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東歷史

    司馬昭這個人還是有本事的,在父親司馬懿和哥哥司馬師在世的時候,司馬昭就沒打算有什麼作為,當然,憑他爹和他哥的本事,也不需要他做什麼發揮。

    司馬師的個人能力遠在司馬昭之上,這一點司馬懿認同,司馬昭自己也認同。司馬昭開始走入政治舞臺,還是在他哥哥去世之後。

    司馬昭(211年—265年),字子上(注意,三國演義裡面寫的是子尚,與晉書是不一樣的)。司馬懿第二子,與其兄司馬師為同母兄弟。

    司馬昭的進階之路

    司馬昭雖然一直生活在父親,哥哥的庇佑之下,但是司馬昭也有軍功啦。即使跟著父親,哥哥的屁股後面也能撈的不少便宜。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

    估計司馬師早年也沒多少準備,只比哥哥小三歲,自己不用太多努力,做個公子哥也會豐衣足食。歷史就是這麼的出人意料,公元255年,在父親司馬懿去世四年之後,哥哥司馬師也去世了,司馬家族的領頭羊相繼過世,家族的興衰交給了司馬昭。

    此時的魏帝為曹髦,早已對司馬家族表示了不滿。為了奪回控制權,在司馬師去世之後,曹髦安排司馬昭鎮守許昌,不得回京,令尚書傅嘏率六軍回京師。曹髦還是太年輕了,沒想到這個傅嘏跟司馬家是一夥的。司馬昭用傅嘏及鍾會的計謀,自己率軍回京。這都得感謝他哥哥啊,這兩位心腹大臣,都是哥哥提前安排好的。帶著大軍回到了京城,魏帝還能怎樣,還能怎樣,只能加封:晉位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助朝政,帶劍穿履上殿,司馬昭辭讓不受。

    第二年正月即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加大都督職銜,允許奏事不名(就是奏報的時候不需要加自己的名字,之前是臣司馬昭,現在直接喊臣就可以了)。六月,晉封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錫,假斧鉞,晉號為大都督,劍履上殿(帶著劍上殿,這是很大的權威,也是很大的信任)。又辭讓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賜黃鉞,增加封邑三縣。

    司馬昭還是很實際的,他也知道,現在接受這些還不能服眾,因為缺少軍功,很快機會來了。

    平定叛亂,挾天子親征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鎮東將軍諸葛誕殺揚州刺史樂綝,佔據淮南起兵。諸葛誕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這次起兵聯合了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對外聯合了孫吳,對內聯合了文欽。關於諸葛誕的這次起兵的具體原因,在《三國志》中說的很清楚,諸葛誕害怕了,在毌丘儉被平定之後,諸葛誕害怕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了。其實,毌丘儉、文欽、諸葛誕很難定義為實際意義的造反,因為人家不反對曹魏,反對的是司馬。此時在朝中,反司馬,就是反朝廷。必須出兵平叛。

    可以說司馬昭小心眼,也可以說司馬昭慮事周全。司馬昭在七月出兵的時候,直接帶上了皇帝和太后,名義上是天子親征,鼓舞士氣。實際上是害怕自己出門打仗,曹髦在後面搞點什麼么蛾子。說不定諸葛誕還沒被打敗,自己的項上人頭先沒了。司馬昭用心良苦啊,得到了他老子和他哥哥的真傳。

    這次平叛沒有他哥哥之前打的那麼順利,前後持續了一年,直到公元258年才平定。諸葛誕雖然早先謀劃精細,但沒能善始善終,自己內部先亂了。反對自己的人都幹掉了,司馬昭之心該顯露了,司馬家族之心該顯露了。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打了勝仗的司馬昭必須得受到獎勵,魏帝以八郡七百里封給司馬昭,進位相國,司馬昭推辭了九次,沒接受。司馬昭的這次不接受或許是不滿意公爵,或許還不自信,沿用了父親哥哥辭讓的傳統。最起碼先做做樣子,看看其他人的反應。

    沒接受晉公,司馬昭還是做了如下安排:將荊州分為兩部分,置二都督,王基鎮守新野,州泰鎮守襄陽。使石苞都督揚州,陳騫都督豫州,鍾毓都督徐州,宋均監青州諸軍事。將這些心腹重臣安排在了關鍵位置,即使沒有相國的官位,天下還姓曹嗎?

    司馬昭的這些部署,刺激了年輕氣盛的曹髦,260年,曹髦先出手了。決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要殺了這個大逆不道的司馬昭。曹髦直接帶領宮中的衛士、太監、宮女等就與司馬昭開幹。這些人怎能幹的過司馬昭啊。打了沒多久就被司馬昭的部下成濟殺死。畢竟是皇帝死了,再跋扈的司馬昭也頂不住這個輿論壓力,最後只是殺了成濟以安民心,草草了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喊出的,太著急了,真得學學司馬家的隱忍。曹髦死了之後,在司馬昭的安排下,立了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

    皇帝都能換了,還有什麼好怕的。

    辭晉公,受晉王

    剛上位的曹奐很是乖巧,加封司馬昭晉公,司馬昭又辭讓不受,司馬昭這次確實不好意思,剛殺了皇帝,再接受封賞,怎麼好意思。從這之後,曹奐先後兩次封司馬昭為晉公,司馬昭都沒接受。司馬昭在等一個大的機會。

    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攻擊蜀漢,打的很順利,有驚無險,佔領了蜀地。中間雖然有鄧艾和鍾會的插曲,但這些都是小插曲,具體的細節請參考《三國演義》。打贏了蜀國,再給個晉公就小了。

    公元264年,曹奐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這次司馬昭接受了。這才是司馬昭想要的。順帶著還追認了司馬懿和司馬師為王爵。司馬炎為世子。司馬炎繼位算是名正言順了,不用跟過繼給司馬師的兄弟司馬攸競爭了。

    這之後,曹奐徹底不幹了,所有大事都歸司馬昭,獻祥瑞,直接轉給司馬昭,吳國的使者也直接找司馬昭,大家都知道,曹魏要變天了。

    時間到了公元265年,司馬昭只是頂了個王的稱號,但是儀仗都與皇帝別無二致了,稱帝似乎要實現了。

  • 2 # 魚包同學

    謝官方邀。因為司馬家的篡位行徑,西晉的糟糕統治,我們很容易受到一些封建正統歷史觀的影響而過分貶低司馬家,以下我來梳理一下四個方面的史實,客觀的評價一下司馬昭時期的施政作為。

    第一,政治方面值得稱道的法律改革

    255年開始,司馬師病逝,司馬昭開始了勵精圖治的施政作為,對魏國推行了一系列頗有成效的改革。

    首先觸及的是魏國的法令,令賈充、鄭衝、羊祜、杜預等十四人,本著“蠲其苛穢,存其清約”的原則,正式制定新律。這部值得稱道的法令到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完成,頒佈全國。

    司馬昭“研製”的《晉律》不僅僅是內容比《漢律》大為精簡,從漢律和說解773萬字省約到12萬字,在法律編纂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就相對減輕了人民動輒觸犯刑律、處置輕重無準的弊端。這部樸素的法律檔案在中國法制史上名氣很大。

    第二,經濟方面,改善民屯制度,收攏民心

    司馬昭在經濟上非常注重實際生產,而不在意虛文,同時很注意收攏民心。——

    值魏明奢侈之後,帝蠲除苛碎。不奪農時,百姓大悅

    司馬昭反曹睿、曹芳之道而行之,大力提倡官員的節儉,控制魏國的土地兼併,使經濟進一步發展。

    另一方面,曹操時期的屯田制度推行到這個時期,產生了很大問題,由於租稅太重,屯民的生產熱情越來越低,生產效率不佳,甚至時有屯田客成批逃亡的情況。

    為了緩和屯田客的反抗和逃亡,整齊劃一編戶,便於國家的統治和管理。在新的情況下,司馬昭罷掉屯田官,廢除民屯制度,將民屯的國家佃農改變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即自耕農,使他們的經濟負擔有所減輕,身份地位有所提高,這對生產力的發展是大為有利的。

    第三,淮南用兵寬容,深得民心

    公元257年,司馬昭執政不久,就發生了淮南反叛事件。諸葛誕殺死揚州刺史樂琳,起兵反對司馬昭。由於諸葛誕與孫吳裡應外合,聲勢極大。司馬昭聞變,當機立斷,親自督軍二十六萬南征。

    淮南平定後,很多人建議司馬昭在淮南大殺四方,司馬昭則說道——

    “古之用兵,全國為上。戮其元惡而已,吳兵就得亡還,適可以示中國之大度耳”。“一無所殺,分佈三河近郡以安處之”“淮南將士吏民為誕所脅略者,皆赦之”。

    司馬昭此舉確有政治家的氣魄,“以德攻之”的懷柔政策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使得“吳眾悅服,江東感之”,對爭取吳國民心的歸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就為以後晉武帝平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四,滅蜀漢,平鍾會叛亂,奠定三國歸一局面

    無論當時還是後世,大家已經很清楚,魏晉愈強而蜀漢愈弱,蜀漢之滅只是時間問題。

    可是其實,即便戰國後期儘管秦對東方六國已佔絕對優勢,但如果不出現秦始皇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統一程序也勢必延緩。司馬昭自然不是秦始皇,但是他的推動作用不言自明。

    司馬昭用兵前後不過三個月,便一舉滅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這是因為他看準了形勢,及時組織了戰略進攻,故取得了勝利。有經濟環境、政治情況、將領素質當然也有運氣因素。

    平蜀漢後,司馬昭在電光火石間解決鍾會叛亂問題。當鍾會除掉鄧艾後,自以為得計,認為司馬昭對他十分信任。但這時司馬昭已親自率軍十萬屯駐長安,並令中護軍賈充領軍入斜谷,隨時準備鎮壓鍾會的叛亂。最終鍾會滅,蜀漢服。

    第五,最後的話

    治史、讀史、學史最忌諱的就是用主觀的心態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陷入“暈船效應”的漩渦。

    由於司馬昭殺死魏帝曹髦,冀圖奪取曹魏政權,史學界對司馬氏集團貶多於褒,但是客觀來看,司馬昭的執政是有方法,有魄力,有影響,有成效,有結果的,這些都是正面的。

    最後我附上司馬昭的敵國,吳國丞相張悌也對他的評價,敵人的評價應當比《晉書》裡的評價更為客觀吧,眾位一觀便知。

    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仗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睿承之,系以慘虐,內興宮室,外懼雄豪,東西馳驅,無歲獲安,彼之失民,為日久矣。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

    蓋如此也。

  • 3 # 九州歷史

    所謂司馬昭時期,自司馬懿去世四年後(255年)開始,到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結束,一共10年,活了54歲,跟諸葛亮一樣。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司馬懿去世後司馬昭大權獨攬,實際上,司馬師才是家族權力繼承者。司馬師少年時就有雄才大略,能文能武,與何晏、夏侯玄齊名。司馬懿策劃高平陵政變期間,只與司馬師一個人密謀,其他人都不知道。司馬師在平淮南文欽之叛時,因眼珠迸出,一個月後去世。

    司馬師去世,沒來得及交代後事,高貴鄉公曹髦想要收回軍權,與司馬昭多次博弈,曹魏各地實力派忠臣。因此司馬昭上臺,最重要的事就是鞏固權力。為此,他平定各處叛亂,最大的就是諸葛誕擁兵三十萬發動的淮南之亂,司馬昭以少勝多。在對吳、對蜀作戰中,司馬昭以防禦為主,基本不惹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格拉姆在直播間連續說了為偉大而奮鬥,他指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