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indmine
-
2 # 史海尋蹤
對於項羽不過江東一事,李清照的詩作《夏日絕句》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肯”兩個字用的好,指明項羽是“不願意”過江,而非“不能”過江。關於項羽死因,多傳為“自刎”。並非是“死於亂軍之中”。但是,李清照只是位詩人,並非歷史學家。
而《史記》記載項羽之死,也有兩個版本,一為《高祖本紀》,裡面記載的較為簡略,楚軍大敗,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而《項羽本紀》則要詳細的多,描述了烏江亭長駕船來迎,項羽說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拒絕亭長,恰逢漢軍追兵趕到,一番苦戰後自刎。而眾漢軍為爭奪項羽屍首邀功,自相殘殺又死數十人。
後人定論項羽是自刎而死,有沒有藝術成分在裡面呢?霸王世人崇敬,雖然戰敗,活的豪氣,死也要英雄。
如若項羽真是因為“不肯”過江,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呢?所帶江東八千子弟兵,戰死殆盡,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這是流傳最廣的說法。
其實項羽一開始是準備過江的,如能把軍隊帶回江東,那還是有東山再起的希望的,因此被漢軍追擊時,項羽部隊的動向是很明顯的,一路向烏江江邊突進。只是被漢軍追擊甚緊,團團圍困,大隊人馬無法順利過江。
而到了後來,愛人虞姬已死,身邊最後的二十八名親兵也盡皆戰死,孑然一身的項羽心理狀態是怎樣的?只能是心灰意冷,萬念俱灰。即使過了江,又能如何?幾十萬大軍在後緊追,復起機會渺茫啊!
因此最貼近項羽當時心境,不肯過江的原因,最大可能是“出於絕望,一了百了”。
-
3 # 柳滿城
項羽能夠東山再起的籌碼是身邊還有人。那時候多少還有千把人,到最後也還有28騎,但是這些人全部死了,項羽就完了。
想一下,他自己過河,然後找誰?哪裡吃飯?估計是他打架打到最後忽然肚子餓了,想到這個問題,就自殺了。
-
4 # 九邊Pro
現在大家去陝西,覺得飛沙走石就跟出了塞似的,不過唐朝之前那地方好的不得了,誰獲取到了關中平原的支援,誰就大機率能奪天下,比如我們熟知的漢朝和唐朝,他倆都是以關中糧倉做後盾滅了群雄。
我們經常納悶劉邦總輸怎麼最後能贏,項羽為啥輸了一次就自殺了,因為項羽是楚地的人啊,湖南湖北那一帶,古代還沒有開化,無論兵源還是糧草都沒法跟關中抗衡,他把能帶出來的楚地壯丁全帶出來了,現在死光了沒臉回去了。劉邦無所謂,他有關中做支撐,一直耗,直到後來耗死了項羽。
-
5 # 火山182235098
項羽,那是蓋世英雄,有萬夫不擋之勇,萬人敵的大將,是個敢做敢當的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燕的遺言,沒有淹沒在浩蕩的軍塵中,“亡秦”的想法隨著秦暴政的施行,愈發在民間醞釀。湖北蘄縣大澤鄉起義,為暴政的抗爭,樹起一面鮮明的旗幟,激起多股民間力量的響應。
這是一個亂世開端。
群雄並舉,浴血奮戰,唯項羽一脈獨強。也造就了“西楚霸王”。
究其一戰之敗不肯過江,我覺得應有如下原因:
一、沽名
偉人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雖說的是應將戰鬥進行徹底的意思,但,也可從諸多史料中證實,項羽是個很在乎名譽的人,寧折不彎。他自己覺得因戰敗,造成江東父老“殉夫喪子”,這筆欠債沒有還清,已經沒有顏面,甚至無法再號召江東父老,隨他征戰。
二、江東也沒有多少兵丁可徵
秦末的戰爭延續時間之長,已經造成國力貧瘠,強壯勞動力已經低到無法形容的狀態。此時項羽即便是過江,青壯勞動力已經達不到戰爭需求的人員規模。
三、時間來不及
1、時局發展太快,轉眼間幾十萬大軍化為烏有,項羽之前沒有預料到敗得這麼慘;
2、劉邦軍團緊追其後,招募新兵,加上武器配備、士兵訓練、將士選拔、補給供應等問題,也不是過江就馬上能解決的。劉邦也不會給他喘息的機會。
四、失去眾望
史料中提到,項羽賞罰方面做得不太好,猜忌心強,個人英雄主義觀念強。這幾點,讓很多支持者離他而去,削減了很大的力量。也許他自知,他的號召力沒有那麼大了。
五、心死
十面埋伏讓他孤助無援、痛失虞姬令他悲憤至極、江邊蟻文使他自認天命,基於此等,心已死,無力負隅再戰。
以上拙見,沒來得及配上充實的史料,望大家見諒。希望大家各抒己見,多多交流,不足之處,多多指正!
手機打字,沒有排版,大家諒解!
-
6 # 雲帆心語
讀《史記》知: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他認為是天要滅亡他,而不是自己不能戰鬥,他要率領隨身28騎繼續戰鬥,讓他們看看他還能戰鬥。他便把28人分為4隊,去突破漢軍包圍。他一馬當先,衝漢軍而去,嚇得漢軍紛紛後退,並殺了一名漢將領。
當船公讓項羽渡江時,他想到曾帶領八千人馬向西伐秦,如今只剩自己,有何顏面再見江東父老。便放棄渡江。起先漢軍不知道項羽人馬多少,待後來看到只有幾十人時,便收攏包圍圈,擒殺項羽。
到此刻,項羽還不思悔悟。他殺死投降的20萬秦軍;殺害秦王子嬰;殺死楚懷王;以“先入咸陽者王”為約,而自己失信;在咸陽燒殺搶掠,失望於關中父老等,種種罪狀,沒有反悔。自恃勇力,莽夫形狀,剛愎自用,自以為英明蓋世,不聽勸諫,感情用事,沽名釣譽。錯失良機,致使自己走投無路。
李清照: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雖然缺點眾多,單最後總算對自己負責,寧願死去,也不願苟活。因此,也多被後世稱讚。
-
7 # 聾王異史
就是一個小毛病一一抹不開"面子",害死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愛面子和項羽出身有關
項羽出身在楚國貴族家庭,從小受傳統禮教薰染,戰死是小,失節為大。"節"就是節操,骨氣,說白了就是沒啥用的面子。為了維護這張面子,維護楚國貴族的榮譽,鼎鼎大名的西楚霸王失去了眾多稱雄的機會,乃至生命。
鴻門宴要臉的輸給不要臉的項羽鴻門設宴,按范增的安排,就是以摔杯為號,殺掉搶了他風頭的劉邦。可二人見面後,劉邦說了兩句恭維話+軟話,項羽便抹不在面子。官不打送禮的,人家拎著厚禮來家裡道歉,如果動了刀子,會讓天下人笑話堂堂西楚霸王心裡不容人。於是動了婦人之心,遲遲不動手,延誤了最佳時機。劉邦道完歉,假裝上茅房,腳底抹油——溜了。劉邦就是個市井小人,只要能活命,他不要什麼面子,不怕別人恥笑他怕死,頂多調侃一句:做大事的人不苟小節。
烹劉太公君子輸給流氓劉邦的老婆、父親等親人在逃跑途中被楚軍抓獲,作為君子,項羽在營中養活了他們三年,一根指頭也沒動。楚漢大軍在"鴻溝"對峙,項羽拿出撒手鐧,把劉邦他爹泡在大鍋裡威脅劉邦,如果不投降,就把你爹煮熟。項羽忘記了,他是君子,劉邦可是流氓中的“戰鬥雞”,玩流氓手法項羽是徒孫輩的。這一招對劉邦根本沒用,劉邦笑哈哈地說:"咱倆稱兄道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煮了咱爹,也分我一碗肉湯嚐嚐。"這輕鬆的幾句話,恰好擊中項羽心中柔軟處,怕落下不仁不義名聲,只好放了劉邦一家人。
不肯過江東是英雄作為?項羽作風應了那句俗語,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項羽一而再,再而三的君子忍讓下,劉邦終於羽翼豐滿,垓下大戰,項羽大勢已去。
最後關頭,在過不過烏江問題上,仍然過不了心裡的那道坎——如果過了江,"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末可知。"一路長驅直入,勢如破竹的項羽,不是不明白“勝負乃兵家常事”,而是缺少“包容忍恥”的胸懷,如果他年輕時能如韓信一般忍受胯下之辱,那麼大漢江山很可能是大楚江山了。但他就是抹不下這張臭臉,選擇了悲情英雄這一結局。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的選擇,真的值得思念嗎?!
-
8 # 沉墨I方之城
先直接告訴答案:因為項羽是貴族,劉邦是流氓。你換劉邦試試,別說江東了,給項羽鑽褲襠都願意!
秦朝末年,暴秦無道,天下群雄並起,原被秦所滅的諸侯國均豎起反秦大旗,並各自復國了。
當時整個反秦隊伍中分為兩種勢力,一種是陳勝吳廣類的純粹農民起義軍,這其中的佼佼者是劉邦;另一種就是像項梁、項伯、項羽類的根正苗紅的原諸侯貴族階層。
在整個推翻秦朝的戰鬥中,農民起義軍的起沒有起到作用呢,是有的,他們唯一的作用其實就是點爆炸藥包的那根棉線而已,燃燒了自己,引爆了整個反秦風暴。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其實那些受過良好家族政治、軍事傳統教育的諸侯貴族們。
那咸陽不是農民起義軍代表劉邦打下的嗎,是的,咸陽是劉邦打下的,劉邦代表的就是無產流氓者,但是此時的劉邦是歸屬於楚國的,雖然他不是貴族,但還是得到了貴族的封號的,甚至他在軍事上有段時間是依附於項羽的。
如果沒有項羽在鉅鹿正面硬剛章邯和王離的秦軍幾十萬主力,劉邦能那麼愉快的唱著歌,吃著火鍋的攻進咸陽?那是不可能的。雖然劉邦打下了咸陽,但在軍事實力和政治地位上來說,遠遠不如項羽的。
但是劉邦比項羽臉皮厚,先是在鴻門宴上當孫子,低頭認罪,拔腿就逃;後來在受封漢中的時候,火燒棧道,賭咒發誓不出川;結果來個暗度陳倉,殺將回來,要與項羽爭天下;遇到項羽要拿自己的老爹涮火鍋,居然讓項羽給自己整一碗。這樣的性格其實就是中國歷史上底層市井民眾的嘴臉,但是他有錯嗎,沒有錯!因為,中國底層民眾考慮最多的是生存問題,而不是貴族項羽考慮更多的身份和麵子問題。
回到題目了,項羽在垓下被圍,敗局註定,實力全滅,項羽隻身逃亡到了烏江邊上,卻拒絕了過江重頭再來,選擇了自殺身死,這是他的貴族血液和身份性格決定的,他把個人的榮譽看得過重,所以才做出瞭如此的選擇。 -
9 # 放假咯52275877
別說面子什麼的。。。八千子弟帶過去。。沒一個回來的。。就這點。。。他在江東還有人脈嗎,。。江東的部族是否還會支援他呢,,,都是未知數啊
回覆列表
假如我是項羽,我也不過江東。
歷史的說明是不肯,我懷疑是不能過江東。我是劉邦,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對手活著過江東。
那個時候,你是想當一個梟雄,還是狼狽回到自己的家鄉。我願意當一個梟雄,也許是我沒能力,沒勇氣認為自己可以再來一局了。
回到家鄉,只會拖累自己的鄉親父老,劉邦必定不允許自己的對手存在,定會想方設法除掉他。
項羽那時已經不得民心了,劉邦的勢力範圍已經不容小覷了。
我願意當一個梟雄,自己死了, 還世界一個太平,還自己一份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