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兩晚的空閒時間看完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失意的音樂家應聘到了“池塘之地”的青少年再教育的寄宿學校,在這所近乎絕望的“囚牢”裡,這位音樂家將這裡的“壞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並挖掘了一個天使嗓音。最後,在功利且有病的校長的威逼下,離開了這間學校,繼續教音樂,最終也未能揚名立萬。 故事很平淡,惟一比較“驚心動魄”的是“壞孩子”蒙丹的出現,他的出現也促使了很多矛盾的爆發,莫杭治和母親的誤會,蒙丹和校長的對抗與強權,後來的校長和馬修先生的言語衝突。 平淡的故事,卻真實地令人感動。正如一個朋友說的,你在什麼時候看這部電影,你都不會感到低落,你都能獲得信心和力量。 馬修先生對孩子的不放棄,並逐漸開始用音樂來將孩子拉回來。正如主題曲所唱“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在此過過程中,馬修先生遇到心動的那個人,但是很遺憾,最後沒能終成眷侶,馬修先生固然很溫柔,很好,但是感情真不是因為一方的很好而畫上完滿的句號。 莫杭治真的是天使般的臉盤,附上天使般的嗓音。聽他獨唱的時候,聲音就能讓人淪陷,且,不能看著他的藍眼睛,那樣你就會徹底被這個敏感,不知表達感情的孩子給征服。 佩皮諾是個週日到下一星期六都在等待父母的孩子,不大聰明,但是很純真,以至於馬修先生用了很重的話警告蒙丹,讓他遠離佩皮諾。最後,在馬修先生走的時候,他從小路的盡頭跑過來的時候,我反覆看到了他的重生,帶著他的小熊和簡便的行囊,在星期六重生了。 蒙丹,壞,是真的壞。但是我認為他也是一個極具悲劇色彩的角色,因為之前的劣質斑斑,以至於校長將十萬法郎失竊的莫須有的罪名扣到了他的頭上。蒙丹不反駁,在被一巴掌一巴掌打的時候,我看到了蒙丹嚴重的不屑以及倔強。或許就是因為一直被誤會,一直被虐待,讓蒙丹成了壞孩子。且,最後學校失火了,導演給了蒙丹一個眺望學校大火的背影,轉過身,蒙丹嘴裡叼著一支菸,眼神透露出不屑?報仇後的得意?發洩後的快感?在這裡安排這個鏡頭,導演想引觀眾思考,這把火是誰放的?是蒙丹嗎?如果是,他為什麼要放?如果不是,又是誰放的,蒙丹在看到大火時,是抱有什麼樣的感覺? 好的故事或者電影,能引起人共鳴的吧,引起我對童年以及小學的無盡遐想。感謝一起長大的夥伴,在那麼短的童年,帶給我酸甜苦辣。感謝小學老師,用著不恰當的方式讓我度過了小學六年。 我想起了離家不遠處的小山坡,夕陽總是掛在竹梢上,身邊有嫋嫋的炊煙,雞犬相聞,有暗黃燈光下的方桌。
用了兩晚的空閒時間看完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失意的音樂家應聘到了“池塘之地”的青少年再教育的寄宿學校,在這所近乎絕望的“囚牢”裡,這位音樂家將這裡的“壞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並挖掘了一個天使嗓音。最後,在功利且有病的校長的威逼下,離開了這間學校,繼續教音樂,最終也未能揚名立萬。 故事很平淡,惟一比較“驚心動魄”的是“壞孩子”蒙丹的出現,他的出現也促使了很多矛盾的爆發,莫杭治和母親的誤會,蒙丹和校長的對抗與強權,後來的校長和馬修先生的言語衝突。 平淡的故事,卻真實地令人感動。正如一個朋友說的,你在什麼時候看這部電影,你都不會感到低落,你都能獲得信心和力量。 馬修先生對孩子的不放棄,並逐漸開始用音樂來將孩子拉回來。正如主題曲所唱“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在此過過程中,馬修先生遇到心動的那個人,但是很遺憾,最後沒能終成眷侶,馬修先生固然很溫柔,很好,但是感情真不是因為一方的很好而畫上完滿的句號。 莫杭治真的是天使般的臉盤,附上天使般的嗓音。聽他獨唱的時候,聲音就能讓人淪陷,且,不能看著他的藍眼睛,那樣你就會徹底被這個敏感,不知表達感情的孩子給征服。 佩皮諾是個週日到下一星期六都在等待父母的孩子,不大聰明,但是很純真,以至於馬修先生用了很重的話警告蒙丹,讓他遠離佩皮諾。最後,在馬修先生走的時候,他從小路的盡頭跑過來的時候,我反覆看到了他的重生,帶著他的小熊和簡便的行囊,在星期六重生了。 蒙丹,壞,是真的壞。但是我認為他也是一個極具悲劇色彩的角色,因為之前的劣質斑斑,以至於校長將十萬法郎失竊的莫須有的罪名扣到了他的頭上。蒙丹不反駁,在被一巴掌一巴掌打的時候,我看到了蒙丹嚴重的不屑以及倔強。或許就是因為一直被誤會,一直被虐待,讓蒙丹成了壞孩子。且,最後學校失火了,導演給了蒙丹一個眺望學校大火的背影,轉過身,蒙丹嘴裡叼著一支菸,眼神透露出不屑?報仇後的得意?發洩後的快感?在這裡安排這個鏡頭,導演想引觀眾思考,這把火是誰放的?是蒙丹嗎?如果是,他為什麼要放?如果不是,又是誰放的,蒙丹在看到大火時,是抱有什麼樣的感覺? 好的故事或者電影,能引起人共鳴的吧,引起我對童年以及小學的無盡遐想。感謝一起長大的夥伴,在那麼短的童年,帶給我酸甜苦辣。感謝小學老師,用著不恰當的方式讓我度過了小學六年。 我想起了離家不遠處的小山坡,夕陽總是掛在竹梢上,身邊有嫋嫋的炊煙,雞犬相聞,有暗黃燈光下的方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