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駱正興945

    這個題目太大。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就個人而言,年輕的時候,我是不會看國學的書。我只知道中學的時候有個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哪怕有1%的希望,都應該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爭取,所以我一直拼命的在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和願望。歲月不饒人。很多年以後,我才接觸了一些國學的書籍。我也慢慢的釋懷了一些想不明白,想不透的問題。領悟了什麼叫順其自然,什麼叫知行合一……

    道法自然。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努力為之而奮鬥,也就沒有遺憾了。不必太過於糾結,這個過程的痛苦也好,歡樂也罷,更不必去在乎這個結果。努力活著。將你的能力與你的奢望做一個權衡,並與周圍的環境相契合,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你才有機會去完成你的目標和願望。

  • 2 # 肥嘟嘟的小不理

    “國學”這個概念在當代尚未釐清,但大致上是有眉目的,即中國一切之學問,同時包括近代以來從西方學得的治學方法所產生出來的諸多新學科和新學問。這樣,就可以見到“國學”的包容性,即不但是過去的,而且是現在的,不僅僅有中國,還有東亞地區與歐美。

    其實這種文化交流很正常,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有個“世界倫理運動”,九十年代世界大小宗教就齊聚美國開會來確立普世金原則,由於大家都有自己的信仰,而當時的共識又是“沒有宗教和平就沒有世界和平”,那麼這次會議跟信仰就無關,大家要討論的是“倫理上的金規則”。最後找出來兩條,最早的是前八世紀伊朗的拜火教裡一句話,接著就是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孔子講的最清楚,所以後來大家提到的普世金規則就是以孔子為主的。更早一些,近代西方不少哲學家、政治家都受到過宋明理學的影響(包括他們註疏的古代典籍)。可見,文化交流在當代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尤其是漢學這一塊,看看西方漢學的研究物件之嬗變就清楚,中國哪怕自己完全丟棄了自己的經典,也一樣會有外華人來幫你研究的,既然外華人能研究,本華人憑啥不能研究?

    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有文化軟實力和硬實力兩方面才行,因為經濟發展可以推動文化發展,而文化發展又能反過來推動科學、政治、經濟、法律等多方面的發展。談起西方,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譬如分析哲學,它本身對科學等不同領域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我們中國現在談起來中國的文化,就很缺乏。因為我們相當於八十年代才重新開始起步,不能說全部,但大部分處在民國的水平上,到現在還不足四十年——這麼短的時間內,能發展成什麼樣子呢?所以跟世界比起來,我們還是文化上比較落後。

    這一點只要看看現在不同學科的教材使用就知道了,許多學科,理工科那都是用國外教材,上課用英文,為啥?一,翻譯教材是個重任;二,既然大家都學英語,就不必費神再搞個翻譯了。

    那麼文化裡挑出哲學這方面,外哲主要是讓讀英文、德文、法文等,因為有些書就是這些國家的人寫就的,過去一些外哲老師講我們不用自己寫書,說翻譯西方人的書都翻譯不完,對,當年你翻譯不完,現在更是能累死你。你光翻譯西方人的作品,自己沒成果——誰敢說這樣下去就一定能崛起?我們翻譯外華人的作品時間還短嗎?什麼時候才能有自己的東西?原因很簡單,因為不少人都是窩裡橫,一提起研究,不是商業互吹就是商業互黑,都是“在國內我是翹楚”,問題是,為啥不敢跟西方人比?因為研究的就是外國哲學啊,不跟老外較高下,自己在國內玩呢?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勇敢的學者,要為這些人點贊。

    另外有個問題,就是國內的,譬如中哲,很多人不跟外華人交流,可能有語言問題,但這種情況確實很普遍,連外華人也吐槽說國內研究者在學術會議上不跟外華人交流。

    所以,如果你對這種事情義憤填膺,請努力去參與到“國學”的學術訓練,成為能與西方學術較量的重要學者吧,嘎嘎。

  • 3 # 擁抱大地奔向天

    這個時代在國學熱風的吹奏下,暖暖的讓人舒服,可是也讓人們窒息,頭昏眼花,頭暈目眩,暈頭轉向等,有種得了重感冒而沒有好的藥方,只能煎熬一樣。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適得其反嘛,太在乎外在是要受到外在的傷害的,形式主義大張旗鼓的普遍蔓延之時,也就是本真被包裹收起之時,這樣的時段是非常讓人無奈且可悲的!

    國學是文化傳統,是文化的精華,是站在時代之巔,來指導時代發展的航標,是讓每一個時代人成為時代人的風向標,與時俱進的解決問題是任何文化的核心,忽略這個,文化就失去了再次創造文明的機會。

    人類一次次被形式主義摧垮,還洋洋得意,自得其樂,自以為是,是無知還是似懂非懂還是不懂裝懂還是“自信”到了極致還是不可一世目空一切的自負呢?好像沒有人回答的明白,但卻自我感覺良好。

    做真實的自己,做天性中的自己,才是國學要去完成的任務,而不是虛有其表的形式主義,沒有內在的強大,外在的形式失去了茁壯強大的土壤,總有一天會被形式主義的“美好”外衣所擊倒,這也是萬萬要不得的嘛。

    以做人為根本,做事為主線,讓每一個人活出自我的價值,綻放出自我,實現自我生命的意義,才是國學,也是任何文化的核心價值,這應該才叫傳統吧?人類文明的點滴不斷幫助人類走向幸福,這也叫貴族精神吧!

    貴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真正走向強大和自信的文化內涵,是骨子裡他有的氣質和狀態,無論時代如何交替,這種精神將激勵著一個民族復興、崛起、強盛等,直到成為人類真正的精英與楷模,引領著人類走向天人合一的幸福之道~龍非

  • 4 # 熱帶雨林880

    國學的啟源,應該追朔到東周末年至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開始盛行,為糾正紂王時期殘暴的社會現狀,各路有識之仕則周遊列國,竭力宣傳和推廣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宗旨是以“禮”待人,“禮”則指的是有禮貌,不能動不動就打,殺,搶,戰國時期的”七國之亂”就是典型例子: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為了爭奪地域和權力,彼此相互殘殺,狼煙四起,民不潦生,所以儒家思想的興起,對改變當時社會現狀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些思想被人們整理成書籍,如《禮》、《易》,《春》,《秋》等,目的是教人行善,因為深得人心,所以得以推廣,漸漸地演變為用來鞭策和制約人們行為的國學思想,它是人類精神思想高度文明的優秀產物,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壯大和完善,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明的結晶,是指導人們行為規範的行動綱領,在當今社會,也能起到它的現實作用,應當引起人們的關心和重視。

  • 5 # 美好的開放

    國學的價值是借鑑,學習思考!對於一個人,學習知識,如果不是教你學習思考,那麼國學的價值也就沒有了價值!因為現在教育,人要有一個獨立之思想!

  • 6 #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國學的價值:是中華民族之魂。

    國學的價值和意義,一直都沒有變,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國學的核心都是“道德禮儀”,中國文化倡導和遵循的原則準則法則守則是:和為貴!

    “道”,就是自然科學,道法自然,只有知道並遵循自然法則,才是“德舉”,才能算得上是一位有“道德”的人,才算是達到了人生的一種境界。“道”,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中國之大智慧。

    “禮儀”,是道德的一種表現形式,道德的準則要靠“禮儀”來表示表現乃至表達,一個有“禮儀”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位有修養有教養有禮貌的人。也可以說,有了“禮儀”這個“假正經”,才能規範人之言行,使其成為一位有“道德”的人。

    中國文化尊重注重“道”與“德”,有道自然有德,守德就是有道。不知道不懂道不上道,沒有“道行”之人,做人做事就會背道而馳,事與願違,甚至是好心做了壞事,誤人誤己,乃至危害傷害社會。

    中國文化,是智慧文化,規則準則法則守則文化,是人類社會偉大的精神財富。

  • 7 # 萃辰天心書院

    孔子的思想落後了嗎?國學不實用了嗎?其實,只是我們沒有深刻領悟國學的精髓而已。

    升學必考

    去年9月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開始大換血。語文教材的改革,是這次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次教材改革,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

    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古詩文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教育部公佈的2017年高考考綱修訂內容,也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國內自主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實驗教材,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小學和初中部分的延續。

    新實驗教材共有六冊,其中,高一課程為“孔孟之道”和“老莊哲學”,高二課程為“諸子思想”和“詩詞曲賦”,輔助讀物為《道德經》全本,還有一冊單行本《高中傳統文化簡明教程及模擬試題》,是專為沒有開設過傳統文化課程的學校編寫的。

    這意味著,國學已成為透過中考與高考的重要關口。拿下這個關口,前途一片光明。拿不下,磨難就此開始。

    塑造大格局

    但,如果你以為學習這些蹇澀難懂的古文古詩,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那就大錯特錯了。

    傳統國學對青少年行為的規範,對心智的啟迪,對人格理想的塑造,都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很多人的命運也由此而改變。

    李嘉誠、馬雲、王健林、張瑞敏、任正非等商界大佬都是傳統國學的崇拜者。

    李嘉誠就用兩個字回答:氣概。

    氣概是什麼?氣概是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高度。為什麼關羽、張飛、諸葛亮會跟著劉備打天下,因為劉備有匡扶漢室的氣概。如果您希望孩子長大能有一番作為,培養他的精神氣概是最為根本的。

    勞特斯再問李嘉誠:你這種氣概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李嘉誠感嘆,兒童時期學的《三字經》、《千家詩》、《詩經》、《老子》、《莊子》等,這些知識彌足珍貴,它令我終身受益!雖然李嘉誠只是初中畢業,但不影響他成為大企業家、大慈善家。

    所以一個人將來能成就多大事業,取決於他小時候獲得什麼精神給養。

    歷史使命

    猶太人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人口只有一千多萬,卻是世界上的軍事強國,該國的經商奇才、諾貝爾獎獲得者層出不窮。

    為什麼猶太人這麼厲害?因為這個民族有一個傳統,就是讓兒童從小誦讀猶太民族的國學經典——《聖經》。

    而反觀我們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古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屈指可數。難道是我們華人的基因不如人嗎?

    錢學森的驚世之問至今聽來振聾發聵——為什麼現在不出大師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不愛學習自己的傳統文化了。

    尼克松在《不戰而勝》一書中說:

    “如果中國青少年有一天他不學習老祖宗書籍的時候,他看不懂他老祖宗留下的文字的時候,那我們就不戰而勝了。”

    千萬別小瞧那些傳統經典中的大智慧,一旦你汲取這些智慧的精華,人生便從此開掛。

    當全民尤其是青少年都汲取了這些智慧,那就是民族振興,中華騰飛的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方芷衡代表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