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飲視醇鑑
-
2 # JII788
看看文化學者劉仰對“粵語文字化”發展的觀點吧:
當你在自己的國家,看著用漢字寫出的新聞報道、訊息短文,但是,你卻看不懂!居然需要翻譯!這種現象已經存在很多年了。2000多年前,秦始皇“書同文”是造就今天中華民族統一的巨大功績之一。然而,百年來,在南方那個漁村(HK)媒體上形成的粵語文字化,恰恰是與統一背道而馳的。粵語文字化就是用漢字或生造漢字作為注音工具,形成一種新的注音文字。若任其發展,漢字的統一將被瓦解,各地方言將會依此方式出現很多華人看不懂的漢字語言,比如上海話也有這樣寫的,不懂上海話的基本看不懂,但滬語文字化只是私下好玩,並非正規媒體的大力傳播。所以,有味水巷頑固使用粵語文字化可以看成是中華民族歷史長堤中已經出現的一個蟻穴,文字的分裂必將威脅中華民族的統一,必須加以防範和制止。這事雖然不急,但它是百年大計,長治久安的關鍵之一……[/cp]
-
3 # 李勉9
我們今天的普通話,有很大因素來自於阿爾泰語系,所以有時候讀唐詩的時候,你會發現用粵語會更加順口。
喜歡嗎?這個,我倒是在廣州聽得比較熟悉了,聽到也覺得親切。
我最喜歡的是,粵語者對於外來者的態度。幾十年前就有段子諷刺著一個個粵語學習普通話明星:“我好好喜歡哦,色色。”
可是我在廣州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外來者結結巴巴學習粵語的時候,本地人絕對不會去嘲笑這位外來的學習者,相反,還會很耐心的鼓勵:“靚仔,猴犀利。”
廣州作為通商口岸,非常早,而且不是被迫開啟的,所以廣州人見到過世界上各種奇怪的東西(相對於內地),各種膚色的人,各種語言,不管是什麼人,都見過之後,發現都可以做生意,所以廣州具有一種相容的特性。
而被堅船利炮敲開的上海人,一開始就遇上的是強敵,所以上海人高看歪果仁,莫名有一種“盧”性格,自己做了“洋大人”的二鬼子之後,看不起外地的華人,延續至今。這不是地域黑,是一種來歷。
-
4 # 南方牧人和雨
粵語又叫作廣東話,粵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所以,說粵語的人也算是比較多的,廣東、香港、澳門等地的人說的話都是粵語。
粵語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粵語的歷史能夠追溯到秦漢時期,到現在大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粵語從秦漢時期開始形成,這期間一直在不斷地演變發展,才有了今天的粵語。所以,粵語的發展時期是很長的,也是一種非常有內涵的語言。
粵語其實是一種很難懂的語言。雖然它說起來很好聽,但是因為它一直保持著古漢語的特徵,所以一般很難懂。也就是說粵語有很多文字的發音和意思還有讀法都和我們現代的漢族有一些不一樣,所以,粵語是一種難度係數很大的語言。
不過,說粵語的人在我們國家還是很多的,所以,如果你想要在廣東一代能夠和別人交談,你最好學會粵語。
-
5 # 大合唱神帝動不動就
不排斥其他地方的方言,但是反感粵語吹。例如那些說什麼粵語是古漢語官話的,粵語是語言不是方言的,粵語是聯合國認證的那些粵語吹,那些人那些言論只是基於無知者無畏。 也反駁過多次,可惜謊言重複100遍就是真理。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書同文。一個地方如果長期使用非官話書面語,那麼遲早會產生分裂思想,並且那個地方越發達越想獨立,當然越窮的話也會分裂。所以粵語的書面語應該從面上禁止,只能容忍以同好社等等零星形式存在,不然今天香港所發生的事情遲早會發生在廣東身上,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歷史必然,也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不斷證明的規律。
-
6 # 胡宏邦
生活在廣東,廣州的嶺南人不會不喜歡粵語!只有外地來的人會考慮喜歡不喜歡粵語這個問題!不過,我懂“入鄉隨俗”的道理,你呢?
-
7 # 西江常流
白話(粵語)就是我們漢族人祖宗語(古漢語),語言學家已經證實《切韻》、《唐韻》和《廣韻》這隋朝唐朝和宋朝三本的發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粵語發音高度吻合,這就是說白話系隋唐宋三個朝代中國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粵語區的日常用語同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一樣的原因,這也是外國大學為什麼只研究粵語和普通話的原因,外華人分別叫唐話和滿語(南宋同金的對抗,金幾乎等於滿,所以普通話亦差不多有近千年的歷史,亦值得研究。)。史學家已經證實周朝就統一了語言,只不過當時叫雅語。而宋朝唐朝隋朝又和秦漢、戰國、春秋、周朝是一脈相承,只不過是分分合合,史書上亦沒有記載這段時間中原發生語音的變化,所以白話就是雅語。那雅語是不是盤古開天至周朝的語言呢?今天我們終於解開了漢族語言千古之迷了,那就是二十一世紀(2O18年)語言學最偉大的發現:漢字不單表意,音還表義。透過粵語的發音就知道,例如:前和後,開和合,快和慢,食和飯,飲和水。當粵語講前字時由前面發出,即舌頭和上顎之間發出(不是捲舌音),而後字是由後面聲帶發出;當講開字時嘴開啟,為開口音,講合字即刻閉上嘴為閉口音。同理食和飲是閉口音,就是進飯和吞水的動作,當然食比飲的閉合慢(飯比水難吞下);而飯和水是開口音,就是嘴在碗邊和杯邊的動作,飯的開口比水的開口大,而讀水字時的開口有點嘟。而快和慢這對相反詞,都是設計成開口音,當你講快字把手放在離嘴三五寸遠時,明顯感到聲未出,氣已到,而講慢字時,手帖在嘴邊,越大聲越沒有聲流到,這些動作都說明音同義。而官話區全部是開口音,亳無意義(以下例子相同)。古人精心設計的漢字容不得別人百般抵賴,即口腔每一個動作就是一個音,並沒有因時間而改變,就好似我們知道了正方形是這樣,那畫出的正方形都不會差得那裡去,因此白話就是古漢語,就是漢族盤古開天的語言。精心設計的漢語迫使胡語要把幾千年來極其穩定至簡的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改一遍、變複雜和大量棄用的原因。如果漢語字表意是血、音表義是肉,則閉合音和入聲字則是漢語的靈魂,比如:陰和森(閉合音),當同時用嚇人的聲音讀出陰森森三個字時,白話明顯比北方話恐怖;又比如(入聲字):歇,肉,血等,當我們用悲傷感情讀《滿江紅》前面部分時,胸口就似比東西頂住,內心十分難受;當讀用憤怒的感情讀後半部時,你用手摸肩、胸、腹等部位,明顯感到動起來,無比激動,而用北方話讀起來,如同嚼臘,和尚唸經。有血(字表意),有肉(音表義),有靈魂(閉口音和入聲),這才是漢語。如果你學會了粵語,就會知道唐詩之美,才知道漢語之偉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多找些字來研究,比如:聲和音(有開有合,有前有後),走和行(走正確用法是跑的意思,前面發出,急促音),黑和白,光和暗,呼和吸,遠和近(讀遠時嘴嘟一嘟,示意遠處),裡和外,耳和鼻(聲流振耳振鼻),出和入,爆和炸(爆利用嘴唇上下擴張表示,炸利用聲流噴出,即水平擴張來表示),長和短(在上顎舌頭緊挨著發出不同的音,O.1亳都是距離),等等。請大家轉發吧(最好傳到香港中文大學作更詳細的研究,可以寫博士論文),只因白話是漢族盤古開天的語言,是黃帝、周天子、秦始皇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語言,是孔子、李白、蘇東坡、岳飛等人的語言,比兵馬俑、長城等所有的文物加起來都珍貴。
因各種原因,你已不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語,只要你口音還在,現在用回肯定能表達得出,比如:屙(拉),食(吃),飲(喝),喝(吼),行(走),走(跑),望(看),姣(騷),幾多(多少),文(塊),幾時(什麼時候),未(沒有),箸(筷子),舊時(以前),後生(年輕),率之(終於),樽(瓶),差人(警察),游水(游泳),返歸(回家,是本人推薦我的“土白話”,記不起中學那課古文有句:返歸取之。),等等,你要是用得越多古用詞來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詞,不會岐義,證明你的語言越接近古漢語,這是一種判斷是不是古漢語最簡單的方法。
這就是說官話區要使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語就必須學會講白話(粵語),這是唯一的方法,雖然這是多麼簡單的漢字。
(漢語的靈魂實際上還有一種叫變音,比如:死,這個由舌頭和上顎之間發出的音,當要對方不幸時,是突然發出 的急促音,痛快淋漓;當是自己的不幸時,舌頭升高和上顎閉合,儘量擋位聲流出去,頂回到胸裡,讓人感到難受。所以讀巜滿江紅》前部分時,亦因有個變音: 恥,而令人悲傷。而胡語是捲起舌尖說話,頂住上顎,不能閉合雙唇,所以沒有閒合音,亦因尖起舌頭,沒有平舌那麼封閉,兩側漏大氣,所以沒有變音,又因胡話用舌頭代替聲帶振動發音,所以 沒有入聲。這就出現白話讀每一個漢字都比胡語有力,讀每一句都有感情。)
-
8 # 迷途綠甲蟲21
粵語白話對應的英文是cantonese。就是廣東話的意思。普通話對應的英文是mandrain。直接翻譯是滿州音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滿洲人說的漢語。
我用邏輯來解釋一下。
大家有沒有發現全國只有北京到山海關到東北才是說著和普通話極其接近的語言?這些都是滿洲女真人的傳統勢力範圍啊,世界沒有這麼湊巧的事的。
所以,外華人早就知道我們使用的"國語"根本就是滿洲版漢語。只是官方隱瞞不告訴百姓而已。
普通話它有大量捲舌音,兒化音,南方的語言沒有,越是向南方走就越少上面說的特徵。
普通話它只有四個音調,粵語有九音六調,反映到音樂上巨大的差異就出來了,普通話音調太少,沒辦法對應音樂的7個音調,只能大量使用變調讀音,懂數學的童鞋算算變調字的佔比,呵呵。
所以,普通話歌曲聽起來好怪異,很彆扭的。
而粵語由於有九個音調,比音樂的天然音符還要多,所以,大家留意一下粵語白話歌曲,基本沒有變調音!
換句話來說就是粵語歌就像我們說話一樣唱出來的,反過來也可以表達為,說話就好像唱歌一樣動聽!
粵語為何會出現這麼豐富的語調?
是因為我們古代漢語人是農耕文化,能養育的人口比遊牧和遊獵民族多得多,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密度大生活距離近,形成很多村莊和城鎮,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頻繁而複雜,需要豐富複雜的語言作為交流溝通的載體。這個就是古代粵語產生的背景。
我們的粵語是漢藏語系的一部分。
而滿洲話本來屬於通古斯語系,和蒙古話有很多相同之處。遊牧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能承載的人口很少,人口密度非常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密度很低,也就沒有產生複雜語言的環境,也沒有這個需求。所以,它的語音相對簡單,詞彙量相對稀少,來到複雜的中原地區交流溝通,就必須借用漢語詞彙。
正是上述原因,所以幾乎國內任何省的方言都比它複雜豐富。反過來說,普通話語調簡單,也就容易學容易推廣,反而變成所謂的優點啦。
綜上所述,粵語天然的優勢使它有十足的魅力,有長久的生命力。也令不少外地人外華人也愛上它。
我是廣府人當然喜歡粵語白話啦!
假如你不喜歡粵語,請你也寬容一點,畢竟,絕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家鄉話,也都愛自己的家鄉話。假如別人要消滅你的家鄉話,你必定也會反感和反抗的!
回覆列表
首先,我是一個粵東海陸豐人,從小就是看翡翠臺 本港臺和香港電影大的,小時候隨父母在珠三角做生意,粵語對我的影響非常大,除了母語閩南語福佬話,普通話,第三語言就是白話了!沒什麼喜不喜歡。重要的是說話的人說出來的是有用的話還是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