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東先生

    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來根據正史解析這個問題。

    1.孔子問道於老子是有的,約在公元前523年,按照史記記載孔子34歲,問道後老子出函谷關口授道德經距孔子問道約20年左右,孔子五十四歲左右,那時沒有簡訊微信網際網路自媒體不可能傳播那麼快。道德經據傳成書於西漢前期,所以孔子在有生之年肯定無法看到道德經又怎麼去評論呢?!

    2.孔子一生做學問堅持“述而不作”。只蒐集整理傳承,不摻雜自己的觀點在這些經典裡。所以即使看到道德經也會:唯

  • 2 # 思維能量學

    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孔子之學是入世治世之學。孔子教人人對鬼神敬而遠之。

    孔子的最高學問是“仁”,這個已經是君子或者說聖人,在入世方面的最高道德了。

    儒學文化在傳承和政策的引導過程當中,是發生了一些偏差的,導致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

    如果要深入的追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是同源的。

    這就相當於佛創造了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對治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條件。

    每個時代需要的文化具體的方面也是不一樣的。

    孔子的時代,文化和道德是面臨著很大的問題的,各個諸侯國只看重有功利功業。

    所以聖賢,或者真正的能人,是結合他所在的具體的時代的特點,來有所作為!

    把自己的思想行為,文化,結合所處的環境,能夠有利於當下。

    不是說自己心裡面有多少好東西,就把他一股腦的倒出來。

    這就像一個,懂得很多國家的語言的博士生,如果要,解決一個農民伯伯的所遇到的一個難題。

    這個博士生一定是結合這個農民伯伯所懂的語言,所經歷的經驗,用農民伯伯所能懂的話,所能懂的事例,來和農民伯伯交流!

    就像修行有次第,孔子對不同的學生的教育手法也不一樣,他的出發點就是,入世當中的作為,但是這種作為也是一種累積,作為入道的一種,次第的累積!

    所以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3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孔子的《論語》中凡是出現“道德"二字的地方都是論述《道德經》中的道德的操作。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不是道家、儒家張三、李四的學術,而是一家龍的傳人傳的以道為首的龍、文化。

    所以,孔子不會說老子怎麼說,小子怎麼說。在《論語》中寫的"子曰"“曾子"等曰,都是根據篇章父母系提出問題的答案“子"系的需要虛擬的人物,“曾子"虛擬上面曾經有的答案,故叫“曾子"曰,就是孔子曰也不是指孔子本人說,《論語》全書都是孔仲尼論述的。就像小說《紅樓夢》中的“賈雨村”不是社會中的真實的某人一樣。

    詳見拙著《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 4 # 子長悅

    孔子顯然是沒有對《道德經》作出過直接論述的。究其原因可能是跟當時資訊傳播的速度有關係吧,老子出函谷關寫下的道德經文字尹喜未必讀懂,因為道德經本身就難懂,最起碼自己弄懂了才傳播出去吧。

    老子在年齡上要長孔子二十歲左右,孔子曾經兩次問禮於老子,當時孔子年輕力盛,老子對孔子說得最多的一個核心關鍵詞就一個“柔”字。“柔”也是道德經的核心內容之一。

    大家都知道老子《道德經》的思想起源於《易經》。而孔子七十多歲時才韋編三絕學易,他自己稱從易經中受益非淺,並感嘆:“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但他大概忘記了20多歲時,老子就告誡他要“柔”。如果孔子真的聽進去了,也許就不會周遊列國,自取其辱吧。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孔子雖然沒有論述過《道德經》,但是透過他在晚年對《易經》作出的肯定,進而我認為他對《道德經》也做作出了間接的肯定。

  • 5 # 淡墨如印

    目前出土的《道德經》不論是 “楚簡”還是“帛書”,據學者研究考證,其成書應在秦漢之間或西漢之初。

    所以,孔子問道於老子但對《道德經》沒有論述,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 6 # 國學新知堂

    只能這樣設想,寫《道德經》的老子要晚於孔子,也晚於孟子,孔子孟子不論道德經文即是明證。《道德經》流行於孟子之後,荀子韓非俱論。

    史傳作周代典藏史的老子並非《道德經》的作者。孔子問禮的老子也不是著《道德經》的作者。司馬遷時已經無法辯出究竟誰是真老子了。

    不知作者為誰的古書有很多,《黃帝內經》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有一個事實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對《道德經》的作者與其說知之甚少,不如干脆說一無所知。

  • 7 # 詩驀詩書畫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孔子與老子都生於春秋晚期,二人可能要相差三十歲左右。據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能證明孔子曾多次問道過老子。其一,有多處出土的二人相見的繪圖為證。

    其二,在《水經注·渭水注》中有記載:“孔子年十七,問禮老子。”您想想,孔子十七歲尚年輕,還沒支教,那時,老子是相當於當今的書院院長,有一定的名氣和威望,做為晚輩去拜訪問道師前輩,也屬正常。其三,孔子再次去周都洛邑拜訪問道老子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間,那時,孔子已經創立了儒家學,這次可以說,孔子是真的去吸取道經的。但回去後,弟子們求問取道的事,孔子卻隻字未提,只告訴弟子們:“鳥,吾知其能飛……吾今見老子,其猶龍邪。”這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有記載。結論:因此,由上述的來說,孔子拜訪問道老子,《道德經》還沒有成書。據史冊記載《道德經》是老子出函谷關令尹喜整理成書,那時孔子正在朝為官,他哪還管得著《道德經》一事。《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們將一些當時做的筆記和孔子的口述總和整理而成的。小編這樣說,大家是不是很了明。再說,換當今來說,一個教文學去拜訪問道請教,教理學的老師,也屬正常,回來也不一定要與學生說,所談的話題。你們說不是嗎?

  • 8 # 使用者61261209737

    關於孔子問道老子的史實,在先秦典籍中,道家學派的《莊子》,儒家學派的《禮記》,綜合各家學派的《呂氏春秋》,《史記》都有記載。此外,在漢代排斥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術氣氛l下的漢儒作品,如《韓詩外傳》也記載了“孔子學於老聃”,《孔子家語》也有“孔子問道於老子”的記載。仔細對照,這些記載中,孔子問道老子的時間、地點略有不同,但內容可以相互印證。這不難理解,孔子問道於老子不止三兩次,且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另外,《易緯·乾鑿度》、《漢書·儒林傳》等典籍中有類似的記載。出土于山東、江蘇、陝西、四川等省的孔子見老子的畫像石也佐證了孔子問道於老子。↑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綜上所述,孔子問道於老子的史實無容置疑。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老名聃,靜思好學,知識淵博。周朝典藏室(收藏典籍的地方)守藏吏。學識聞名遐邇。

    春秋晚期,諸候割據,烽火四起,周朝勢微。嚴酷的動亂和變遷,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提出了一系列安國治民的主張。↑老子

    司馬千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追本溯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字,即《道德經》。

    據史冊記載,孔子從17歲起至57歲止,向老子問道至少有19次,可是,不見有孔子對《道德經》的論述,原因有三:

    1.老子著《道德經》是因為函谷關守令尹喜懇求,甚情難卻。成書到流傳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當時,孔子在魯國為官,根本不知情。後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希望撈得一官半職,時間長達14年,自然更不知道老子著述了《道德經》。回魯國時,孔子行將就木,忙於整理、編纂文獻,無遐顧及。不過,對頂禮膜拜的老師的名作,他沒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孔子只說不著,沒有寫過反應自己思想體系的著作。

    3.孔子生前可能與他的弟子們論及《道德經》。當然,這是推斷,無法考證。孔子的思想主要從《論語》中反映出來,而論語是由他的弟子,再傳弟子編纂的語錄體散文。

    《論語》中對孔子問道於老子的事尚且隻字未提,更不用說對《道德經》的論述了。為什麼呢?老子之說是天地人和,注重大世界。孔子之說注重人和,社會治理之術。所以,《論語》的學問只能說是老子的《道德經》中的學問的組成部分。

    所謂百家爭鳴,就是春秋戰國時各個學派各抒己見,各自彰顯,相互竟爭。後來演變成互相攻擊,互相打壓。道家和儒家師出同門,卻各成一家,竟爭自然更加激烈,後來成了死對頭。

    孔子學於老聃,是歷史的存在,但在道儒兩家的鬥爭中,道家儘量宣揚這一點,而儒家“諱莫如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自從漢武帝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一家獨大,一直被尊為正統,而道家往往被稱為“異端",儒家非常重面子,不肯承認事實,對孔子學於聃這事千遮萬淹,若大的一本《論語》對這件事隻字不提,企圖把孔子學於聃這事淹蓋下來。

    於是,孔子曾問道老子卻沒有孔子對《道德經》的論述這個問題,不言自明瞭。

    但是,“一葉蔽明”終究改變不了歷史的存在。所以,在諸子和儒家的後輩的著作中,披露了不少真相。

  • 9 # 一介布衣411

    老子是誰?

    西周圖書館館長,輔助天子治理國家,教育天子繼承人成為一個合適的天子,這樣一說老子應該天子的老師,是天師。所以說老子跟岐伯一樣都是通天徹地的聖人,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犬戎攻擊鎬京,周平王東遷,西周滅亡,西周的繼承人也出了問題,王子朝和老子攜典籍奔楚,典籍散落民間,造成了禮崩樂壞,百家爭鳴,有人這是最好的時代,其實更是最壞的時代,是人頭翻滾,朝不保夕的時代。老子是華夏民族最後一位天師。從此以後天師作古,帝師開啟,華夏民族第一位帝師是張良,也就是帝王師。

    孔子問禮老子,一個禮字道出緣由,不是老子不想教,可能是孔子理解不了道,更瞭解不了道家的總妙之門,玄之又玄。於是天道存,人道出,經過周公,孔子的發揚光大,儒家思想成為道的一個分支出世,還有一個分支是法家。所以華夏文化從來都是道儒法,關要飯教屁事。

    孔子多次問禮老子,都是關於仁義禮事,老子也是傾囊相助。孔子沒有問道,孔子內心應該是很失望的。這可能也是老了孔子發現易經欣喜若狂的原因吧。

    儒家思想裡的學而優則仕,告訴士人最高奮鬥目標是帝王師,如果做到,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家治家,在鄉治鄉,在國治國,在天下治天下。國是諸侯國,天子治理的是天下,所以才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也是華夏文明大一統的根源。

    這些人倫都是根據天倫制定的,也就是道。

  • 10 # 道德之如陽

    孔子問道老子後是不能著述而無以可述。

    孔門四書五經中,詩經是孔子在各國各地收集整理而來。易經也整理以前各國各朝代名家對八卦的研究集大成而來。孔子一生的追求是周禮與對學生的敎育有所成就。書經和春秋才是孔子所著,其重心仍是反映當時社會制度與環境的變遷,表明孔子的儒教教義中的個人體質修煉水平遠遠不能和道教修煉中追求的境界可比的。所以孔子對道教教義的追求與個人修煉無以可述。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的個人體質修煉者仍可在詩經的風的部分中找到儒教個人修煉功法的痕跡。無以可述是對老子道的認可。只是各自追求的重點有所不同不同而已。

  • 11 # 臥龍村116

    孔子問道老子所得的教誨,已化入儒家的學說中,想單獨擇出是不可能的。巜道德經》是老子西行途中所作,而孔子西行不入秦。以當時的傳播速度,孔子無法窺見全貌。

  • 12 # 超光速

    老子對孔子說:老孔呀,這棵樹地下的根系部分我來管,你就管樹幹吧。致於那枝葉花果,俺倆不管了!等我把道德經著述好了,我要去找找從頭頂飛天而去的嬰兒。由此可見,孔子是唯一一個知道老子去向的人,且無記載。致此《道德經》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部真經。是地球這所進修學校呈交宇宙智慧自控中心的忒片。寡人下士也,打個哈哈哈

  • 13 # 風水財運與人生預測

    老子寫道德經是因為遇到了尹喜,尹喜得到道德經,並沒有當時公佈於眾,而是慢慢領會,等到了一個合適的機會才讓奉上,首先呈給國家領導,然後,道德經才公佈於眾。

    孔子雖說問道於老子,但那時老子道德經尚未備,老子對孔子也是所問而有所答,或者針對孔子本人經歷而作合適提議。而道德經彌蓋宇宙之間所有真理,為人類指引向文明前進的方向。

  • 14 # 九州五服

    關於老子、李耳、老聃及《道德經》之間的關係,錢穆先生在《先秦諸子系年》中講得很清楚。確切地說,一,孔子問禮於老聃。二,巜道德經》問世時,孔子早已去世。

  • 15 # 馬振廷1

    孔子問道,應在道德經成書之前。道德經,傳給伊喜,應該如懷至寶,密而不宣,哪能輕易視人。它的問世在什麼年代,怎麼面世與眾的也是個迷,孔子不一定見過道德經,如沒見過,不談道德經也可以理解的。問道只是雜談,並沒有送給他文字道德徑,當今的道德徑的書名也不一定是原書名。也可能是尹喜得到了老子真傳,一高興提書名德道經。或者是後人給啟的經書名。那時有可能孔子已離世了。

    老子的道德,善惡,與孔子的道德,善惡,不是一嗎事。不能混為一談。我們認為的善惡更沒根據了。

  • 16 # 抉擇命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給你們解釋一下問題所在吧:一般解釋都是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真,不知假的解釋對吧,其實這是錯誤的誤區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一件事情你既要知道了解事物的問題,又要知道事情不知道不了解的問題,事情沒有絕對的只有清楚問題才是真正的知道這個事情。說的不對還請指正。

  • 17 # 影動九州

    少林寺方丈拜訪武當張三丰的關係,互相吹捧,共同提高而已,一個圈子的人,要搞好關係。至於其他的,免談,文人相輕是傳統,沒有背地裡下套子,扔黑磚就算對得起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狗狗不理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