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眾生法妙

    不妨試試禪者的做法: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聽起來高深莫測 ,其實是有方法的。

    舉個例子:別人拿話刺你,你生氣了。

    ——有些人認為:忍忍就過去了。犯不著跟他生氣,不值得。

    ——還有些人認為:罵回去!有氣不能在心裡擱著,會憋出病來!

    這兩種,在禪修的人看來,其實都不是高明的作法,更談不上內心清淨了。

    第一種確實會“憋出病來”,在心裡留下痕跡;

    第二種跟人家結了惡緣,在外人看來,基本是“狗咬狗一嘴毛”,只要你認真動氣,不論你有理沒理,其實一樣是輸。一樣是不清淨。

    但是我們凡夫俗子,心裡的雜念煩惱,跟空氣中的灰塵一樣多,不是你大喊一聲“無!”“斷!”就能斷掉的。

    那“本來無一物”,是什麼意思呢?

    通俗地說,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戴著面具或臉譜的演員:在臺上喜怒哀樂,有哭有笑,但是內心深處,有一個明明瞭了的感覺:一個看著自己在哭在笑、但自身卻不動不搖的那個“心性”,那就是禪者所說的“本來無一物”。

    又像鏡子沾滿了灰塵:

    ——你要是誤認為自己是灰塵,就完蛋了,灰塵跟灰塵糾纏,怎麼能理得清?

    ——你要相信,真正的你是一面鏡子,任何境界來了,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你只是負責把它如實地映現出來而已,你會喜,你會悲,你會生氣,但你本身,不是喜,不是悲,也不是生氣。

    還是覺得太高深嗎?

    ——那再通俗一點。

    比如說輸液打針。其實都是受這一針的苦,病人有聰明的,也有笨的。比較笨的病人一定會犯一個錯誤,就是肌肉緊張。打針的護士,不管怎麼拍打他,讓他放鬆,他就是不能放鬆,那個手背的肌肉,全身的肌肉,都繃得緊緊的。那個針,推都推不進去。反反覆覆,把自己扎得傷痕累累,遭了很多罪。

    那病人這種緊張來自於哪裡呢?其實就來自於第六意識(佛教唯識學把人用來分辨事物的功能分為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第六識其實就是負責思考和想象啦)的想象:好痛啊!扎不好怎麼辦!有的人針還沒有進去,已經開始覺得痛了。那個第六意識,是受第七識“我執”(用西方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自我保護的潛意識)的干擾,庸人自擾,嚇出來的,然後再進一步,第六識干擾身識,讓你肌肉緊張。

    ——其實,我們真正的煩惱痛苦,並不在於我們受的“第一支箭”。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大大小小的逆境,不論是打針,還是減薪,還是失戀,或是重大疾病,都是我們生命裡多少都會遇到的。其實受也就受了,無須忍耐,也無須怨天尤人,只要看著它來,看著它去。是的,所謂的“內心清淨”,其實不是消滅灰塵,而是看著灰塵生生滅滅,你只是看著而已! 不要新增任何多餘的動作,你是鏡子,不是灰塵,這就是清淨!

    打針的正確策略時:你就體會針進,針出,內心不動,就像看著是紮在別人身上一樣。你的內心清楚你在打針,這就夠了,全身心都放鬆,只要靜靜地看著那種感受(也不用在心裡說:這是痛,這很痛。一旦心裡說話,其實就被灰塵騙了)升起就好,結果只有一個:它會自己走的。

    ——我們真正的煩惱痛苦,不在於外境給我們的“水星逆行”等等倒黴事,不在於別人罵我們,而在我們自己的心抓住這些事情不放,反覆地思量、反覆地在心裡說很多話,以至於大大擴大了“第一支箭”給我們造成的痛苦。

    ——人家用外語罵你,你怎麼不痛苦呢?因為你聽不懂!其實用這個道理來說,是你的第六意識沒有領納人家的意思,所以你的心就沒有抓住這話不放。

    最後再用一個譬喻:過馬路。

    請記住,你的目標是過馬路,不是跟著來往的車子走。認準你的目標,讓這些車過它們的。

    善念也好,惡念也好,在你心裡起起伏伏,只要你不管他們的事,他們來了就一定會走。

    抓住你想抓住的,放過其他的,這就是清淨。

  • 2 # 蓮l山

    如何讓內心清淨

    內心的清淨,不是一念之間就可以得到的。所謂:一念心清淨,心似蓮花開。是在足夠的修行積累之下,才能一朝明悟。

    如何讓內心清淨。就是,能有一份清淨心!所以先要知道,清淨心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再來分析,如何得到清淨心。既,讓內心清淨!

    清淨心的狀態清淨心的狀態,可以用道家思想的六句話來概括:恬淡虛無,心靜神安。內無所蓄,外無所逐。虛極靜篤,臻於自然。如何得到清淨心

    讓內心清淨就是:常使自己心態平和,透過修行自身境界,得到清淨心。所謂,修身先修心。修心的過程基本可分為三個階段:

    1. 慾望是心之念頭2. 一切都是心的顯現3. 空寂自性就是清淨心一、慾望就是心之念頭

    慾望,就是心裡的念頭。我們的煩惱和痛苦大都來自慾望的不滿足。不停產生的各種念頭,讓我們有了雜念和妄想。讓我們不停的想要取悅自己,想要證明自我價值。想要得到更多,一直在向外索取。

    所以,我們要透過修行。認識自身不清靜,不平和的原因在哪裡。其實,就是在於一切都是心的顯現。修行,就是在降伏其心。慾望,也只是心之念頭。

    二、一切都是心的顯現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這是儒家心學的論點。王陽明說:“你未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家論點。《華嚴經》有一首詩:“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兩者都是在說唯心的佛性。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所以,一切都是“心”的顯現。萬物,眾生,也只是“心”之所現。

    三、空寂自性就是清淨心——不隨境地而動搖,才能保持內心的寂滅:

    禪宗六祖慧能有一典故,記錄在《壇經》中。雲:“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所謂,風吹幡動,其實是心在動。起心就會動念,心不動一切都不動。這是唯心之理,而不是自性之理。要有自性,就要能夠保持心的寂滅,不隨境地而動搖。這就是空寂自性!

    內心寂滅的人,如同萬物一樣。自然生長,自然而然。與萬物同齊,物我兩忘。不隨環境的改變,而輕易變化心態。

    ——“善護念”才能常有清淨心:

    《金剛經》雲:應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指的就是生清淨心。

    人生一世,總是被環境影響了心情、心態。一念起會有愛恨情仇,一念滅會有悲歡離合。

    善護念就是讓我們,時時關照自己的念頭。時時能夠覺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情緒變化。

    念起即覺,覺已不隨。起心動念,就能如如覺察觀照,心念就自然流通而不住。所以,應如是生清淨心。

    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淨。——平靜的面對一切,心就像一面鏡子,一塵不染。真實、準確、客觀的,映照出事物的本質。物來既現,物去不留。心念自然流通而不住,應如是生清淨心。
  • 3 # 生活入世

    1,冥想:找一個舒緩的音樂,以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坐著,慢慢閉上眼睛,調整呼吸,將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感受一吸一呼時身體的感覺,想象吸一口氣時,一股涼涼的氣流進入身體,給身體細胞氧份,撥出時,暖暖的氣流從體內排出,將身體內的垃圾與廢氣帶出體外。每天可以堅持從5分鐘開始,以後再慢慢加時間。

    2,躺在床上或墊子上,全身放鬆,從腳趾開始放鬆一直到頭部,感覺身體躺在細軟的沙灘上,在慢慢地下沉,沉得很深深。可以嘗試十分鐘或更長時間。

  • 4 # 常晏法師

    內心清淨的前提是“身心平靜”:

    1.清淨是牽掛較少,煩惱較少,壓力較少的心理狀態;

    2.現代人很難清淨,是因為牽掛較多、煩惱較多、壓力較多;

    3.要想清淨,在面對客觀存在的牽掛、事務時,要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去平靜面對。

    如此才能比較正確的去維持清淨的心理狀態,以至於不斷的提升心理的清淨程度。

  • 5 #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清淨心和妄念在一起糾纏怎麼辦?

    問:師父,就是做功課的時候,有人說要眾生保持清淨心,這個清淨心和妄想它老是在一塊纏著啊?

    答:清淨心和妄想在一起纏著的時候,就不叫清淨心了。經上是讓我們以虔誠心、恭敬心去誦經,去修行。究竟意義上的清淨心是佛性,是如來藏,也叫真如,也叫一真法界,也叫涅槃境界,也叫本覺,好多好多。這是究竟意義上所謂的清淨心,真正的清淨心,最圓滿的解釋,就是佛性、心的空性。

    很多人說,我要用清淨心念佛,我要用清淨心修行,這個我在其他的講稿當中講到了,清淨心是修行的結果,不是修行的手段。你剛才說的這個就是落入了一種誤區。

    這種例子我舉過,比如說我們去飯店了,服務員把你要的菜端上來了,你就說了一句:“等著,我飽了再吃吧!”所以不是我們拿著清淨心去修行,而是透過修行而得到清淨心。

    我們修行的時候儘量別打妄念,就是不打妄念也不是清淨心。我們一個妄念都不起都不是清淨心。我們坐在這裡什麼也不想,不思善、不思惡,不思前、不思後。一個佛弟子給我打電話,“師父,昨天晚上我打坐了,我坐在那裡什麼也不想,不思善、不思惡,不思前、不思後,”我說:“打住,打住,你快睡著了”。他想了想:“可不是,快睡著了。”

    為什麼?無明在作用,它分粗分的和細微的,一切的善惡也分粗分的和細微的,非常微細的那種東西如果你真的沒有的話,那叫徹底的清淨心。當你證得究竟意義上的清淨心的時候,就是證得佛果了。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 6 # 水殿風來暗香滿

    感恩題主給出這樣一個好問題!為大家提供了一個讓大家交流、碰撞的好平臺!

    我想從以下幾點來分析一下“如何讓內心清淨”,以及“清淨”的方法……

    靜,不是靜止不動!

    而是外在勇於開拓、努力拼搏、不畏艱難;而內在卻保持著一顆盡人事聽天命的心,能做到萬事隨緣——這就是靜!

    一個人能不能做大事,就要看他的輕重和靜躁了。

    如果他穩重、厚德,又懂得累積和低調,此人就可成大器。而那些動不動就浮躁的人不但成不了什麼大事,而且還很容易壞事。

    所以,做大事的人必以重為基礎、以靜為功夫。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人,身上總有沉靜清明的鎮定自若。這就是成大事的品性!

    為什麼靜不下來?把外在的人事物看得太重,內心就變得笨重——失去根本,就靜不下來了。

    《道德經》原文:“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老子說,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在自己內在的品質修持上、守住自己的根本,就能輕巧靈活地應對外界的人事物,這也是精氣神的根本!

    外重者內拙;反過來,內重者則外巧。

    有道者的思想言行對外界的人事物、對物質名利都看得很淡泊。這種看得很輕,不是故意裝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的。

    對他們來說,就算全世界都誇我,我也不會飄飄然;就算全世界都罵我,我也不會沮喪、更不會放棄。

    這裡的“榮觀”是指榮耀、光榮的氣象;“燕處”是指安寧清淨、泰然處之的平常心。真正有本事、有水平的人都會很平靜。這樣的人即使成為萬乘之主,也很低調。

    而“以身輕天下”則是指把外在的人事物看得太重的那些人——他們的內心會變得笨重,生命的力量會被遮蔽,命運自然也不會太好……

    要扭轉這種不良迴圈,要讓自己有一個“寧靜”的時間。

    比如,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讓自己在一個自然自在的空間裡,不被任何人打擾,讓身心放鬆下來,這樣人的精氣神才能得到恢復。

    生命需要細水長流,守靜需要積沙成塔——最後,時間會讓您慢慢成為一個定靜的人、一個安然自在的人。

    清靜,也是一種心力,這種心力會累積壯大——當清靜的力量很強大時,就會反過來,剋制外界的躁動。

    原文:“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人的根本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精氣神。

    靜能養神、靜能生慧,每天給自己一點寧靜的時間,這是讓自己生命精滿、氣足、神豐的最好滋養!

    不要遇到問題就壓抑自己,作出一副表面繁榮的假象;也不要動不動就用發脾氣來面對世界;更不要動不動就是是非非、胡亂發洩,丟垃圾給別人……

    這些都是躁——躁則失君!

    躁超過臨界點,人會猝死!所以,一切都要靜一靜再作決定。人需要安靜!安靜是一種心力強大的體現!

    當您保持內重外輕的心態時,無論做什麼事、和什麼人打交道、處理什麼矛盾和突發事件,您都能不慌不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做一個從容淡定的人,完全主導自己的人生!

    靜不下來,是因為“德”不夠!

    每個人都知道,不要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可是很多人做不到!那是因為內心還沒有足夠的力量!說白了,就是您的德還不夠!

    這時就用老子的方法:在矛盾對立的雙方中,守住一方,就能剋制另一方——輕重中,守住重,就能得到輕;靜躁中,守住靜,就能剋制躁。“重”德和“靜”德,都是有道者的德行。

    所以老子說,清靜,是沉澱下來;清靜,也是一種心力——這種心力會累積壯大。當清靜的力量很強大時,就能反過來,剋制外界的躁動。

    清淨是一顆種子,需要時間成長

    老子說,要騰出時間,與天地精神往來,人首先要靜下來,才能融入自然界、與高維世界連線。有修行力的人,能把注意力從外界轉回自身,追求自身精氣神的合一。

    當慾望很大時,就什麼都想要,那精氣神就分散了,當然無法清靜。所以,慾望太多的人,悟性淺,也就讀不懂老子的《道德經》了。

    生命就像一個杯子,空間有限,再有能耐的人也是這樣。如果被一些事情佔據太多,就沒有空間裝該裝的東西了。所以,我們要學會拒絕和選擇——他人能做的,就讓他人去做,自己要把時間省下來,做一些只有自己能做的事。這樣,就是為自己節省生命,去做該做的事情!

    當自己定力不夠時,要靠拒絕和遠離,讓心得到清靜。清淨是一顆種子,它需要慢慢成長,而不是一清淨了就永遠不會被汙染——最初,它只是個孩子,也會經常摔倒再爬起來;它也需要成長,需要給它長大的時間。所以,修道是需要時間的。

    修行只有在紅塵中修,讓自己的生命改變了、價值觀改變了、為人處世的方式改變了——變得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了,變得世界因您而更美麗了,這才是實修!

    內靜外動,可以讓我們逐漸靜下來!

    人性中的弱點,我們完全可以用天性中自帶的定靜來慢慢調服;而如果故意壓制,這種刻意而為,通常效果不佳,一旦失控,反彈更厲害!

    當念頭升起時,您可以訓練自己的覺知力:

    清清楚楚地看到它們,並知道這樣做的惡果是什麼,就行了。不要去對話,不要去管它,只要覺知——這是內修的功夫。然後您制心一處,專注在做利他的事上,這是外修的功夫。這種內靜外動的功夫相輔相成,一旦功夫連成片,您就離道越來越近了。

    這就是“守住隱性一方,就能維持平衡、迴歸道心”的運用。

    靜能養神

    所以,一個人只有返樸歸真,迴歸本性,才能與道相遇。

    很多人的自控力偏弱,能動起來但卻靜不下來,做不到以靜養神。如果有自控力的話,就會在必要時可以動,但更多時候是靜——因為靜能養神。

    這裡說的“靜”不是不去做事、天天思考或打坐,而是在做事中煉靜,在紅塵中煉定,讓自己做到“事不入心,心不入事”,但又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這就是功夫了!

    隨著定靜功夫的層層深入,人就能慢慢的明心見性了,這樣才能悟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定靜都做不到,那是談不上悟道的!

    按照《道德經》的規律,天下萬物萬事,包括人,只有相“生”相“克”這兩種關係。矛盾的兩種元素,順之,則相生。逆之,則相剋。

    以上內容供大家參考指正!

    讓我們一起走進生命,瞭解生命,綻放生命!

  • 7 # 我做真實的自己

    呵呵!看到大家對在積極參與答題,說明這道題說到了我們每個人的心坎裡。

    我們本自具足,是宇宙的一個幹細胞,蘊含宇宙全息的資訊,但因為很多人迷痴無知,捨本逐末衝錯了方向,背離了我們本自具足的清淨本心。

    六祖慧能曾經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何生萬法?

    要想回復清淨本心,就是要不斷淨化心靈垃圾毒素,放鬆、放空、放下萬緣,歸零開始活在當下,就像被汙染的水一樣,像要回覆水乾淨的本質,就要用大量的清水不斷沖洗,我們被汙染的心靈想要回復清淨本心,也是這樣用道德經這樣高等智慧的善知識豐盈滋養我們的心靈,以大自然為師,就可以回覆清淨本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8 # 打腫馬

    佛道兩家都採用“戒”這個辦法,佛家的有幾百條戒律,道家真傳弟子也是傳戒,戒律很多,當人戒除一切引起七情六慾的事物後,人的心就清淨了。

    傳戒也叫傳心法,心法就是約束自己內心的法律,所以叫心法。根本不是小說中說的什麼真氣導引術,那些東西都是術,不是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款賓士C180L和奧迪A4L 40時尚款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