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笑養成教育
-
2 # 江南劍風
這個命題一直是各家不一的爭論點。從道家的觀點看待,世上本是自然和諧的,而自人類紛爭(特別是戰爭)以來,破壞了這種千古以來生生息息養育萬物的本意,所以說是“惡”的。為什麼道家的學說現在仍頗受關注?說明了人類認識自己的重要。
再從佛教的角度,教人與人為善,積德行義等,也是鞭撻惡的體現。
人生下來是無善惡之分的,但隨著成長,生活在社會中,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就有善惡之分了。還有,人類與一個國家的制度、信仰、教育、文化等密切相關的,也體現大的善惡之分。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宣揚的是和,走的是中庸之道,相對來說比較“善”。而西方列強,講得是爭搶,打鬥,所以相對來說比較“惡”。
你看看這個世界整個格局和態勢,就不難看出善與惡的區分;你看看社會上一個人的結局,就不難看出人性的善與惡。
-
3 # 情感咖房
人之初..性本善.
人出生時心地本是善良..
有些人之所以變得圓滑是因為見的太多的不公平...
真正內心精神世界高的人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內心的初衷..
就像有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世界大環境下...我們本身能做的就是以善良對待任何人...儘管有時候可能被人說傻...
但自己內心知道那是一種善良...
永遠記住:老天爺不會虧待一個內心善良Sunny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4 # 風箏m82
我覺得人一生下來都是一樣的,乾乾淨淨的靈魂,乾乾淨淨的心,脾氣和性格也許跟遺傳是有關係的,但是善良和邪惡,都是後天影響的。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啟蒙老師,包括父母為人處事是否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做人方式。
所以我覺得善惡是因人而異的,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受的教育也是嚴格和正確的,那麼他的發展肯定是善人;如果一生下來跟著惡人,為人處世也非常極端,那麼他的一生可能是悲哀的一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孟母三遷的道理人人稱頌。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請選擇什麼樣的朋友。
-
5 # 胡詩圖
我本善良,上過當、受過騙,變得不那麼單純了,那些曾經受過傷的地方,變得更堅強了。究竟是邪念腐蝕了理智,還是理智戰勝了邪念?腳上的路都是自己走得,善惡兩條路僅一念之間。
-
6 # 雨天漫步在雲端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惡!這是兩種完全對立的說法,卻又在一定程度上相對成立。
人性,很難用常理去理解辨別,比如:一個十惡不赦的惡人,會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做出驚動世人的善事,而一個舉世聞名的善人,背地裡也許做盡了壞事。
同樣的一件事,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對自己的利益分配不一樣,而做出的選擇也不一樣,一切都在一念之間。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人,不管從小接受什麼的教育和薰陶,心中都會有惡的一面、也會有善的一面,這是必然存在的,沒必要遮遮掩掩。
唯一不同的是,每個人控制自己慾望的能力不同,社會道德底線不同,對利益獲得的方式不同,這就形成了常人眼中的善、惡。
可,現實中的善、惡,真的用眼可以分辨嗎?也許,善非善,惡非惡吧!
-
7 # 白虎名人堂
關於人心是惡,還是善,我陳重山傾向於人心是惡的,但是經過教育和環境的薰陶,會變成善的。
第一層次、人心來自於獸性,獸性本惡!
人類是從動物變來的,所以人心本源就是獸性。你看看野獸,為了一點食物,互相殘殺;為了領地,互相殘殺;為了雌性,互相殘殺,他們眼中沒有善意,他們奉行的是叢林法則,誰更惡毒,誰就勝利。你再看看我們周圍的人類,為了競爭,為了生存,經常獸性大發,不顧一切,別說善意,就是弒殺兒女、謀殺親夫的事情,都幹得出來,這比“虎毒不食子”還要做得惡毒。
所以,陳重山認為,人心本來就是惡的。我們與人交往,的確是要把對方當做一個善意的人來相處,但是,我們要設定底線,底線就是這個人可能是惡人,我們要有手段防止他的惡別傷害到自己。我們不做惡人,但是我們要有辦法對付惡人。陳重山不得不提醒你一句,對付惡人最好的辦法是比他更惡!
第二層次、人心透過教育、環境薰陶,是可以變善的。
教育是幹什麼的?就是讓人類變得善良起來,讓人類把身上與生俱來的惡毒全部拋棄掉,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學習的雷鋒,我們學習的各種榜樣,他們都是善人,我們要向他們看齊。
可是,陳重山看到的是,目前的教育方向錯了。教育偏向於培養人的自私自利,不但沒把人從惡教育到善,反而培養出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是很可怕的。所謂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陳重山認為,就是表面上看是善良的,是有教養的,做事、為人也挑不出任何毛病,可是他做這一切的目的,不是為了社會更加和善,而是為了自己一己私利。這樣的人比肆無忌憚作惡的人,欺騙性更大,危害性更大。
再就是,如今的社會,太過於強調個人財富的作用了。這就讓整個社會直接倒退了人類本源的叢林時代了,叢林法則起到了主導作用,人們之間用各種手段惡鬥,廝殺,只為了一己私利。透過叢林法則取勝的人,又被奉為成功人士,起到了更壞的引導作用,讓人人都投身於叢林爭鬥中去了。而普渡這個社會的各種文明法則,卻沒有起到作用。
這一切,是陳重山憂心的,但我也高興地看到,社會整體在向前發展,善良、和平是主流,和善會慢慢實現的,這讓人很欣慰。
最後,陳重山號召,我們一起努力,主動擺脫身上固有的惡,向善發展。只要我們的心都向善了,整個社會就和善了。
-
8 # 王付軍62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說明人心都是善的,但由於生活圈子的不同,人慢慢的變成三六九等,相應的道德標準也不相同,由於道德標準不同,作事的行為底線就不同了,也就有了善與惡之分。
有句話說,不要嘲笑精神病人,他們只是與我們的世界觀不同!
-
9 # dianan77
都說人之初性本善,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人有天生善和天生惡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天性自己心裡最清楚~
當然天生善的人,在後天受到重大刺激時也可以變成惡人~天生惡的,突然覺悟變成善人也不是沒可能~
怎麼知道自己天生是什麼人呢?當你遇見事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你的本性~比如看見人摔倒了,第一反應是去扶還是躲開~撿了地上的失物,心裡覺得竊喜還是有不安~
不管你天生是什麼樣的人,那都是上輩子積累下來的,這輩子想變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自己~做人但求問心無愧
-
10 # 429方寸世界
謝謝邀請我回答。善與惡,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標準。同一行為,有人認為做善事,有人認為做惡事。例如,收養流浪狗行為。收養者的鄰居認為,收養的眾多流浪狗不僅給周圍居民生活帶來困擾,而且對周圍群眾生命安全帶來威脅,收養者在作惡。愛狗人士認為,收養流浪狗的人,舍盡錢財救助了大量生命,在做善行。
人之初,性本善。從善到惡,受社會環境、家庭背景、文化教育等因素影響。有人,良心變壞,做盡惡事。有人,改邪歸正,棄惡從善。作為公民應當,遵紀守法,遵守公德,多做善事,少做惡事,自己的一生和家人都是有益處的。
回覆列表
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意思是講人一生下來開始心都是好的,只是後來發展慢慢變壞了。
我認為,人之初性本無。人一生下來,只是一張白紙,只是後來經過大人,特別是父母的言傳身教,還有學校教育,及社會這個大染缸,人性才變花的。當然變壞或變好了。所以人得學習進步,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