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應鏈管理具有如下特徵: 研究表明, 產品效能的70% —80% 是由設計階段決定的, 而設計本身的成本僅為產品總成本的10% , 因此, 在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產品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 使設計結果在整個生命週期內資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環境汙染最小。綠色設計主要從零件設計的標準化、模組化、可拆卸和可回收設計上進行研究。
(1) 標準化設計使零件的結構形式相對固定, 減少加工難度和能量的消耗, 減少工藝裝備和拆卸的種類和複雜性。
(2) 模組化設計滿足綠色產品的快速開發要求, 按模組化設計開發的產品結構便於裝配, 易於拆卸、維護, 有利於回收及重用等。
(3) 可拆卸設計就是零件結構設計佈局合理, 易於接近並分離的聯結結構, 便於毫無損傷地拆下目標零件和回收再利用及處理, 減少環境汙染。
(4) 可回收設計是指回收設計的產品在其壽命週期內達到最大的零部件重複利用率、儘可能大的材料回收量, 減少最終處理量。 供應過程就是製造商在產品生產時,向原材料供應商進行原材料的採購, 確保整個供應業務活動的成功進行, 為了保證供應活動的綠色性, 主要對供貨方、物流進行分析。
(1) 綠色供應商。選擇供應商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是: 產品質量、價格、交貨期、批次柔性、品種多樣性和環境友好性等。積極的供貨方把目光聚焦於環境過程的提高,對供貨的產品有綠色性的要求, 目的就是降低材料使用, 減少廢物產生。因此供貨方應該對生產過程的環境問題、有毒廢物汙染、是否透過ISO 14000、產品包裝中的材料、危險氣體排放等進行管理。
(2) 綠色物流。物流主要是在運輸、保管、搬運、包裝、流通加工等作業過程對環境負面影響的評價。評價指標如下: ①運輸作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交通運輸工具的燃料能耗、有害氣體的排放、噪音汙染等。②保管過程中是否對周邊環境造成汙染和破壞。③搬運過程中會有噪音汙染, 因搬運不當破壞商品實體, 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等。④在包裝作業中, 是否使用了不易降解、不可再生資源、有毒的材料, 造成環境汙染。 生產過程是為了獲得所要求的零件形狀而施加於原材料上的機械、物理、化學等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通常包括毛坯製造、表面成形加工、檢驗等環節。需綜合考慮零件製造過程的輸入、輸出和資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轉化過程和轉化過程中物料流動、物能資源的消耗、廢棄物的產生、對環境的影響等狀況。
(1) 綠色工藝。在工藝方案選擇的過程中要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如加工方法、機床、刀具和切削液的選擇,儘量根據車間資源資訊, 生成具有可選擇的多工藝路線, 提高工藝選擇簡捷化程度,達到節約能源, 減少消耗, 降低工藝成本和汙染處理費用等。
(2) 生產資源。隨著加工水平的提高,儘量減少加工餘量, 便於減少材料的浪費和下腳料的處理。應考慮切削下腳料的回收、分類、處理和再利用。
(3) 生產裝置指生產裝置選擇考核裝置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的能源、資源消耗及環境汙染情況。零、部件具有較好的通用性; 維修或保養時間合理, 費用適宜; 維修人員勞動強度不太大等。
(4) 提高綠色產品製造中的宜人性, 透過改善生產環境, 調整工作時間及減輕勞動強度等措施, 可提高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 提高生產效率。
(5) 重視環境保護。在產品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上都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對環境有害的汙染物。 (1) 綠色銷售是指企業對銷售環節進行生態管理, 它包含分銷渠道、中間商的選擇、網上交易和促銷方式的評價等。①企業根據產品和自身特點, 儘量縮短分銷渠道。減少分銷過程中的汙染和社會資源的損失。②選用中間商時, 應注意考察其綠色形象。③開展網上銷售。作為新的商務方式,電子商務是很符合環保原則的, 發展前景廣闊。④在促銷方式上, 企業一方面要選擇最有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方式, 另一方面, 更要大力宣傳企業和產品的綠色特徵。
(2) 綠色包裝。消費者購買產品後, 其包裝一般來說是沒有用的, 如果任意丟棄,既對環境產生汙染, 又浪費包裝材料。綠色包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實施綠色包裝設計, 最佳化包裝結構, 減少包裝材料, 考慮包裝材料的回收、處理和迴圈使用。
(3) 隨著物流量的急劇增加帶來車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氣環境因此受到嚴重汙染。綠色運輸主要評價集中配送、資源消耗和合理的運輸路徑的規劃。集中配送指在更寬的範圍內考慮物流合理化問題, 減少運輸次數。資源消耗指在貨物運輸中控制運輸工具的能量消耗。合理規劃運輸路徑就是以最短的路徑完成運輸過程。
(4) 在產品的使用階段上主要是評價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再迴圈利用, 使用壽命是延長產品壽命, 增強產品的可維護性, 減少產品報廢后的處置工作。再迴圈利用是根據“生態效率”的思想, 透過少製造和再製造方式, 使得廢棄產品得到再迴圈, 從而節約原材料和能源。 工業技術的改進使得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全面, 同時產品的生命週期也越來越短,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廢棄物消費品。不僅造成嚴重的資源、能源浪費, 而且成為固體廢棄物和汙染環境的主要來源。產品廢棄階段的綠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迴圈再用和報廢處理。
(1) 產品的回收需經過收集、再加工、再生產品的銷售三步完成。透過收集可重用零部件, 它又分為可直接重用的零部件和修理、整修、再製造、零件拆用、材料回收等, 生產出多種再生產品; 可再生零部件,即零部件本身完全報廢, 但其材料可再生後再利用。可將廢舊產品運輸到回收加工工廠處理, 最後把再生產品運輸到銷售地點進行銷售。
(2) 產品的迴圈再用是指本代產品在報廢或停止使用後, 產品或其有關零部件在多代產品中的迴圈使用和迴圈利用的時間。
(3) 完全無用的廢棄物的處理。在初步處理和再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需進行填埋、焚燒等處理。 目前“綠色”這個概念應用很廣, 如綠色設計、綠色製造、綠色供應鏈等。“綠色”被認為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概念, 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綜合國內外的研究, 我們認為“綠色”是一個與環境影響緊密相關的概念, 是一個相對概念。如本文對綠色供應鏈的評價, 通常是以相關的環境標準和法規為基準, 當供應的環境影響符合要求時,即認為是綠色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度可定義為綠色的程度或對環境的友好程度, 即環境影響程度進行量化。負面環境影響越大則綠色度越小, 反之則越大。
綠色供應鏈是以傳統的供應鏈為基礎, 並結合製造技術、控制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新的應用技術, 其目標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嚴重汙染。為了實現上述目標, 通常採用開發新型供應過程、最佳化或改進傳統供應過程這兩個方面來實現綠色供應鏈管理。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評價不僅是一個環境效益顯著的行為, 也是供應商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實施綠色供應過程環境評價, 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 減少資源消耗, 可降低製造成本; 同時,實施綠色供應過程環境評價, 減少或消除環境汙染, 可減少或避免因環境問題引起的罰款, 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因此, 綠色供應鏈的環境評價是一種戰略經營決策, 使製造者無論從經濟社會方面, 還是從環境方面都受益很大。
根據上述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的研究內容, 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評價體系。綠色設計主要是對標準化設計、模組化設計、可拆卸設計和可回收設計進行評價; 綠色材料主要是對綠色材料的加工屬性、環境屬性和經濟性進行評價; 供應過程主要是對供應商和物流進行評價; 綠色製造主要是對工藝設計、資源、生產裝置、宜人性和環境保護進行評價; 流透過程主要是對銷售、包裝、運輸和使用進行評價; 產品廢棄階段主要是對回收再用、迴圈再用和廢棄物的處理進行評價。 產品供應鏈綠色性的綜合評價實際上是解決評價物件多因子模式識別和排序問題。由於以上方法在建立環境系統評價指標上帶有很大的主觀性, 如液體汙染、噪聲汙染和清潔程度等定量指標很難做出估計, 在決策中, 只能藉助專家的意見。而AHP 是一種既有堅實的理論背景, 又能客觀地反映專家和決策者主觀意見的簡單、合理、可靠的數學結構方法。
在現實世界中, 人們對事物的推理、判斷、預測和決策等智力行為通常都是在問題領域的資訊不完全、不確定、不精確或模糊的條件下進行的。知識推理是根據所獲得的資訊透過資料分析、推理, 從而產生合理的決策規則而形成有用知識的過程。粗集理論(Rough Set) 是由波蘭科學家Z1Paw lak 教授提出來的對不完整資料進行分析、推理、學習、發現的新方法。目前已成為人工智慧領域中一個較新的學術熱點, 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的關注。
產品供應鏈綠色性的決策涉及到技術、經濟、企業素質、企業實力、環境和產品特點等諸多因素, 是一個多目標、多屬性的複雜決策問題。其綠色性決策正確與否直接關係著供應鏈過程中的環境問題。
綠色供應鏈管理採用上述理論, 把AHP法、粗集理論和理想解排序法相結合, 求得環境綜合評價的最優解。 由於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種多樣, 因此企業在決定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 應仔細分析自身的狀況, 要從承載能力和實際出發, 既能解決企業急需的問題, 又能以較快見效的環節作為突破口, 明確認識實施目標, 確保成功。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重新思考、設計和改變在舊的環境下形成的按職能部門進行運作和考核的機制, 有效地建立跨越職能部門的業務流程, 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汙染。
強化企業領導和員工的環境意識, 企業高層領導轉變觀念, 積極地把經濟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目標恰如其分地同供應鏈聯絡在一起考慮, 透過學習和培訓, 提高企業各個層次員工的環境認識, 讓員工瞭解企業本身對環保的重視。
實施綠色採購。儘量根據企業的需求,採購原材料和零部件, 減少原材料和零部件庫存量, 對有害材料, 儘量尋找替代物,對企業的多餘裝置和材料要充分利用。 由於一個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資金是相對有限的, 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否最節約資源、能源和減少環境汙染就不能確定。企業為了節約成本, 會對生產過程進行適當的修改, 但由於習慣、經驗、技術、裝置和資金的影響, 大多數企業生產方式的修改是有限的, 效果怎樣也不能很好地考察。即使有一些企業效益很好, 想對生產過程進行大改造, 節約資源和能源及減少環境汙染, 也不願冒風險。有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效益,甚至不顧環境汙染。這時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參與進行。執法部門廣泛深入地宣傳環保, 既向各企業決策者宣傳綠色市場營銷觀念, 又向廣大消費者宣傳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針對不同物件, 採取不同方式進行教育培訓。
綠色供應鏈管理具有如下特徵: 研究表明, 產品效能的70% —80% 是由設計階段決定的, 而設計本身的成本僅為產品總成本的10% , 因此, 在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產品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 使設計結果在整個生命週期內資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環境汙染最小。綠色設計主要從零件設計的標準化、模組化、可拆卸和可回收設計上進行研究。
(1) 標準化設計使零件的結構形式相對固定, 減少加工難度和能量的消耗, 減少工藝裝備和拆卸的種類和複雜性。
(2) 模組化設計滿足綠色產品的快速開發要求, 按模組化設計開發的產品結構便於裝配, 易於拆卸、維護, 有利於回收及重用等。
(3) 可拆卸設計就是零件結構設計佈局合理, 易於接近並分離的聯結結構, 便於毫無損傷地拆下目標零件和回收再利用及處理, 減少環境汙染。
(4) 可回收設計是指回收設計的產品在其壽命週期內達到最大的零部件重複利用率、儘可能大的材料回收量, 減少最終處理量。 供應過程就是製造商在產品生產時,向原材料供應商進行原材料的採購, 確保整個供應業務活動的成功進行, 為了保證供應活動的綠色性, 主要對供貨方、物流進行分析。
(1) 綠色供應商。選擇供應商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是: 產品質量、價格、交貨期、批次柔性、品種多樣性和環境友好性等。積極的供貨方把目光聚焦於環境過程的提高,對供貨的產品有綠色性的要求, 目的就是降低材料使用, 減少廢物產生。因此供貨方應該對生產過程的環境問題、有毒廢物汙染、是否透過ISO 14000、產品包裝中的材料、危險氣體排放等進行管理。
(2) 綠色物流。物流主要是在運輸、保管、搬運、包裝、流通加工等作業過程對環境負面影響的評價。評價指標如下: ①運輸作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交通運輸工具的燃料能耗、有害氣體的排放、噪音汙染等。②保管過程中是否對周邊環境造成汙染和破壞。③搬運過程中會有噪音汙染, 因搬運不當破壞商品實體, 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等。④在包裝作業中, 是否使用了不易降解、不可再生資源、有毒的材料, 造成環境汙染。 生產過程是為了獲得所要求的零件形狀而施加於原材料上的機械、物理、化學等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通常包括毛坯製造、表面成形加工、檢驗等環節。需綜合考慮零件製造過程的輸入、輸出和資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轉化過程和轉化過程中物料流動、物能資源的消耗、廢棄物的產生、對環境的影響等狀況。
(1) 綠色工藝。在工藝方案選擇的過程中要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如加工方法、機床、刀具和切削液的選擇,儘量根據車間資源資訊, 生成具有可選擇的多工藝路線, 提高工藝選擇簡捷化程度,達到節約能源, 減少消耗, 降低工藝成本和汙染處理費用等。
(2) 生產資源。隨著加工水平的提高,儘量減少加工餘量, 便於減少材料的浪費和下腳料的處理。應考慮切削下腳料的回收、分類、處理和再利用。
(3) 生產裝置指生產裝置選擇考核裝置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的能源、資源消耗及環境汙染情況。零、部件具有較好的通用性; 維修或保養時間合理, 費用適宜; 維修人員勞動強度不太大等。
(4) 提高綠色產品製造中的宜人性, 透過改善生產環境, 調整工作時間及減輕勞動強度等措施, 可提高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 提高生產效率。
(5) 重視環境保護。在產品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上都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對環境有害的汙染物。 (1) 綠色銷售是指企業對銷售環節進行生態管理, 它包含分銷渠道、中間商的選擇、網上交易和促銷方式的評價等。①企業根據產品和自身特點, 儘量縮短分銷渠道。減少分銷過程中的汙染和社會資源的損失。②選用中間商時, 應注意考察其綠色形象。③開展網上銷售。作為新的商務方式,電子商務是很符合環保原則的, 發展前景廣闊。④在促銷方式上, 企業一方面要選擇最有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方式, 另一方面, 更要大力宣傳企業和產品的綠色特徵。
(2) 綠色包裝。消費者購買產品後, 其包裝一般來說是沒有用的, 如果任意丟棄,既對環境產生汙染, 又浪費包裝材料。綠色包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實施綠色包裝設計, 最佳化包裝結構, 減少包裝材料, 考慮包裝材料的回收、處理和迴圈使用。
(3) 隨著物流量的急劇增加帶來車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氣環境因此受到嚴重汙染。綠色運輸主要評價集中配送、資源消耗和合理的運輸路徑的規劃。集中配送指在更寬的範圍內考慮物流合理化問題, 減少運輸次數。資源消耗指在貨物運輸中控制運輸工具的能量消耗。合理規劃運輸路徑就是以最短的路徑完成運輸過程。
(4) 在產品的使用階段上主要是評價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再迴圈利用, 使用壽命是延長產品壽命, 增強產品的可維護性, 減少產品報廢后的處置工作。再迴圈利用是根據“生態效率”的思想, 透過少製造和再製造方式, 使得廢棄產品得到再迴圈, 從而節約原材料和能源。 工業技術的改進使得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全面, 同時產品的生命週期也越來越短,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廢棄物消費品。不僅造成嚴重的資源、能源浪費, 而且成為固體廢棄物和汙染環境的主要來源。產品廢棄階段的綠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迴圈再用和報廢處理。
(1) 產品的回收需經過收集、再加工、再生產品的銷售三步完成。透過收集可重用零部件, 它又分為可直接重用的零部件和修理、整修、再製造、零件拆用、材料回收等, 生產出多種再生產品; 可再生零部件,即零部件本身完全報廢, 但其材料可再生後再利用。可將廢舊產品運輸到回收加工工廠處理, 最後把再生產品運輸到銷售地點進行銷售。
(2) 產品的迴圈再用是指本代產品在報廢或停止使用後, 產品或其有關零部件在多代產品中的迴圈使用和迴圈利用的時間。
(3) 完全無用的廢棄物的處理。在初步處理和再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需進行填埋、焚燒等處理。 目前“綠色”這個概念應用很廣, 如綠色設計、綠色製造、綠色供應鏈等。“綠色”被認為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概念, 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綜合國內外的研究, 我們認為“綠色”是一個與環境影響緊密相關的概念, 是一個相對概念。如本文對綠色供應鏈的評價, 通常是以相關的環境標準和法規為基準, 當供應的環境影響符合要求時,即認為是綠色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度可定義為綠色的程度或對環境的友好程度, 即環境影響程度進行量化。負面環境影響越大則綠色度越小, 反之則越大。
綠色供應鏈是以傳統的供應鏈為基礎, 並結合製造技術、控制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新的應用技術, 其目標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嚴重汙染。為了實現上述目標, 通常採用開發新型供應過程、最佳化或改進傳統供應過程這兩個方面來實現綠色供應鏈管理。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評價不僅是一個環境效益顯著的行為, 也是供應商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實施綠色供應過程環境評價, 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 減少資源消耗, 可降低製造成本; 同時,實施綠色供應過程環境評價, 減少或消除環境汙染, 可減少或避免因環境問題引起的罰款, 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因此, 綠色供應鏈的環境評價是一種戰略經營決策, 使製造者無論從經濟社會方面, 還是從環境方面都受益很大。
根據上述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的研究內容, 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評價體系。綠色設計主要是對標準化設計、模組化設計、可拆卸設計和可回收設計進行評價; 綠色材料主要是對綠色材料的加工屬性、環境屬性和經濟性進行評價; 供應過程主要是對供應商和物流進行評價; 綠色製造主要是對工藝設計、資源、生產裝置、宜人性和環境保護進行評價; 流透過程主要是對銷售、包裝、運輸和使用進行評價; 產品廢棄階段主要是對回收再用、迴圈再用和廢棄物的處理進行評價。 產品供應鏈綠色性的綜合評價實際上是解決評價物件多因子模式識別和排序問題。由於以上方法在建立環境系統評價指標上帶有很大的主觀性, 如液體汙染、噪聲汙染和清潔程度等定量指標很難做出估計, 在決策中, 只能藉助專家的意見。而AHP 是一種既有堅實的理論背景, 又能客觀地反映專家和決策者主觀意見的簡單、合理、可靠的數學結構方法。
在現實世界中, 人們對事物的推理、判斷、預測和決策等智力行為通常都是在問題領域的資訊不完全、不確定、不精確或模糊的條件下進行的。知識推理是根據所獲得的資訊透過資料分析、推理, 從而產生合理的決策規則而形成有用知識的過程。粗集理論(Rough Set) 是由波蘭科學家Z1Paw lak 教授提出來的對不完整資料進行分析、推理、學習、發現的新方法。目前已成為人工智慧領域中一個較新的學術熱點, 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的關注。
產品供應鏈綠色性的決策涉及到技術、經濟、企業素質、企業實力、環境和產品特點等諸多因素, 是一個多目標、多屬性的複雜決策問題。其綠色性決策正確與否直接關係著供應鏈過程中的環境問題。
綠色供應鏈管理採用上述理論, 把AHP法、粗集理論和理想解排序法相結合, 求得環境綜合評價的最優解。 由於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種多樣, 因此企業在決定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 應仔細分析自身的狀況, 要從承載能力和實際出發, 既能解決企業急需的問題, 又能以較快見效的環節作為突破口, 明確認識實施目標, 確保成功。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重新思考、設計和改變在舊的環境下形成的按職能部門進行運作和考核的機制, 有效地建立跨越職能部門的業務流程, 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汙染。
強化企業領導和員工的環境意識, 企業高層領導轉變觀念, 積極地把經濟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目標恰如其分地同供應鏈聯絡在一起考慮, 透過學習和培訓, 提高企業各個層次員工的環境認識, 讓員工瞭解企業本身對環保的重視。
實施綠色採購。儘量根據企業的需求,採購原材料和零部件, 減少原材料和零部件庫存量, 對有害材料, 儘量尋找替代物,對企業的多餘裝置和材料要充分利用。 由於一個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資金是相對有限的, 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否最節約資源、能源和減少環境汙染就不能確定。企業為了節約成本, 會對生產過程進行適當的修改, 但由於習慣、經驗、技術、裝置和資金的影響, 大多數企業生產方式的修改是有限的, 效果怎樣也不能很好地考察。即使有一些企業效益很好, 想對生產過程進行大改造, 節約資源和能源及減少環境汙染, 也不願冒風險。有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效益,甚至不顧環境汙染。這時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參與進行。執法部門廣泛深入地宣傳環保, 既向各企業決策者宣傳綠色市場營銷觀念, 又向廣大消費者宣傳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針對不同物件, 採取不同方式進行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