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里靈犀

    幹嘛不教?俺,就教孩子說!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音”!

    無論天南海北的走,聽著一句半句家鄉話,驀然抬首,不說淚兩行也透著倍兒親。

    方言俚語算得上是一方地域的“活化石”,是祖祖輩輩口耳相傳的地方特色,講家鄉話也是不忘本,國家普及普通話,這也是國情的需要,但家鄉話可以照講的,有些家長怕孩子學了,又土又影響普通話說得標準,多慮了,我小時候就說家鄉話,後來普通話過的是一級甲等,退一步講,我們還學英語呢!難不成學了英語,漢語就說不好了?

    其實吧,家鄉話普通話都說的孩子,語言辨識度更高,學英語更強更給力。我們無需給孩子設定太多的模式,十國語言都不怕說亂,家鄉話說來又何妨?您說呢

  • 2 # 歸就櫃蘇

    會。不僅會教孩子說母語,還會多傳承家鄉文化;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北方人,是南方人……待出門,再學普通話不遲。

    非播音員,普通話不要那麼標準,能聽懂即可。

  • 3 # 家有寶貝蛋兒

    現在確實很多年輕父母不教孩子說方言了,他們自己平時交際可能還會講家鄉話,但是和孩子的溝通一定會用普通話,我覺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1⃣️周圍的環境影響。現在普通話的普及率已經很高了,哪怕是家裡年紀大點的也會講不很標準的普通話。帶孩子出去玩,無論碰到大人還是同齡的,他們和孩子溝通也喜歡用普通話。所以,可能大家都普遍認為從小講普通話可以方便融入環境,更好的溝通。

    2⃣️為了從小給孩子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從孩子牙牙學語,我們開始給他講繪本,聽音樂,講故事等,你會發現所有這些產品的設計都是以普通話的方式。因為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從小就說普通話,習慣用普通話來溝通,也可以為將來上幼兒園做個基礎準備。

    我和孩子的溝通也是用的普通話,雖然我平時和家人溝通都還是用的家鄉話,但是,就是這麼神奇,一到和孩子講話,就會無縫對接成普通話,哪怕我媽媽也這樣。周圍的親戚朋友全都這樣的,可能大家都想讓孩子從小養成說普通話的好習慣吧,畢竟各地家鄉話這麼多,只有都說普通話才能更好溝通。我也不排斥孩子講家鄉話,我們大人之間的溝通都用的家鄉話,孩子大了聽的多了自然會說,不需要刻意去教。

  • 4 # 李爾勳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走出去接觸外界,說普通話。至於家鄉話不為重點,按照國家要求提暢普通話,學會普通話,外界打交道都用普通話。所以,時間長了會忘記家鄉話,都說普通話。其實家鄉話並不重要,雖然語言交流的基礎是家鄉話,學會家鄉話再學普通話有些難度。字詞音發聲不準,我認為開始就學普通話容易些,並不是背叛家鄉,是為孩子學習前途而著想,鋪路打基礎的。

  • 5 # 海林聊茶

    我一定會給我的孩子教家鄉話的,語言的魅力在於多元化,地方家鄉話雖說沒有普通話那麼有廣泛的使用範圍,但對於一個地方的人交流起來更親切、更有趣。

    我們是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對於小孩子,我們在他4歲之前先教他哈尼母語,而不讓他接觸漢語,小孩子年紀少,要儘量在4歲之前學會基本的哈尼母語溝通能力,因為早先學習漢語,長大後學習哈尼母語難度太大,後面就不想學習,久而久之就都不會講哈尼母語,這對於我們是不允許發生的,哈尼族人不會講哈尼母語,那就失去了作為一個少數名族的意義,所以我們在孩子四歲以後再讓孩子去學習漢語,到了縣城裡基本上都講漢語,很容易就會接受說漢語的氛圍,學習起來難度也就不大,而且他們還有15年以上的讀書時間,學習版納本地方言、學習普通話來說難度不大,慢慢學習都能學會的。

    那為什麼有些家長不想讓下一代孩子學家鄉話呢?我覺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後面接觸學習普通話的時候有些說話的腔調改不過來,說普通話都會帶有本地方言的口音,其實我覺得不影響,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我自己就是一個說普通話不標準的人,因為在小孩的時候學哈尼母語,因為讀完小學都是在山裡讀完的,初中到縣城讀書,接觸漢語也是屬於版納本地的方言,一直到高中才學習普通話,但在版納本地而言,說普通話的機會很少,僅有和老師溝通時候採用,到大學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和朋友、老師以及班級上需要交流時候基本上都說普通話,雖說我平常都用普通話交流,但是有些發音、口音是不太標準的,但是能交流,別人也能聽懂,他們也不會因為我說不標準而來笑話我,我覺得這樣子就可以啦,沒必要去在意是否能做到十全十美,能夠溝通就好,如果因為怕人家嘲笑你說話不標準而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的話,那不就失去了開口交流的魅力了嗎?

    語言有很大的包容性,而我們更應該有一顆包容之心去交流,遇到溝通困難的時候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善良,這也是知識分子應該有的基本品質呀,您說是不是呢?

  • 6 # 溫酒溫心

    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雖然我們是農村的,可是春節回家發現很多十二三歲的小孩都只說普通話。至於方言,他們能聽懂,但是不會說。我鄰居家的小孩就是這樣,不過結合他的背景,我大概也知道為什麼他們不會說家鄉話了。

    方言,可以拉近同一類人之間的距離!

    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方言。在我們農村,我才能真正感覺到人是群居動物!這種群居,不單單是地域性的,還有情感上的連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種莊稼、收割稻穀、辦紅白喜事等等,都是互幫互助。其實這也是屬於交易的一種,只不過交易的媒介不是金錢,而是相對原始的以物換物:你幫我幹一天活,我也幫你幹一天活;我辦酒席借你家的桌椅、幫忙打下手,下次你辦酒席我也借你的桌子、幫你打下手。這種交易,帳沒有那麼精細,更多的還是一種人情往來和感情交流。

    方言的這種獨特性本身就代表著同一類群體!

    我們這的方言屬於客家語系,我鄰居說他有一次碰到一個馬來西亞的客戶,雙方後面居然直接用方言來交流了!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就像是老鄉。

    不過慢慢地,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

    家鄉話,它其實也是具有地域性的,它需要可以培育它的土壤才能生長。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條件更好了,開始湧進都市,在城市裡紮根了。為了能讓他們的下一代接受更良好的教育,很多有條件的人讓他們的小孩在城市裡邊讀書。在城市裡邊,一幢樓、一所學校裡邊的人可能來自五湖四海,方言自然也難以統一,使用方言就存在溝通障礙。那自然,普通話就是首選了。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小孩子使用方言的場景就只剩家裡了,方言就很容易丟失了。

    我鄰居家的小孩就是這樣,小小年紀就在縣城,小時候想讓他先學好普通話,然後大一點了再教方言,結果長大了小孩不願意學了,於是就不會說了。像其它還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就沒有這個問題。

    父母雙方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

    這個情況現在也很普遍,現在人員流動性這麼大,華人娶外華人都不是什麼稀奇事了,何況各省之間的聯姻呢?不像我們之前,父母雙方都是本地的,可以用方言交流。如果不是同一個地方的,父母雙方交流都只能用普通話,那小孩就更沒有使用方言的環境了。而且,兩個方言應該學哪個呢?還是兩個方言都要學呢?這也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總而言之吧,方言也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應該傳承下去。

    如果是我的小孩,我一定會教他說方言的。難道你們不覺得漂泊在外,聽到家鄉的方言會有一種親切感嗎?如果,我們碰到這種情況,會不會也有一種“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感覺呢?

  • 7 # 海唾天空

    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可以說整個世界都連成一家。而我們在與外界交流時,僅僅使用地方方言是不夠的。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各個地區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及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以七大方言為主的成百上千種地方方言。

    隨著網際網路以及交通運輸的發達,我們的下一代會走的越來越遠,與各種不同民族的人群交際。所以當代的父母比較注重普通話的教育,因為它必將是當代交流溝通的重要橋樑。

    就我自身而言,對於下一代,普通話教育是必須的,但地方性語言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地方方言,承載了一個地區的歷史,沉澱了一方底蘊。華人常說:“落葉歸根”。方言正是我們的根。它同普通話一樣,終會深入我們的骨髓,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也可以在其中追憶過去,品味地方歷史的陳香。

  • 8 # samurai99

    家長主動教孩子普通話很多情況是因為出生在農村或小地方,與生俱來的自卑感使其想盡快跟上外界的步伐。反之,在南方的特大城市這樣自卑的人並不多見,所以上面才會極力透過教育和媒體滲透等措施強行消滅該地的方言和文化⋯

  • 9 # 碎叨叨

    會的。

    教孩子方言是我們該肩負的文化責任

    許多有家鄉特色的風俗、思維習慣、古音古韻

    普通話里根本找不到對應

    如果方言得不到傳承

    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可能就此消失

    從更現實的角度說

    孩子如果不會方言

    回到老家連老人的話都聽不懂

    實在是尷尬又悲哀

    而且,人活在世上不能像無根的浮萍

    即便不在家鄉出生、長大

    也該學會家鄉的方言、明白宗族的血脈

    家鄉的精神氣質,會成為孩子成長的底色

    甚至有時候一句家鄉話

    也可能幫孩子換回一個鐵桿的朋友

    就像主持人汪涵說過的那樣

    “普通話會讓你走得更遠,

    方言則會讓你記住自己的根在哪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ets Talk About A Man中文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