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39702833379

      金屬材料表面和環境介質發生化學和電化學作用,引起材料的退化與破壞叫做腐蝕。隨著非金屬材料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非金屬材料怍為工程材料使用。從這個現實出發,陰極保護許多腐蝕科學家以及世界著名的腐蝕學術機構主張把腐蝕定義擴大到所有物質(包括金屬和非金屬)。因此,腐蝕更廣泛的定義是:腐蝕是某種物質由於環境的作用引起的破壞和變質(效能降級)。本書的學習僅限於金屬的腐蝕。多數情況下,金屬腐蝕後失去其金屬特性,往往變成某種更穩定的化臺物。例如,日常生括中常見的水管生鏽,金屬加熱過程中的氧化等。

      按照熱力學的觀點,鎂合金犧牲陽極腐蝕是一種自發過程,這種自發的變化過程破壞了材輯的效能,使金屬材料向著離子化或化臺物狀態變化,是自由能降低的過程。

      人類開始使用金屬後不久,便提出了防止金屬腐蝕的問題。古希臘早在公元前就提出了用錫來防止鐵的腐蝕。中國商代就已經用錫來改善銅的耐蝕性而出現了錫青銅。18世紀以來由於工業的迅速發展,為金屬材料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凱依爾(Xeir)在1790年詳細論述了鐵在硝酸中的鈍化,從此研究金屬在各種介質中破壞的科學才活躍起來。哈爾( Holl)在1819年證明鐵在沒有氧的情況下是不會生鏽的。

      德維(Dary)在1824年證明,當沒有氧時,高矽鑄鐵陽極海水並不對鋼起作用;在同年他又提出了甩鋅保護鋼殼船的原理。

      電離理論以及法拉第( Faraday)定律的出現對腐蝕的電化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德·拉·李夫<De.La.Rive)在1830年提出了腐蝕電化學的概念(即微電池理論),隨後能斯特定律、熱力學腐蝕圖(pH-E)等也相繼產生,並創立了電極動力學過程的理論。到了20世紀初,腐蝕學科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在科學領域中佔有一定的位置。

      中國的腐蝕科學發展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腐蝕科學還有較大的差距。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中國於1978年專門成立了腐蝕科學組並組建了腐蝕學術委員會,制定了1978-1985年腐蝕學科發展規劃,建立了腐蝕研究機構,同時加快丁科技人才的培養,加強了國際學術交流,以促進中國腐蝕科學水平的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SPN預測了了明年參加奧運的10人名單,詹姆斯和庫裡領銜,你認為陣容實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