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小欣欣Vlog

    1、注重孩子的才藝。

    當孩子達到某個階段時,他會表現出一些才能。也許他喜歡唱歌,喜歡跳舞,談論鋼琴,畫畫,並看著他感興趣和有才華的孩子。然後父母需要鞏固和激勵孩子的天賦技巧,並且培養他的才華。

    2、培養孩子的外語能力。

    在當今社會,外語非常重要。從小到大學習英語。這是一種國際語言。外出時總是使用它。考試需要進行測試。這種外語學習不是雞肋。你可以努力學習,在以後的道路上會有更好的出路。所以孩子們學習外語是非常必要的。

    3、注意孩子的品德。

    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都是個好孩子,越來越好,都希望非常的懂事聽話,然後孩子們在學校佔據了一半以上的時間。這要求我們每天觀察孩子。環境因素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注意,你可能會學得不好。因此,有必要為孩子的道德成長,家長必須注意。

    4、監督孩子們鍛鍊身體。

    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擁有一個好身體是非常必要的。多運動,早上早點起床,和孩子一起跑步鍛鍊身體,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父母要作為孩子的榜樣。孩子也會慢慢的跟著學,慢慢為良好的身體奠定基礎。

    5、讓孩子們練習好書法。

    重要的是要說字可以像個人一樣。知道如何寫一個好字很重要。一個字可以看出一個人,一個女孩必須寫一個美麗的字,一個男孩寫一個很酷的詞來寫自己的風格。讓字變得好看,顯然會加分的。如果簽名的話,寫得好的字將會會覺得很驕傲。

    6、多和孩子做智力遊戲。

    人類的大腦和智慧是無止境的。人類的潛力是無限的。與孩子一起玩遊戲和鍛鍊大腦可以讓孩子更聰明。他們可以瞭解孩子的智慧,發展他們的動腦的能力,增加他們的互動,以及父母和孩子。默契也對未來的發展非常有。

  • 2 # 蕾蕾283831526

    0一7歲時一定要做好規矩,對孩子要有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父母自身素質要提高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故事書,6個月大時就開始讀,故事書裡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聽音樂,聽故事,聽十萬個為什麼?2歲時看到路牌上的字,就要教孩子,每天反覆講。5歲時能認識一千多字了。6歲時就能自己看十萬個為什麼?每次去公園玩要告訴孩子,指示牌上寫了什麼?公園裡四季分明的變化。行人的穿戴。讓三歲孩子撿樹葉玩,讓孩子一片二片,排隊數一數。十片葉子。做一下加減法。德智體全面發展。要告訴6歲的孩子,我們家不是很富裕,要節約用錢,還要去幫助困難的窮親戚。學會大愛。一定要讓孩子做家務活。自理能力,心靈手巧。20歲上大學,送出門父母就可以放心了。加油吧

  • 3 # 雲繡星辰美美噠

    擇校,就一定能保證孩子上大學嗎?

    上課外輔導班,就一定會提高孩子學習成績嗎?

    上早教班、學前班,就一定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

    不,統統都不是的。大資料告訴你,擇校、上課外輔導班,不僅不能保證孩子學習成績優秀,反而可能消解孩子的學習興趣;提前上學前班,不僅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反而可能給孩子提前帶來挫敗感。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的家庭教育狀態調查。調查結果揭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秘密,尤其是顛覆了以往家長們習以為常的那些常識。值得各位家長關注。

    一、家庭教育最關注孩子的什麼?

    除了學習成績,是不是還是學習成績?有多少家長關注過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誰?關注過孩子最近的情緒變化?關注過孩子的興趣愛好?事實上,後面這些發展性因素,才是決定孩子未來人生質量的關鍵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學習成績等現實性因素,對興趣愛好、性格養成等發展性因素的關注度較低。從高到低依次為:健康安全(65.95%)、習慣養成(55.47%)、日常學習(53.58%)、人際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養成(28.09%)、興趣愛好(19.47%)、情緒情感(11.93%)。

    由此可見,家長更關心“成才”而忽視子女“成人”,於是不太關注人際交往、自理能力、性格養成、興趣愛好、情緒情感等發展性因素,對建立親密親子關係、營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下,孩子的課業學習成為大多數家庭的重點,超八成小學生放學後有額外作業,近五成家庭將學習作為親子溝通主要話題,四成學生回家後沒有戶外活動時間,近半學生回家後主要的娛樂活動為“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子女成績的好壞成為父母互相評價的標尺,甚至引發夫妻矛盾。

    二、學前班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很多家長都認為,讓孩子早點上學,至少能夠讓孩子別輸在起跑線上。因此,調查顯示80%的小學生都上過學前班。

    但是大資料卻告訴我們,早點上學,提前搶跑,並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沒上過學前班”比“上過學前班的”多10.89%,而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中,“上過學前班的”比“沒上過學前班的”多10%。這就告訴我們,學前班不僅沒能幫助小學生贏得任何學業優勢,反而因為讓孩子過早學習引發挫敗感,降低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從而產生了學業上的倦怠和鬆懈。

    三、擇校並不能帶給家長期待的效果

    家長擇校是為了讓孩子享有更優秀的教育資源,提高孩子的學業水平。調查資料卻表明,“擇校生”和“就近入學”的學業情況相差甚微,成績優秀的比例分別是29.95%和28.48%,在良好、中等和較差等其他學業水平中,二者的資料也較為接近。

    四、課外班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績

    由於害怕孩子在學校學不夠,很多家長都會在週末、課外給孩子補課“加餐”。調查發現,近九成小學生在上各種“班”,每天有課外班作業的小學生高達81.50%。

    這樣的效果怎麼樣呢?

    調查發現,無論是成績好的孩子,還是成績差的孩子,對週末補課的作用,都一致認為“不知道”、“說不清楚”,這恰好證明了,美國家庭作業問題專家的研究成果,更多的家庭作業時間不一定帶來更好學習成績。

    學前班教育、擇校行為、課外班學習及課外作業,是三項價效比較低的家庭教育投入,不僅不能換來小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反而存在讓孩子身心俱疲、減弱學習興趣、產生厭學逆反等不良心態的負面效應,給後面的學習階段帶來難以預估的消極影響。

    五、“考得好就給獎勵”不管用

    物質刺激能否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調查顯示,與孩子的成績優秀呈正相關的不是買禮物、給零花錢這些物質獎勵,而是父母雙親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互相理解支援的親子溝通模式以及家人間良好的的情緒理解與反饋。

    比如說,面對教育分歧時,父母選擇“私下再協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76.10%,成績較差的比例僅為11.98%;“能感受到家人支援和關心”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74.12%,而冷漠、疏離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12.48%。

    常以物質手段作為激勵和表達愛的方式,往往容易對子女造成誤導,使他們將父母關愛簡單化為物質的滿足,從而掩蓋、轉移或者干擾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相反,鼓勵和支援才是孩子內心持久的動力。

    六、家人共進晚餐,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哪些家庭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優秀?

    調查資料顯示,閒暇時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

    爸爸經常和孩子做事(玩智力遊戲、打鬧玩耍、一起運動、一起聊天談心、一起嘗試新事物、一起修理東西、共同保守一個秘密)對孩子的學業水平影響明顯;

    家庭娛樂活動越多孩子成績越優秀;而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幾乎每天”或者“每週2-3次”能家人共進晚餐。

    七、會做家務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優秀

    做家務會耽誤學習,很多家長都不會讓孩子做家務。

    但是大資料結果卻告訴我們,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小學生學業水平也更高。有意思的是,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裡,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也相對較高。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3.17%,而認為“孩子應該做些家務”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86.92%,兩者相差懸殊。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習慣對孩子的重要性,但不少家長更關注與學習相關的“預習、複習”等習慣和行為,而忽略了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才是促進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出發點和著力點。

    八、“隱形爸爸”是一種家庭缺陷

    儘管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早已不是新聞,但本次調查所顯示的“僅一成家庭是父親承擔主要教育職責”的現狀,仍然讓人吃驚。尤其對男孩而言,父教缺失會使男孩的性別認同弱化,容易被母親過分呵護、過度保護,缺少獨立鍛鍊的機會,缺乏紀律教育和監督,甚至導致各種暴力行為。

    在生活中,當孩子分內的事向大人求助時,男孩的父母更容易選擇“有求必應”,說明父母對於男孩更易遷就,缺乏原則性,在學習中也易為他代勞。

    九、男孩的父母,更應該去了解男孩的內心

    調查發現,很多男孩的父母認為“孩子不願對我說心裡話”、“找不到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找不到好的溝通方法”,或者說“沒有時間溝通”和“有溝通困難”。其實這和男孩的身心特點有關,他們不善於向父母袒露心跡,較少主動跟父母溝通,面對要求或壓力時,要麼反抗,要麼沉默忍耐,不太懂得如何更好地與父母交流。

    遺憾的是,男孩的父母對孩子的瞭解多為學習、交往等外在情況,而對於男孩的願望、心事等內心世界缺乏瞭解。比如,他們比較瞭解的是“三個以上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喜歡的老師”、“孩子最喜歡的課和不喜歡的課”,而對“孩子近期最大的願望”、“孩子不願提的缺點或糗事兒”、“孩子最崇拜的人”知之甚少,這說明我們沒有深入考慮男孩的特點和需求,自然會影響到親子溝通的質量和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十、男孩成績不好,和父母有一定關係

    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習動機、課外閱讀和學業成績三個學習的核心方面,男孩的情況均比女孩差。

    這一方面是因為現行教學方式以言語教學為主,正順應女孩的學習特點,而男孩更容易接受圖表、影象和運動物體的刺激,更傾向於動手實驗和操作的學習方式,不易接受單調的語言刺激,從而潛質發揮受到限制,在學業表現中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男孩的學業成績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學業成績較好的男孩父母常表現出較為積極的教養方式,相反則父母的負面教養方式表現得更為明顯。

    比如,當孩子發脾氣時,積極的教養方式包括冷靜處理、耐心詢問,耐心傾聽孩子心中的委屈、不滿,或者給予其獨自平復情緒的空間;消極的教養方式則是使用否定、批評的言辭訓斥孩子,甚至忍不住動粗,不給子女解釋機會,使其感到心裡委屈,讓孩子充滿失敗的體驗。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梅奧教授的“人際關係理論”指出,民主的氛圍、融洽的關係比物質環境、物質刺激更有意義。本次調查顯示出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更多采用協商、民主的親子互動模式,證明這一理論在家庭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水滸傳》中關於宋江的情節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