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娜姐說美

    我們每個人都聽過達芬奇畫蛋的故事,著名義大利藝術家達芬奇創造諸多精湛的繪畫作業,他初學繪畫初期,曾對老師讓一直畫雞蛋不理解,心想畫雞蛋太簡單了,老師告訴他,即便是畫同一個雞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每一次都是一幅不同的作品,而天下沒有相同的兩幅作品,於是,達芬奇不懈努力,練就了很好的基本功,而後來,他成了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學書法臨體猶如達芬奇畫蛋,練就紮實的基本功,是修心的過程,技能紮實了,才有頓悟的靈感,才會有自我的創造力和個性的發揮力!才有更好的書法作品。

  • 2 # 藝心一意

    所謂臨帖,就是以碑帖或別的法書為榜樣,來對照著摹仿、練習,它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則和規律,都有表現其藝術效果的技巧和方法。書法藝術也是這樣。學習書法,首先要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結體、用筆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其次要學會表達其藝術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我們常聽人說某人的字寫得漂亮,某人的字寫得寒磣,漂亮與寒磣,其根本區別不就在所寫的字合不合書法的法則,寫字的人有沒有相應的技巧嗎?

    書法藝術的法則和技巧,同現在一般的寫字原則和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有特殊的要求,而這種特殊的要求,又不是每個會寫字的人都自然具有的,須要經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我們現在一般人學習書法又與古人不同:古人一學識(習)字,就是用毛筆學寫當時通行的規範字體(或篆書,或隸書,或楷書等),又有先生的“口講指畫”,久而習之,自然有法度可觀。而我們現在,一上學學寫字,便往往是用鉛筆或鋼筆寫“橫平豎直”的仿宋體,字的結體和用筆與傳統書法的要求相去甚遠,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對學習書法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所以我們現在學習書法有兩個任務:一是去掉不合書法要求的方法和習慣,二是從頭學會書法藝術所要求的法則和技巧。要完成這兩個任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臨習前人優秀的碑帖法書。學習書法,也如同學習音樂,不論學什麼樂器,開始總要練一些高明的樂譜,拿這些樂譜來練習各種技法,培養自己好的習慣,練得熟了,自己演奏起來就會有新的創造了。

    臨帖就是學音樂的練譜子,只有反覆進行摹仿和練習,才能使自己下筆就合轍就範,寫出的字具有傳統書法的法度和神韻。如果不臨帖,老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寫字方法和習慣練下去,或者隨心所欲,任意揮灑,那麼其結果只能是背道而馳,越練越糟。這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的:“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學習書法跟學習別的藝術一樣,開始總得有個幕仿的過程,從摹仿中去體察、領悟其所以然(即造就此種藝術的法則和技巧),不可能一上手就搞創作的。

    另外,漢字的書法藝術是我們的傳統民族藝術,它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明代謝肇制在《五雜姐》中說:“凡學古者,其入門須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須運自己之丰神,不獨書也。”謝氏的話不但說明了我們的傳統書法應該有所發展、創新(即後代的書家當寫出自己的丰神),而且還說明了這種發展與創新當以繼承(即用古人之法度)為基礎。

    臨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賢的一書寫技巧。只有這樣才能不失掉中國書法的傳統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創新的堅實基礎。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獨樹一幟的大書法家,沒有不重視臨帖的。一部傑出的王羲之《蘭亭敘》,歷代臨習者不計其數,至今尚有許多名家的臨本流傳,而王羲之本人,也是出入百家才最後形成自己的風格的。當代一些成就很大,負有盛名的書法家,也都是揮毫數年,臨帖不中輟的。他們把古帖當作自己最好的老師,不斷從中吸取新的營養,寫出新的意境。現在有人懷疑學書必須臨帖的命題,想走捷徑,急於求成,這是很不明智的。現在也有一些書手正苦於傳統的東西太少而不得不回頭補臨古帖的課,這教訓當是對懷疑論者的一劑極好的清醒劑。

    常有人問入手時或某個階段宜臨什麼帖,常問“你看我臨什麼帖好”,或問“我學哪一體好”,或問“為什麼要臨帖”,更常有人問“我怎麼總臨不像”,問題很多。據我個人的理解,在此試做探討。

    “帖”這裡做樣本、範本的代稱。臨學範本,不是為了和它完全一樣,不是要寫成自己手邊帖上字的影印本,而是以範本為譜子,練熟自己手下的技巧。譬如練鋼琴,每天對著名曲的譜子彈,來練基本功。當然初臨總要求相似,學會了範本中各方面的方法,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上來,就是臨帖的目的。

    選什麼帖,這完全要看幾項條件。自己喜愛哪樣風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無從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跡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範本學了一生也沒練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現在影印技術發達,好範本隨處可以買到,按照自己的愛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學,沒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選範本可以換嗎?”學習什麼都要有一段穩定的熟練的階段,但發現手邊範本實在有不對胃口或違背自己個性的地方,換學另一種又有何不可?隨便“見異思遷”固然不好,但“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語)又有何不該呢?

    或問:“我怎麼總臨不像?”任何人學另一人的筆跡,都不能像,如果學就像,還都逼真,那麼簽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獻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蘇轍的字不能十分像蘇軾,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所謂“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語),何況時間地點相隔很遠,未曾見過面的古人呢?臨學足為吸取方法,而不是為造假帖。學習求“似”,是為方法“準確”。

    問:“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徵是怎麼寫成的?如龍門造像記中的方筆,顏真卿字中捺筆出鋒,應該怎麼去學?”圓錐形的毛筆頭,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麼“刀斬斧齊”的方筆畫,碑上那些方筆畫.都是刀刻時留下的痕跡。所以,見過那時代的墨跡之後,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難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筆畫輕重應是什麼樣的情況。再能掌握筆畫疏密的主要軌道,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跡也都能成為書法的參考。至於顏體捺腳另出一個小道,那是唐代毛筆製法上的特點所造成,唐筆的中心“主鋒”較硬較長,旁邊的“副毫”漸外漸短,形成半個棗核那樣,捺腳按住後,抬起筆時,副毫停止,主鋒在抬起處還留下痕跡,即是那個像是另加的小尖。不但捺筆如此,有些向下的豎筆末端再向左的鉤處也常有這種現象,前人稱之為“蟹爪”,即是主鋒和副毫步調不能一致的結果。

    又常有人問應學“哪一體”。所謂“體”,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類的書法風格,我們試看古代某人所寫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處。我們學什麼體,又拿哪裡為那體的界限呢?那一人對他自己的作品還沒有絕對的、固定的界限,我們又何從學定他那一體呢?還有什麼當先學誰然後學誰的說法,恐怕都不可信。另外還有一樣說法,以為字是先有篆,再有隸,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淵源”,必須先學好篆隸,才能寫好楷書。我們看雞是從蛋中孵出的,但是沒見過學畫的人必先學好畫蛋,然後才會畫雞的!

    還有人誤解筆畫中的“力量”,以為必須自己使勁去寫才能出現。其實筆畫的“有力”,是由於它的軌道準確,給看者以“有力”的感覺,如果下筆、行筆時指、腕、肘、臂等任何一處有意識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寫不出美觀的“力感”。還有人有意追求什麼“雄偉”、“挺拔”、“俊秀”、“古樸”等等,不但無法實現,甚至寫不成一個平常的字了。清代翁方綱題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詩說:“渾樸當居用筆先。”我們真無法設想,筆還沒落時就先渾樸,除非這個書家是個嬰兒。

    問:“每天要寫多少字?”這和每天要吃多少飯的問題一樣,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規定一致。總在食慾旺盛時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學生功課有定額是一種目的和要求,愛好者練字又是一種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寫幾篇字,都是臨張遷碑,寫了的元書紙,疊在地上,有一人高的兩大疊。我去翻看,上層的不如下層的好。因為他已經寫得膩煩了,但還要寫,只是“完成任務”,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還有給旁人看“成績”的思想。其實真“成績”高下不在“數量”的多少。

    有人誤解“功夫”二字。以為時間久、數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實上“功夫”是“準確”的積累。熟練了,下筆即能準確,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槍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彈,不如精心用手眼俱準地打一槍,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經不錯了。所以可說:“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

  • 3 # 松原老聞頭

    我覺得學書法應該臨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久而久之,會對學書法者起到一個類似洗腦的作用,透過臨體可以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較正規,可以起到鋪墊堅實基礎的作用。

  • 4 # 秒回者

    我認為要想學正統的中國書法必須要臨體,臨古帖。可以說,我們的中國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有著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在世界層面的藝術發展史上,也是獨樹一幟,令人歎為觀止。我覺得作為一個華人,如果不學習書法,不懂書法,真是太虧了!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環境下,各路豪傑輩出,而書法也以各種形式展現了出來。恕我直言,本人認為這些書法形式的展現好壞參差,良莠不齊。於是,中國傳統書法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到底什麼樣是中國的傳統書法?什麼書法才能展現我們中國書法的精髓?什麼樣的書法才能體現出我們真正的中華民族底蘊?說白了就是到底有沒有一定的標準呢?有。那就是各種古帖,貫穿書法發展史的各種古帖碑文。我們都要學學,至少你要了解知道,然後選擇其中的一兩種去學習,當然,你最終能夠學的越多當然是越好的。最初的初學者要選一種你喜歡的古帖去臨摹。也就是說,跟你有緣分的某種字型,某個書家。我本人也是個初學者。篆隸行楷草,我覺得楷書接受起來更讓我有興致。其實,隸書我開始也寫了一點,但是我覺得沒有楷書有意思。就從你的興趣出發去選擇一門書體,這樣練起來會更加有動力。楷書呢?,我看了一下魏碑和唐楷,都試了一下,我還是覺得楷書更有意思。顏柳歐趙,開始我比較喜歡柳體那種剛骨,就臨了一些,然後覺得有些枯燥,又試了一下顏體,這下可好了,我終於體會到在書中看的顏筋柳骨的意思,於是就喜歡上了顏體,開始我喜歡顏勤禮碑,我又開始臨勤禮碑,不行啊,因為是初學,怎麼也體會不到勤禮碑的那種精髓,我又換了一種多寶塔碑,這下好了,我覺得上手容易些了。我講這些是想告訴大家,你要去學習,你要去研究,你要去實踐,別人的意見確實應該去聽去參考,但是必須自己親自實踐你才知道什麼樣的適合你。我練了一陣多寶塔碑之後,然後再反過來上手勤禮碑,就覺得容易多了。畢竟,多寶塔碑是顏真卿40多歲時寫的,而勤禮碑是他70歲左右寫的吧,成熟期了。所以說,每一種書法字型也要結合作者自身個性和他的時代背景來揣摩。這其實就是文化。我覺得我在臨顏體的時候,也好像在和顏真卿對話,我在學習他,發現他,我甚至覺得如果我和他身處同一個時代,會成為摯友。所以說學書法並不僅僅是單一的練字,是在臨古帖的過程中體會古意,瞭解文化歷史,古人是怎樣透過書法來抒發情懷,表達心意,這個就謂之於書法藝術。你看看,學習書法是多麼的有趣啊!但是我們一定要學習地道正宗的傳統書法,臨摹古帖,體會民族文化的精髓,畢竟咱們都是華人,炎黃子孫,就是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東西學到手。即使你要有所創新,也要建立在學習這些基礎的東西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購智慧門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