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如果你是老百姓,遇到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這樣喜歡開疆拓土的皇帝,你喜不喜歡?現在看,你估計喜歡,如果你是當時的老百姓,你肯定不會喜歡了,因為你的利益受到了損失。

    因為開疆拓土,必然會濫用民力、增加賦稅、當兵打仗犧牲、治安下降等細節問題,而開疆拓土你並不能得到實際利益。

    辛棄疾、陸游喜歡收復中原,但中原老百姓和南宋老百姓怕不這樣想吧?

    同樣的,諸侯王肯定喜歡商鞅、吳起這些變法者,但是貴族喜歡他們嗎?顯然不喜歡,不僅不喜歡,那是人人得而誅之,

    秦孝公一死,秦國貴族就將商鞅五馬分屍。

    楚王一死,吳起就被貴族圍攻,躲進了楚王的停屍間,貴族冒著殺頭的危險,將吳起射成刺蝟,箭射王屍是死罪啊。

    可想而知,貴族和利益集團,對變法者深惡痛絕,不僅商鞅這些人,就是像王莽、賈似道、王安石、張居正這些變法者,結局都很不好,原因也是一樣。

    任何制度下,都有數量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當你要變法,都會拿她們開刀,損害他們的利益,你說,他們能支援你?

    歷朝歷代,任何人變法,無外乎都是改變土地制度、賦稅制度、軍事制度、官制等,目的就是增加國庫稅收、減少冗官冗員、打擊權貴。

    春秋到戰國,奴隸制社會崩盤,新的地主階級取代舊的奴隸主階級,原貴族就是奴隸主,它們是分封制的基礎,只要奴隸存在,貴族就是世襲的,這就是世卿世祿,這些卿大夫的權力來自於自己的地盤、人民、軍隊,並不是國君,春秋各國君主,正常死亡的不到一半,其他都是被卿大夫篡位,比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所以,貴族對於君主,實際上是一種威脅,君主需要改變選官制度,選拔寒門來當官,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取消貴族世卿世祿的制度。

    商鞅變法和後來吳起變法基本都是一樣的,都是軍功授爵、土地私有制等,

    實際上,法家人物很多,法家思想也是公開的,至少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人才,但是,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推行,這需要一個強勢君主的支援,並且他得長壽,讓變法完成。

    國家強大基本上只對國君有利,對利益集團並不一定有利

  • 2 # 一點半島

    國家窮阻力才小 你說現在商鞅再世 各種利益交接下 還能變法成功麼?不可能的 大國 強國只能烹小鮮 慢慢來 快了作死自己 搞不好亡國

  • 3 # 日月同行天地廣

    商鞅是衛國的公子,姓公孫,名鞅,從小喜愛刑名之學,先時在魏國的相國公叔痤門下任責,公叔痤知道他的才能,還沒有向魏王推茬,便一病不起,魏王去看公叔座,問他如果有不測,誰可以接替他為國家出力,公叔痤對魏王說他手下有個叫公孫鞅的青年,有奇才,你可以放心把國家交給他管理。魏王聽後沒表示,公叔痤知道魏王不想重用商鞅,在魏王將離去時,他支走身邊的人,對魏王提議如果不能重用商鞅,就把他殺了,絕不能讓他出國,魏王表面答應。公叔痤隨後找到商鞅說明情況,叫他趕快離開魏國,但商鞅認為魏王不想用他,也不可能殺他,就沒有逃走。魏王認為公叔痤重病而犯胡塗。後來秦孝公下詔求賢士,商鞅聽說後就西去秦國,結識了秦孝公的寵臣景差,在景差的引茬下才得以見孝公,在秦實行變法。商鞅早期並沒有多少人識得他的才能,在秦變法後秦國逐漸強大,但變法得罪很多秦國貴族,嚴刑酷法也讓很多人不滿,孝公死後商鞅被人告發謀反,他逃到魏國後,魏華人因他背信棄義對魏國造成很大傷害而不願留他,把他送還秦國,商鞅回到他的封地後帶領部屬向北攻打鄭國,後被秦國軍隊打敗殺死。

  • 4 # 貼士人生

    簡單一句話說就是:商鞅是一劑猛藥,除了將死的秦國,別人不敢試!

    小國家就不說了(商鞅本身是衛華人,沒在自己國家變法),單說戰國七雄。

    首先是魏國。商鞅本身也是魏國的中庶子,他最應該服務的國家就是魏國,但是在商鞅之前,魏國李悝變法,很多新法都很先進,單單沒有對貴族的封地收歸國有,也是因為對貴族權利的忌憚。這種事情做不好,貴族會造反,廢掉王令立新王的。

    魏國不敢,燕趙韓楚齊也都不敢。其中趙國有政變的傳統,收封地基本等於捅馬蜂窩。楚國國土太大,靠的就是四大家人多支撐,收封地基本等於亡國。

    只有秦國當時內憂外患,國內貧窮,對外又征戰不斷,不變法肯定是死,變法圖強還有一線希望。秦國的貴族雖然也不願意交出封地,但是比起滅國來,還是交出封地來得更容易接受。但實際上最後商鞅也還是死於秦國貴族的復仇。

    以上都是從局外人的角度分析的,真正從商鞅的角度看,理由只有一個。

    實施變法必須有一個明君作為背後的支撐,七國當中只有秦孝公可以給自己的變法提供支援,其餘六國國君都不行,僅此而已。

  • 5 # 布穀鳥講歷史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商鞅本是衛華人,在魏國跟隨丞相公孫痤做個門客。說門客還是高抬他了,作為公孫痤的中庶子,其實就是侍從,日常跟隨身邊做做書記工作。

    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魏國也只有公孫痤重視商鞅。公子卬看不起他,魏王也看不上他。公孫痤戰敗被俘虜,經由商鞅努力迎回魏國,不久病逝。公孫痤死前告訴魏王,自己死後讓魏王舉國重用商鞅,如果不用商鞅就趕緊殺掉他,不要讓他離開。而後招來商鞅,告訴商鞅,趕緊逃命。公孫痤這麼做也是為了忠義兩全,先忠後義。

    商鞅也直接的告訴公孫痤,魏王不會聽你的話用我,自然也不會聽你的話殺我。這並不是說魏王是個仁慈的人,只是因為他還不懂商鞅。商鞅是一匹千里馬,可惜魏王不是伯樂。

    戰國初期,七國之中,岌岌可危的只有秦國,經過四代的動盪,幾近滅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當時的秦國正處在急切求變的境況,變法圖強已經成了唯一的選擇。而反觀其它六國,楚國幅員遼闊,七國天下鉅富,魏國輝煌餘暉,趙國胡服騎射,燕國地處偏遠,南韓自保有餘,只有秦國生死一線。渴求強大的秦國,更容易看到商鞅的價值。商鞅跟隨公孫痤,長期與秦國接觸,也更瞭解秦國的現狀。

    商鞅去秦,是商鞅的選擇,去之前他自身也有衡量,只有秦國有可能舉國之力去實現商鞅的夢想。而秦國恰好需要一個逆天改命的機會,這像是一場命運的安排,商鞅與秦王,命中註定的配合。嬴渠梁就做了商鞅的伯樂,成就了千里馬,也成就了大秦帝國。

  • 6 # 庭州行者

    然而,商鞅變法在取得巨大收效的同時,也為商鞅後來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商鞅變法中廢除世卿世祿制,這極大地損害了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加之商鞅曾經與太子嬴駟有間隙,可以說商鞅在當時已經“滿朝文武皆是敵”。但秦孝公一心一意支援商鞅,所以商鞅的地位在秦孝公當權時還是比較穩固的。

    秦孝公去世後,嬴駟繼位。在舊貴族的鼓動之下,加上嬴駟本人與商鞅的舊怨,這位新的君主終於向商鞅動手。商鞅見勢頭不妙,於是連夜逃出秦國,逃到自己的故國魏國。但是魏華人因為商鞅幫助秦國削弱魏國,而對商鞅大為不滿,於是禁止其入鏡。不僅如此,魏國還通告其他國家,說商鞅是魏國的叛徒,請其他國家不要接受他。商鞅沒有辦法,只好回到自己在秦國的封地上邑,起兵自衛,但最終因為寡不敵眾,被秦軍擊敗,商鞅被押送回國都,處以車裂之刑。

    上文關於商鞅逃跑的這一段記載,出自《史記》。顯然,史記中一句“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是無法令人相信這就是其他國家不接受商鞅的理由的。那麼,為何其他國家都不為商鞅開方便之門?

    一個原因在於,當時的秦國,國力已然強盛,不再是原先那個被山東諸國看扁的西北“蠻夷之地”,商鞅作為秦國的要犯,秦王對其極為重視,如果在此節骨眼上,有國家敢於收留商鞅,這無異於和秦國的新君過不去。雖說秦國當時還沒有強大到想收拾誰就收拾誰的地步,但是畢竟,任何國家都是不想招惹秦國的。因此,與其說是諸侯國都聽從魏國的要求,不如說是迫於秦國強大的國力。

    況且,與秦國接壤的國家不過趙國,魏國,南韓和楚國,楚國路途遙遠,商鞅必然不會去;而魏國正處於衰落期,南韓一直都是比較萎靡的國家,趙國尚未開始胡服騎射改革,軍力亦不甚強。這更加印證了,他們都不想得罪強鄰秦國這一觀點。

    再者,其他國家也沒有理由收留商鞅。商鞅的變法在秦國取得成功,這固然是因為自己的措施得當,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秦國本身的某些國情,為商鞅變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秦國貴族的勢力遠遠小於其他六國中任意一國的貴族勢力。秦孝公時期,商鞅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推行變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秦國的王權很強大,所以秦孝公可以控制住貴族,使貴族無法掀起風浪;但其他六國則不同,其貴族的勢力極大,甚至能夠對王權產生一定的制約,所以,商鞅如果在山東諸國進行變法,必然不會收到和秦國相同的效果。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六國的貴族集團,肯定不希望商鞅入其國去推行變法,損害貴族自身的利益。

    因此,商鞅逃出秦國後發現,天下之大,居然容不下一個商鞅。於是,商鞅最終回到了他為之奉獻一生心血的秦國,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成為了秦國宏圖霸業的一塊墊腳石。不過,商鞅雖然身死,但是他的變法,卻被一直貫徹了下去,最終,憑藉著商鞅留下的一眾遺產,掃清六合,席捲八荒,一統天下。

  • 7 # 毒眼觀天下

    沒怎麼研究過商鞅變法,只是通過歷史書本跟電視劇瞭解了些,是不是史實暫且不論,就事論事下。

    商鞅的法不等同於現代的法律,而是一個集權者強加於民眾的行事規則,民眾沒有反對權,沒有抗議權,犯法成本高昂,執法力度嚴苛殘酷,民眾權貴一視同仁,法令條文異常繁褥,這種法能讓秦國在短期內迅速強大。

    但弊端也非常明顯,民眾如同生活在一個到處是特務的國度,每天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出錯被割耳劓鼻,只能為強權終生奉獻勞動力,沒有娛樂,沒有私人空間,和機器一樣推閘生產拉閘休息。

    秦孝公屬於堅定的商鞅法令擁護者,王室權貴犯法也不能倖免,當然在古代是刑不上大夫,所以商鞅法令對於這些犯法權貴的處罰力度相應減少或減輕,比如一公司,員工貪汙開除(死刑),總經理貪墨批評罰款(死緩),總會區別對待,其餘六國就是連這些也做不到,所以商鞅去了也變不了法。

  • 8 # 明視訊

    首先我們分析下當時的大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時期,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在這期間各國紛紛進行變法運動,比如楚國的吳起變法,魏國的變法等等,這些變法雖然收到一些成效,但是沒有根本使國家達到強大的目的。

    商鞅的變法是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打破奴隸世襲貴族的特權,發展了封建經濟,實行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治。

    商鞅的變法必然會遭受到奴隸貴族的強烈反抗。要想變法成功必須需要一個強大有力的支持者,而這個人就是秦孝公。當時最有魄力,最有能力的君主。2者缺一不可,變法才能堅持和執行。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援,最後只能逃亡並落得車裂的下場。可見,明君秦孝公的支援才是商鞅變法成功的最重要條件。

  • 9 # 貝貝127554956

    秦國已強大,別國收留商鞅等於得罪秦國;商靳變法觸動了貴族利益,各國貴族排斥商鞅;其它國家沒有秦孝公那種有野心的君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麵包糠炸雞腿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