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棲山館王老師書法課堂
-
2 # 不噐書法
五羲之是晉權利顯赫的家族,這樣的家庭會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因此在社會上享有一定地位,並獲得更高的利益,形成人才輩出的名門望族世家。這些傳世佳作,對後人影響很大,人們也更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並稱其“書聖”!
-
3 # 馮末英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現山東〉人。後遷居浙江紹興會稽,生於晉懷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卒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王羲之出生於名門書畫世家,從小聰明好學。父親王曠、伯父王導、叔父王廙→均為名赫書法家。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義之等42人在山陰蘭亭修祓禊之禮時,借酒乘興用蠶繭紙和鼠須筆完成了一篇曠世傑作《蘭亭序》。不但文詞典雅,且書法也漂亮。可惜真跡被唐太宗
下令隨他一起埋在昭陵做了殉葬品。當今我們看到的《蘭亭序》僅僅是當時唐太宗蒐集王羲之書法作品時,命察御史蕭翼向辯才手中索討《蘭亭序》真跡時,叫人臨摹的。可想而之:唐太宗也欣賞王羲之的書法?!公元2019年8月2日,本人為了圓多年的一個夢,趁孩子暑假一起去浙江紹興的山陰會稽→親臨在臨摹版《蘭亭序》旁拍了一張,在此與大家共同分享!
-
4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 ,王羲之家族是歷史上非常誇張的大家族。
書法史就是以王羲之家族展開的,有一些人專門寫書證明這句話。我想反駁,但這樣吹捧王羲之一家好像也沒有不好。王羲之是書聖,先放一張他的像。
書法史就是以王羲之家族展開的,這句話應該不是吹捧。
廣大人民群眾有意識到“書法”的美和價值,就是因為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字開始的。
個人觀點,在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一家之前,也就是唐朝之前,喜歡“寫字”並想著把字寫得“好看”,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有時間精力財力可以做到的,唐朝之前可以有條件研究書法的家庭家族,絕大部分並不喜歡“書法”,會寫字識字的人不那麼多,而且字寫得好不好看在那些大家族之間不重要。
王羲之家族不只是王羲之喜歡寫字,也不止他的後代喜歡寫字。王羲之在世的時候整個家族書法水平都不錯。
上圖是乾隆三希堂中的最珍視的三希,全是王羲之家族的帖。由上至下依次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可能有些人會說,是不是吹王羲之吹捧過度了。我的說法還算比較適度的,有些人甚至做了個“書法秘籍族譜”,這個譜中秦相李斯都能和東晉王羲之扯上關係,東晉王羲之還能和有些明清書家有關係。這些人都是胡吹,不足信。
一人有感在整個書法史上,也只有王羲之一家有眾多的書法家,所以有人會懷疑是不是什麼“書法秘籍”在王羲之手裡。這不是玩笑,這個觀點當代好幾個人寫進書裡並出版了。
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就算有秘籍,還是需要刻苦的練習。
王羲之的後代著名書法家智永和尚,他的很多故事就是告訴我們王羲之家族能夠出那麼多書法家的原因在於,他們都願意刻苦的練習。
上圖智永和尚《真草千字文》,現存於日本個人藏家。
-
5 # 落靈閣主
首先,是王家很有勢力,不止是王羲之!如果是一個家境貧寒整天為了材米油鹽奔波勞碌,他可以“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嗎?王家在當時可以說相當顯赫!才有後人“舊時王謝堂前燕”這一名句。有興趣的可以查查歷史,那時候的官是察舉制,誰去查?推舉誰?還不是當朝官員之間相互推舉,大族越來越大越強!後來科舉就是為了破這個局!
書法好,是有多少時間花下去才有的結果呀!
-
6 # 錘哥他爸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這個族群在書法藝術上的世代沿襲,也呈現團隊化和規模化,這種現象在當今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為了方便了解和記憶,我們用五句話來概括這個書法世家的脈絡,那就是“伯父領軍、夫妻領銜、兄弟競較、子承父好、光大世孫”。
一、長輩領軍,播撒希望
史載王羲之的祖父王正,官至尚書郎,父親王曠,官至淮南太守,都是善書的大家,也是東晉王朝的中流砥柱,伯父王導,是東晉初年的大臣、著名政治家,對書法也頗有建樹。王敦、王導都師從伯父,以行草書見長。在長輩領軍的書法世家,王羲之必然會耳濡目染,對書法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夫妻領銜,樹立榜樣:
王羲之生下來就是含著金鑰匙的人,成人後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除了家學、還師從於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後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後世評為書聖!妻子郗璇,出身名門望族,是當時有名的才女。書法卓然獨秀,空靈飄逸,常與羲之探究筆墨,被稱為“女中筆仙”。言傳不如身教,讀書寫字、夫唱婦隨,良好的家庭氛圍使七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收到了書法的薰陶和教育。
三、兄弟競較,影響深遠:
王羲之堂兄弟王恰、王薈(伯父王導二子)皆精書法,王恰之子王珣(留有《伯遠帖》,為東晉王氏存世唯一真跡。(作品中伯遠是王羲之長子王玄之,二人平輩),同堂兄弟,相互競較,侄輩努力,卓爾不凡!王珣的《伯遠帖》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稱為“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亦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行第四。
四、子承父好,一脈相承:
王羲之長子王玄之,字伯遠,工草書和隸書。蘭亭雅集作詩一首:“松竹挺巖崖,幽澗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暢豁滯憂”,相傳有帖傳世,未見其詳。
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字叔平。歷任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亦工草書和隸書。曾在《蘭亭集》裡留下:“荘浪濠津。巢步潁湄。冥心真寄。千載同歸。細縕柔風扇,熙怡和氣淳。駕言興時遊。逍遙映通津”的句子。傳世作品《八月帖》。此帖筆法以清勁為主,開篇時穩健時遲緩,中後篇用筆速度較快,筆畫也變得活躍跳蕩。
王羲之三子王渙之自幼向學習父親書法,達到了形似的程度,善行草書。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
王羲之四子王肅之,字幼恭,歷任中書郎、驃騎諮議。參加過父親王羲之主持的蘭亭聚會,並有詩流傳於後,其在蘭亭集會上所作蘭亭詩: “嘉會欣時遊,豁爾暢心神。吟詠曲水瀨,淥波轉素鱗”,未見其法帖傳世。
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是兄弟中在書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喜歡賞竹,生性高傲,放誕不羈。後世傳帖《承嫂病不減帖》、《新月帖》等。此帖以行楷為主,揮灑自如,筆法多變,妍美流暢。
王羲之六子王操之字子重,歷任秘書監、侍中、尚書及豫章太守等職。有作品傳世。
七子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為兄弟中書法成就最高者,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自創新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
五、光大世孫,影響百代:
王僧虔,為王羲之四世孫,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書。書承祖法, 豐厚淳樸而有骨力。王僧虔二十歲時,很擅長隸書,宋文帝見到了他書寫的素扇讚歎說:“不僅僅是筆跡超過子敬(王獻之),而且典雅的風度也在他以上。”王僧虔與二子王志、王慈都是當時大書法家。王慈《栢酒帖》。王慈善隸,行書。其草書運筆圓渾,含蘊凝重,然體態十分靈動,縱橫姿肆,使人聯想到王獻之書作風格。
智永和尚,南朝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後代,號“永禪師”。繼承王氏書法基因,將核心筆法傳至初唐諸家。至此影響兩宋以致百代!智永傳世作品《真草千字文》。王羲之出生在兩晉名門世家,世代的貴族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文化薰陶讓他愛好書法成為了必然!兩漢帝國瓦解之後,東晉士族擺脫了儒家經學的束縛,道家的修身養性佔了上風,尤其是士族生活無憂、無慮,不再關心政治、而是追求任性和自適,思想上追求玄學、放空自我。審美上也更加趨近自然,追求寧靜嫻雅、瀟灑飄逸的風神之美,筆下自然擁有了特殊的韻致。這一時代背景,是後世及當代書家再也難以企及的。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最凝練的符號,從古到今在傳承中變化、在變化中傳承,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書法風貌和時代印記。時空再變,風貌再變,書法的精神不變、因為筆墨同樣承載著華人的精神家園和心靈的嬗變!
回覆列表
當然,王羲之家族不僅王羲之擅長書法,王羲之的父祖一輩也同樣擅長書法,王羲之的後代更是以書法傳世。
先談一段軼事。萬歲通天二年,王羲之的後代的王方慶進獻王氏一門書跡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
於是命弘文館用勾填法摹之以留內府,並令中書舍人崔融撰《王氏寶章集•敘》以紀其事。
這摹本今天就藏在遼寧博物館,也就是書法界著名的《萬歲通天帖》,也稱為《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
在《舊唐書》中,王方慶獻帖一事被完整的記錄了下來:
則天以方慶家多書籍,嘗訪求右軍遺蹟。方慶奏曰:“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並已進之。唯有一卷見今在。又進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曾祖褒,並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則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寶章集》,以敘其事,復賜方慶,當時甚以為榮。從史書記錄來看,在唐代時《寶章集》有十卷,二十八人書翰墨,可惜《寶章集》不知所蹤,留存下來的摹本,也在明清時兩次遭遇大火,只剩下七人十帖,僅存原有的四分之一,實在可惜。
王門書法家在歷史上層出不窮,留下豐富的資源。在東晉時,“王、謝、庾、郗”四大家族作為頂級門閥,以善書聞名,後來人學習“晉人”,無外乎這四姓名帖,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其中佼佼者就是王氏一門。
在北宋太宗時期,曾經有一次重要的官方刻帖的行動,也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王氏書札在這其中的收錄佔了一半以上。
就拿萬歲通天帖之目錄來說: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第三帖:王薈《癤腫帖》;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第八帖:王慈《栢酒帖》;第九帖:王慈《汝比帖》;第十帖:王志《喉痛帖》。
由此可見,王門書法之盛況,無一不通書,無一不善書,都能夠流傳後世,以至於王氏十代人書翰傳承今天,只有一件《伯遠帖》稱得上真跡,其餘都因收藏而留在了歷史的塵埃中,成為了永恆的傳說。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書法風格籠罩了整個書法史,直至清朝時,帖學衰微之下,熱度方才有所減損。
但是直至現在,碑帖融合的探索,帖學回歸的風氣已然復甦。
王氏書法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