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3330495073

    60年代那時過年才叫有年味,雖然國家物質生活不是十分豐富憑證憑票供給,但是人們情感十分親近互相打招呼拜年串串門,放點小鞭炮安全性挺高,吃飯喝酒也想當文明那時人的思想不象現在很物質,努力工作生怕落下落後的名聲。現在生活多了但是年味淡了,平時吃的都比60年代過年吃的好多了雞鴨魚肉海產品十分豐富。唯有春節大放假多幾天假期有條件的出門旅遊放鬆一下,沒條件的還得守家待地,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很懷念過去的年味,現如今環保很重要城市禁放鞭炮多少也沖淡了點年味。

  • 2 # 使用者正言

    本人是過來人,對六十年代過年怎麼過深有體會,略談一二!凡七八十歲的人都知道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大躍進時農村實行公共食堂,全村人集體用餐,俗稱大鍋飯。因五八年農業大豐收,因此吃飯不成問題,用百姓話就是可勁造。到六O年就不成了,全國南澇北旱,糧食大幅度減產,出現了六O至六二年全國性的大饑荒,全華人民都吃不飽肚子,瓜菜帶替糧食,榆樹皮,橡子麵,乾白菜邦,地瓜幹,凍蘿蔔絲都成了百姓餐桌上的長客,大人浮腫病,小孩大肚子病是當時的生話寫照。大家看到這裡可想而知,那個年代基本沒過年的摡念,吃頓飽飯就算過年,不捱餓就算過年,吃幾口肉就像作夢一般。所以說六十年代,確切的說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人們處於捱餓狀態,何來過年?六三年後,隨著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落實,全華人民度過了三年艱苦歲月,逐年年味才濃了起來。

  • 3 # 清風明月211694736

    本人是50年代中期出生的,對那時候怎麼過年有著清晰的記憶。

    過年的特色各地都不一樣,我家在山西南部的晉南平原上的農村,那個時候在山西省算是個糧棉之鄉,但是60年代中後期農民的日子也很苦,雖然是過年,也好不到那兒去。

    為了描述的條理性,從吃、穿、玩、習俗幾個方面說起吧!

    1.先說吃。那時候糧食不夠吃,細糧少,一冬天都是玉米麵或高糧面窩窩頭和紅薯等秋雜糧。過年前,各家各戶都會蒸幾鍋麥面饃,各種花色品種一應具有,有出嫁的婦女給孃家媽送的包子;有走親戚帶的禮品花饃;有供灶王爺土地爺的供品饃;還有饃裡夾著雞蛋、核挑、棗的餛飩饃。人們把這麼多饃儲存在甕裡,瓷缸裡。過年的七、八天裡,可以享受吃麥面饃的口福。

    我家每年春節都要包一次羊肉餃孑,方言叫“羊肉圪塔”,純羊肉和蔥姜拌的餡,寫到這兒嘴裡還直流口水。

    有的家庭會殺一隻自家養的雞,生產隊有時殺幾頭豬或羊,按人頭分給各家各戶;有的家裡自已曬的柿餅,一個個被白乎乎的霜裹著;從集市上買的核桃和棗雖然不多,孩子都可以吃到;有些家庭會炸些麻花,走親戚都會帶上;我父親吃商品糧,每逢過年糧站會賣給八兩落花生……

    這些,只有過年,才可以吃到,平時基本沒有可能吃到。

    2,再說穿。進入臘月,各家的主婦們就開始為全家人準備新衣服,幾乎沒有人穿得起成衣,除了極個別家庭有縫紉機外,大多數女人們都要一針一線地縫製。過年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穿一身新衣服,雖然大多是自家織的土布,倒也乾淨整潔。雖然有窮有富,標準質量檔次不一樣,但孩子們從頭到腳都是新的,穿一雙色彩鮮豔的“洋襪子”,曾經是當年最奢侈的打扮。

    3,也說玩。放焰火,點鞭炮是自然的。除夕晚上要“熬財”(睡覺很晚),放炮仗“送神”,初一一大早,放鞭炮“接神”。正月十五孩子們也都會點燈籠。那時候從進入臘月起,各村都會組織排練幾齣地方戲或組織舞龍燈、鬧社火等文化活動,在正月裡巡迴演出。有的生產隊還會在人流較多的巷道口,豎起高高鞦韆,讓大人孩子們娛樂玩耍。

    4,最後說鄉俗。我爺爺那輩兒兄弟三個,到了父親這一輩,有七個弟兄。每年初一早上,大家都成群結隊到七個家庭去磕頭拜年,特別是當年剛過門的新媳婦,一定要在嫂子們的帶領之下認認長輩。磕頭過後,新媳婦和孩子們會得到壓歲錢,孩子們雖然一兩毛錢,但也非常高興。奶奶作為這七家人當中健在的輩份最高的老人,要給孫輩重孫輩和當年的新媳婦們發磕頭(壓歲)錢,每逢除夕晚上,父親就會將他從銀行換回的面值一兩角的嶄新紙幣,一沓一疊地交給奶奶,我在旁邊好奇地幫奶奶數數放好。

    在我們老家,初二是祭奠先人的,不走親戚,從初三起,開始走親戚,姑家,姨家,舅家,丈母孃家每家都得走一遍。初五俗稱“破五”,也不讓出門走親戚。

    在孩童的記憶裡,過年總是幸福的。他們只有出生以後的各種生活條件的適應,而沒有富裕或貧窮的記憶,無法進行幸福程度的比較。既使再窮,也會覺得過年比平曰裡好很多,吃得好,玩得美。

    雖然用現在的眼光去看當年的過年,無論物質或精神享受,都會感到今非昔比,但並沒有感覺到比兒時過年幸福多少!

    為什麼?我也說不清!

  • 4 # 遠方的你139814504

    60年代我剛剛出生不太知道,70年代末期我還記得,憑票供應,買幾斤肉,買點糖,也沒有水果,買點雙響,買一卦小鞭,五個小孩每人做一身土布衣服,買一雙新襪子,就算是過年了……

  • 5 # L0222

    我是60年參加煤礦工作的,那時候國家也困難但是生活條件一樣的,我們下井一天吃兩屯時。間超10小時照樣做重體力勞動

  • 6 # 使用者6641241489

    人生的過往,有的回味無窮,有的不堪回首。

    說起六十年代的年是怎樣過的?講述時,同齡人有同感,青少年們沒有體會是有所疑惑不解的。我經歷過最深刻的是1960年的春節啦,那時雖然城市居民憑票供應物品,但是,物資貧乏,我一家四口,領到的春節物品是:白糖,半斤,木耳,二兩,粉條一斤,馬肉半斤,海雜魚一斤(十幾條吧,上面掛的鹽很多,成了白魚,也好!鹽也限量供應,溶解的水放在酸菜土豆湯裡很好的)。現在才是:歲月靜好!想吃啥有啥,中國產的,進口的,天上的,地上的,水裡的…

    遺憾啊!老了,有些功能退化了,而且又怕“三高啦”。多的時代呀,珍惜吧!

  • 7 # 林海雪原185164327

    六十年代初是共和國建國以來最艱苦的年代,筆者是從那個艱苦年代走過的,由於剛建國不久,就開始抗美援朝戰爭,直到1958年10月才將華人民志願最後撒回國內,同年全國各地剛剛建立人民公社,好在1958年全國農業大豐收,直到59年下半年開始缺糧,從59年下半年開始至62年,都是缺糧的年代,從3年多自然災害中由於全國南方洪澇災害不斷,北方乾旱嚴重減產,加之蘇聯赫魯曉夫逼債,國家沒有足夠的儲備糧食,所以說到過年,能吃上一頓大米飯就算不錯了,記得61年過年,大年三十隊裡給咱家五口人分一斤半牛皮,另外一斤多牛骨頭,由於年齡不大,只知道沒有吃上牛肉是啥味,只知道將牛骨頭咬不動,牛皮還煮就上就吃,總是咬不斷筋呀,可味道還不錯,可箅吃牛皮還是一生的第一次吧!直到1963年糧食又開始豐收了,過年的味道可濃了,什麼肉菜,禽蛋,海帶,帶魚,市場都有充足的物資了,新年的餐槕上擺滿了各種菜,大約也有十多大碗,香噴噴的味道,真讓人口水往下嚥呢,從正月初一到初三晚上,母親當著我們弟妹說,今晚是送新年走了,明天的生活又開始往日的生活,但總感覺有飯吃,心裡總是很高興啊,每天唱著歌去學校的路上,隨著年復一年的新年到來,而總感覺年的味道越來越淡,而是現在物資豐富了,人們平時的生活與過年差不了多少,而是每天都在過年一樣,正謂物以稀為貴的緣故吧1

  • 8 # 流水晶瑩

    謝謝邀請!那時剛出生,年齡小不大記事。聽父母說,那時過年沒有東西吃,積攢好長時間,準備點米(手工加工出來的)待除夕年夜飯,準備幾斤面待初一早吃頓餃子;不論有錢沒錢都要買些紅紙什麼的貼貼,增添節日氛圍;還要買些鞭炮高升什麼的給孩子們;除夕炒糖豆、花生、棒花(用玉米炒成)、瓜子等零食以招待來拜年的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從臘月24即小年,到正月十五都洋溢濃濃的節日喜慶氛圍。那時過年,雖說生活艱難,但親情滿滿,令人十分嚮往。哪象現在!

  • 9 # 流雲牧歌

    六十年代過年還真不記得了。但是八零年之前的春節,應該一些人記憶猶新,那是改革開放之前的大集體大集體時代,都懸殊不大。

    過年前,進入臘月,就感覺到年味兒了,家家戶戶提前就開始醃製臘肉,鹹魚,鹹鵝等。父母總是提前到供銷社買幾尺布,給小孩做一件新衣服,留著大年初一穿。

    到了臘月十七,十八,兩天就開始“掃塵”了,這個掃塵和平時打掃衛生不一樣。要買一個新掃帚,綁在一根長竹竿上,掃屋笆和牆壁,然後掃地,刷洗門窗,桌椅板凳。裡裡外外打掃一遍,寓意除舊迎新。

    小年一到 ,要祭灶,燒香放炮,擺祭品,小孩可以吃到祭灶糖。感覺就進入年的感覺了,到處都是為過年而忙的人們,蒸花饃,煮臘肉,香味鋪滿院落。隨時都有兒童放鞭炮的聲音,還會嚇一跳。那種快樂是洋溢在每個孩子的臉上。

    最豐盛的一餐,就是年三十,燒一大桌的菜,擺上好酒,點上香燭,然後就放最長的一掛鞭炮,那聲音是震耳欲聾,滿地鋪滿紅紅的鞭炮紙。然後全家開心的圍坐在八仙桌旁,開始一年最豐盛的一餐飯,大家開始舉杯暢飲,品味一年中最美的食物。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老人開心的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小孩早吃飽了,到院子裡放煙花了,在這煙花夢幻中,寄託了來年無限的憧憬。

    這時就開始給長輩磕頭了,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會給每個孩子一份壓歲錢,,,,,,

    你說哪個孩子不盼望這,風風火火的新年呢?

  • 10 # w罪孽深重

    要說六十年代過年的事,在我心還是很甜蜜、很想往的。那時候我還小,年少不知愁滋味兒。記得還是一個生產隊一個食堂,開飯時由家長去打飯,稀飯一人一瓢、饅頭一人兩個,小孩減半。過年也能吃到蒸的白麵膜,至於什麼菜,已沒了印象。反正每逢新年來臨,心裡就有一種按捺不住的高興勁兒,能和同伴兒們盡情的玩耍喜戲,從村東跑到村西,從這家又串到那家,看看人家帖對聯、放鞭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由於國家剛剛解放不久,物質比較匱乏,生活條件很差,即便是過年,也吃不到豐富的食品,無非就是蒸些白麵饃,用以招待客人,炸些雜糧丸子、麻葉之類的,算是零食。儘管這樣,鄉下的人們還是無憂無慮、相互幫襯的過著各自的日子。

  • 11 # 國中郭1

    60年代的年怎麼過?要想知道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只有私下采訪經歷過的人了,他們會用淚水訴說。

    你只要會解釋“度日如年”,“過年如過關",就知道那時的年如何過了。

    從那年月熬過來的人,如今能吃飽穿暖,生活生存環境空前舒暢,無不感到改革開放新時代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天天在過年!

  • 12 #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一九五九年,一九六零年,一九六一年,在三年當中,人們都捱了餓,逃荒的,要飯的,到處都是。什麼原因說不清。有傳說是還蘇聯債務。這僅是一個原因吧。到了夏季,只分二十斤小麥,多的也到不了五十斤,吃一個月就沒有了,那時雨水多,到地裡採草籽,叫稗草,曬乾後連皮吃,但草籽也不多,。只好捱餓了。

    回想一九五七年,一九五八年,田裡豐收了,可來了大鍋飯,二百口人一個伙房,社:員們用灌,盆佔好隊,逐個打飯回家吃,。家裡不允許有鍋,有柴什麼的,如果發現這些,不打給飯,所以誰家也無鍋無柴,無油鹽醬醋。再說油鹽醬醋根夲買不到。大隊幹部十來個,小隊幹部五幾個,縣派來幾個工作組人員,都起監督社員的作用。那工作組權力至上,不下地幹活就可用繩五花大綁,說是送公安局,其實綁半天,或一天就放開了,也沒送公安局,。可是社員這種被奴役卻無處申訴。

    有人還懷念那個年代,可這些人不是從那年代過來的。往事並不如煙,當我一回想歷歷在目,那些飢餓的景象又出現在眼前。

    舉例,有一中年人,因飢餓,身上發低熱,就關上屋門,脫去衣服,躺在地上,用地面冰自己的身體,因為那是餓的。

    當我提到小崗村改革了,分田到戶:解決了溫飽,就有人極力反對,理由是不能用大機器,用大機器,是有好處。可想到那饑荒年代,任何機器都是無用的。

    問的是六十年代如何過年,餓成那個樣子,不知如何過年。

  • 13 # 幹耿倔

    六十年代很窮,又趕上國家自然災害,過節吃上白麵就不錯了,家家戶戶貼上紅紙,掛上紅燈籠,穿上小花布衣服,都很開心,互相拜年,窮年也就這樣過了幾代人。

  • 14 # 太陽125933863

    一般工薪家庭平日裡省吃儉用,積攢一點錢留作過年,到那時家裡花錢會大方一點,平日捨不得買的好點的東西也會買上一點,平日裡穿著樸素,過年時做些新衣服或把平時不拿出來穿的高擋服飾露一下臉,兒時零花錢比較多一點,也互相攀比誰的零錢多。總之兒時60年代還是覺得不錯的。

  • 15 # 使用者1753638237952

    別看那時候窮點,人心起,我是五四年生人,春節我三叔一家人,我四叔一家人都來老家過年,我三叔是酸廠工人,我大爺煤建公司,我爸西河礦,我四叔教書,我三叔買上大雷子在我們大槐樹放,我們王家知道我三叔回來了。

  • 16 # 慢半拍190699363

    六十年代的春節有點複雜,基夲上分前期和後期。

    60至65年,突出特點是窮。60,61兩年,社員還在大食堂吃飯,且是最困難時期。我們生產隊60年每人分了八兩混合面,61年好像每人半斤麵,除夕晚初一早上中午讓社員在家吃了一天飯,其它時間大夥吃飯。這兩年親戚基夲不串,或去看一看不吃飯就回去了。

    62到65年,情況好了不少。過年不管好壞都能吃上餃子,但質量不怎麼好。串親戚帶禮也很少,記得62年是我們野地裡採的蒼茸在公社榨油廠煥的蒼茸油榨的年羔串親戚。

    66年以後,生活條件好一點了,但文化革命又來了。特別是67年春節,機關學校各部門都過革命化春節不放假,社員也不敢拜年,特別冷清。68年以後就基夲能正常過春節了。

  • 17 # 薛祈楷

    我覺很六七十年代過年雖然物資不多,但年味很濃,比現在濃。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很純潔。人與人之間,上下級之間,物資分配都是平等的。沒有貧富懸殊,無後顧之憂,也覺得很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