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做個睿智的女人
-
2 # 萍姐ai生活
首先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一定要起好帶頭作用,不要離不開手機,將手機當成做任何事情時候的起點和終點。孩子的模仿力很強,觀察力也很強,家長如何做,他們就如何學。所以,這個問題首先從家長自身改變!第二,不要將手機作為孩子的玩具,更不要讓孩子玩手機遊戲,那些做法,無論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孩子的眼睛都沒有好作用,也就是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影響孩子的語言、交流、人際關係,等等,各方面都會受到影響!謝謝關注!
-
3 # 邢臺醫學教育
現在的生活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有手機,而且手機成了必不可少的東西,而孩子也在耳瑞目染的學著大人,不讓他們看手機都不現實,應該合理的安排並規定期限的看有利於他的動畫啦,小影片等等,而不能一味的拒絕,也不能一哭就給,要合時合理的讓看
-
4 # 青木學ps
很多的父母,因為一天的工作勞累,回到家之後沒心情陪孩子玩,週末好不容易放個假也只想好好休息不想陪孩子。
孩子沒有父母陪著玩,也只好尋求其他的娛樂方式,手機自然逃不了。不少的父母認為,孩子自己拿著手機玩也挺好的,免得自己去管了。
智慧化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連我們家長都會被這些電子產品所吸引,更何況孩子們。可孩子看見手機就要,不給就會哭鬧,這個問題再很多家庭都是個難題。
但,即便如此,家長也要學會管控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因為經常玩手機的孩子,不止會影響視力,包括思維和想象力都會收到侷限。
有研究表明,孩子長時間痴迷手機,除了會導致智力下降,還會有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影響孩子的想象能力,認知能力和創作能力。
孩子會失去了原有的童真,不願意接觸自然,不願意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影響了孩子的成長,而且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而言,這種影響很難在後期彌補。
其實,父母應該學會拒絕孩子,多多教導孩子關於玩手機的壞處,可能一兩次孩子不聽,但是你拒絕多了,說多了,孩子自然會慢慢接受。
如果一開始就放任,之後肯定是越來越嚴重,中途想拒絕也是困難的。家長在孩子面前,也應該少玩手機,自己做好榜樣,孩子才會學習。
要知道,父母的陪伴能讓孩子見識更廣闊的天地。
龍應臺說:“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最優秀的父母,是最會帶著孩子玩的父母。
帶孩子散步、旅行、博覽群書,孩子會在自然中觀察蟲居、鳥鳴、草露,感知山、海、雲、霧之美,在書中拓展眼界和胸懷。
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薰染的孩子,興趣自在天地之間,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會沉溺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中?
其實每個孩子的認知、教育方式、環境、適應能力不一樣,所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適應同一種教育方式。
不過相信每個媽媽都會有自己的方式,因為沒有任何人比媽媽更瞭解自己的孩子。
-
5 # 我是清晨
如何規範孩子玩手機的時間?現代社會人們已經離不開手機,小孩子玩手機呢,弊大於利。如何規範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呢?我認為家長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一,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手機認知。手機是主要用來人與人之間打電話、發信息的。二,家長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家長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打遊戲。三、如果孩子對手機比較好奇,就讓他玩幾分鐘,重點展示手機的基本功能。四,針對稍微年長或者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手機有了一定的認知。如用手機查資料,搜題,看電子書等。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使用手機,注意使用手機的功能和時間。
-
6 # Oceandaddy海洋爸爸
對於孩子使用手機
我們要限制,而不是禁止
你越是完全不讓他做什麼,反而會勾起他的好奇心
甚至是逆反心理,偷偷的玩手機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算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並與他們共同參與
當孩子玩遊戲時,也可以參與其中,適當的給予指導
當孩子看動畫時,陪他們一起觀看
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孩子看了什麼,喜歡什麼
和他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而不是孩子看孩子的,家長看家長的
當孩子和父母一起玩遊戲時,更容易聽從父母的教導
而不是自己抱著手機玩,對父母不能再玩的要求充耳不聞
最後你搶走手機,孩子開始哇哇大哭
一起玩可以幫助孩子和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親密的信任關係
要讓孩子聽話一方面讓他覺得你瞭解他並支援他
另一方面要讓他認同你制定的規則
允許孩子看手機玩遊戲本身就是對孩子的認同和支援
比如看手機每天不超過一小時,告訴孩子對視力的影響
在睡覺前不能看,或者有臨時的重要變動需要推遲看
什麼事情大家一起商量著去決定
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和責任感,從而使孩子更遵守規則
讓孩子無限制的玩手機當然不可取,完全不讓孩子碰手機也很難做到,畢竟現在連家庭作業都是手機通知
比起眼前的這個問題,不如把重點放在長遠的角度上
培養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
如何讓孩子利用手機獲取更多的知識內容
都比糾結於如何讓孩子少玩手機這樣控制好得多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於你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孩子
請給孩子多一點陪伴,與孩子一起成長
-
7 # 立倫策劃專家黃文揚
在規範孩子玩手機時間之前要先規範孩子看手機的內容。家長要用心幫助孩子篩選內容。這些選擇可供參考:
優質動畫片,《小豬佩奇》、《超級飛俠》、《螺絲釘》等等帶有知識性的動畫片。
紀錄片,關於自然科學、軍事科技、歷史人文、體育活動、地理介紹等紀錄片。
看看英文原版的故事片,新聞聯播、以及一些正面價值觀的生活片等等。
規定好內容後再規定時間,一般情況下每天允許半個小時。週末每天一個小時的時間這是大家的基本共識。時間可以定在傍晚休閒時間比較合適。
在規定內容與時間後讓孩子自行安排,不要佔用孩子休閒時間。讓孩子有休閒與寬鬆感。
其實,手機也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工具。孩子的只是有時理解不夠深刻,手機的聲像具備,集娛樂與學習於一身,對於補充孩子認知,提升孩子學習興趣有幫助。關鍵在於家長的應用與方法。
回覆列表
手遊對孩子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這已經不是一個家庭的問題,這一普遍現象,困擾著眾多家長。所謂堵不如疏,家長越是禁止孩子玩,孩子越是好奇,而現在的環境,孩子很容易接觸到各種手機遊戲,騰訊手機遊戲是大戶,類似《王者榮耀》等。
第一個問題:什麼時候給孩子配手機比較好?
建議小學不配手機。
家長給孩子配手機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聯絡,孩子上小學時基本都是父母接送,只要家長準點接送基本不會出現聯絡不上孩子的情況。若擔心可以給孩子買個電話手錶。
第二個問題:讓不讓孩子玩手機?
家長不讓孩子夏天吃冰棒,孩子會照辦嗎?不讓孩子看動畫片,孩子會幹嗎?阻止下的服從是迫於威嚴暫時的屈服,只要有機會就一定會伺機行動,且成癮。
因此建議,可以允許孩子有節制的玩手機。家長不能將孩子關在籠子裡,將一切誘惑與危險人為的隔絕。這樣反而會讓其經不住誘惑,對刺激新鮮沒有任何抵抗力。讓他自由行走,去接觸,去認知,手機的利與弊,如何正確的使用手機。
問題出現必有其因,那些手機不離手,手機被沒收就要死要活的孩子,作為家長一定要去尋找其沉迷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幫助其改變。一般情況下孩子特別沉迷手機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父母愛玩手機,陪伴孩子玩耍的時間特別的少
前天看了一個影片,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參加歌唱比賽哭著說爸爸成天玩手機都不陪他玩。一個五歲的孩子而已,哭得特別傷心。可見孩子的心是及其敏感,極需要陪伴的。現在很多家庭一個孩子,非常的孤單,情感上就會更多的依賴父母。父母顧著玩手機,小孩子也就會跟著玩手機,這就是言傳身教。
▲:為了安靜省心,主動拿手機給孩子玩
有些父母一日三場牌,為了能夠安靜的打牌,就遞個手機給孩子玩,於是自己打牌到幾點,孩子就玩手機到幾點。等到孩子離不開手機了再痛斥孩子玩物喪志,不聽話。這是典型的自己挖坑埋自己的行為。若在忙可以引導孩子做其它的事情,玩玩具,邀請小朋友來家裡陪他玩,玩積木,在白紙上塗鴉都可以啊,塞個手機一時省了心,卻給孩子的成長埋下了諸多隱患:
為何現在的孩子們都這麼迷戀手機?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才能儘快幫助他們擺脫手機的控制呢?
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讓孩子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一、家長要以身作則。
只要孩子在身邊,家長做到堅決不玩手機。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家長每天都迷在手機、電視上,很難想象孩子能經得住誘惑。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先要“管教”住自己。
二、看課外書,充實孩子的精神生活。
一旦孩子已經上癮了,那也不要太急,慢慢幫孩子戒掉。可以試著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譬如給孩子很多有趣的圖書,帶孩子一起讀故事,或是帶孩子到戶外去活動,讓孩子交朋友,慢慢培養孩子的各種其他興趣,這樣孩子玩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的興趣就會慢慢降下來。
三、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
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開闊視野。對於有的孩子來說,玩遊戲也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的。比如爸媽特別忙,根本無暇顧及孩子,這時候孩子就會利用遊戲來消磨時間,長此以往,就對遊戲產生了依賴感。如果父母能每天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看書學習,並且在孩子面前做一個嚴格自律的人,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肯定會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花在學習上。
四、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增強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如果家附近有幼兒園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帶自己孩子一起加入。這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齡小夥伴玩耍的樂趣。孩子之所以沉迷玩電子產品,很大的原因是由於沒人陪同玩,或者父母少陪伴,甚至是父母主動給孩子提供”電子保姆“所致。
五、提高自控能力。
逐步讓孩子認識到沉迷於手機遊戲的危害,提高自控能力。家長要透過平和的溝通,擺事實講道理,和孩子達成共識。不要情緒過激,也不要危言聳聽,否則很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對於其他成癮行為,手機成癮只要能夠認識到其中的危害,並能得到身邊人的幫助和支援,還是比較容易戒除的。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是因為在現實世界缺乏安全感,缺乏支援,不夠自信,壓力大,轉而到虛擬世界尋找安慰和刺激。對現實世界的失望,無法得到欣賞和肯定,他們也很苦。家長要心平氣和交流溝通,瞭解孩子具體的心理想法,提供心理支撐和幫助,以疏導為主,有節制地、慢慢地引導,不要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