議:當你再次因為孩子發怒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真的是因為孩子做的事情而生氣嗎?還是我的憤怒背後藏著其他東西?”

    衝突發生後不修復

    家人之間有衝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衝突發生後,家人都不願意找機會重新討論之前發生的事情,不願去修復這個衝突,不願從衝突中成長。有的家庭裡,家庭成員會認為是對方的錯,認為對方必須先改變,結果最後可能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持久戰。有的家庭則習慣性裝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刻意不去談論那些還沒解決的衝突,結果這些沒有被處理的情緒總會在一些刺激點跳出來作怪。小建議:如果可以,請在發生衝突後,找個大家都比較放鬆的時間主動開啟一場開放的對話,讓家人和自己充分地說出需要和感受,而不用擔心被評價。請注意,主動伸出橄欖枝,並不意味著您就是“肇事者”。

    朋友們你們平常會打小孩嗎?什麼情況下才會動手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名經紀人,你覺得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