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憶影視

    說到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那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諸葛亮和陳壽。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大意是:諸葛亮擔任相國,安撫民眾,教他們禮儀,制定官職,遵從權力制定制度,廣開門路吸納眾議,佈施公道。忠義的人,有利於國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會獎賞他們,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會懲罰他們,承認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會減輕處罰,花言巧語掩飾自己的人即使罪責很輕也會重罰。小的善行也會受到獎賞,小的錯誤也會被懲罰。各種事情都很明白,什麼東西都遵循他的規律,實事求是,厭惡虛假的事務。諸葛亮死在國內,百姓都很敬畏而愛戴他,刑法雖然嚴厲但是沒有人埋怨,因為他公正的看待事務並且處理的很公開。真是治世的良才,可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但是他連年發動戰爭,缺無法成就功業,所以說隨機應變這些將軍的才能,並不是他擅長的!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引發諸葛亮才能高低之爭的始作俑者,其言一出,立刻就引起了爭論。與陳壽幾乎同時代的郭衝就曾駁斥了與陳壽類似的說法。

    其實仔細看來,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安民尊制、賞罰分明,不夾帶任何個人恩怨,實事求是。是治國的良才,只是不擅長帶兵而已。

  • 2 # sunjin6278

    《三國志》的作者魏晉時期的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陳壽評價諸葛亮說:“(劉)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從這一段話裡,陳壽對諸葛亮治國理政之才極為推崇,說他不亞於春秋時期助齊桓公稱霸的名相管仲和興漢四百年的名相蕭何,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給予了肯定,但說得比較隱誨,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說他用兵不戢,屢耀其武,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幾點:一是對抗上國,眾寡懸殊。當時的蜀漢以一州之地,對抗擁有九州的大魏,人口還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又地處偏僻,確實有點兒自不量力。二是諸葛亮面對的又都是人傑。曹魏人才濟濟,曹真、張郃、司馬懿等人,都是曹魏的人傑,智謀將略都不弱於諸葛亮,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諸葛亮伐魏也只能是勞而無功了。三是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管得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蜀漢人才匱乏,沒有像韓信、王子城父這樣的將才,來代替諸葛亮統兵征伐。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也不能讓諸葛亮全神貫注于軍事征伐,無形中就降低了軍事征伐的質量。四是諸葛亮善於治軍備戰,但打仗過於謹慎小心,不敢冒險用奇,無形中就束縛了手腳,很難有大的成效。其實諸葛亮為何用兵謹慎小心?還不是因為蜀漢國小民少,將缺兵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兵微將寡的實情,諸葛亮用兵作戰時,也只能圍繞這一實情考慮謀劃謹慎小心了。身為晉朝史官,陳壽當然不能大誇諸葛亮的軍事功績,如果把諸葛亮軍事才能說得了得,那西晉的奠基人司馬懿又當何堪?那樣就犯了大忌,除非陳壽不想活或不想做他司馬家的官員了。據南朝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曾和司馬懿大戰一次,大敗司馬懿,獲精甲三千,玄鎧五千領,由此可推算,司馬懿當損失士兵一萬多人,但陳壽為尊者諱,就隻字未提,只記述了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率兵追擊,被諸葛亮派伏兵射殺張郃於木門道。經此一役,司馬懿以後再不敢出戰蜀漢軍,只深溝高壘,閉門不戰,用一個“拖”字,來拖走諸葛亮。終於在234年,司馬懿拖死諸葛亮於五丈原。有志滅曹,恢復大漢,怎奈天命有歸,諸葛亮也只能帶著“攸攸蒼天,何薄於我”的感嘆,魂歸離恨。陳壽能比較客觀地記述並評價諸葛亮,也不失是一位良史之才!

  • 3 # 磐石渡霸王

    任何人都處在當時當地,都有侷限性。

    從當時當地來看,都錯不了。

    但從現在來看,還可以有許多選項。

  • 4 # 有y關g部b門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二位作者均是為統治階級而撰寫,立場和觀點各異,正如是非成敗轉頭空,千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5 # 論古今多少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小編先說一下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非常不公正的。陳壽只是根據自己一點見解就去評價諸葛亮顯然是不公的,他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去客觀的看待諸葛亮一生對蜀國的貢獻。只是因為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所以從感情上來說陳壽是無法接受的。因此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明顯是帶有主觀感情色彩的評價。小編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接著往下聊。

    千古忠臣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發明家。

    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字孔明、號臥龍。是徐州琅琊陽都(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諸葛亮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時年53歲。

    劉備求賢若渴,在知道隆中有這樣一位奇人後,於是"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一統天下。君臣二人合力經過幾十年的浴血奮戰,在公元221年,劉備在漢中稱帝。因此三國鼎立正式形成。

    在公元222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集結大軍向東吳發起進攻,但是最後被東吳大將陸遜打敗。因此劉備兵敗退守白帝城,劉備因憂憤不已沮喪之極,因而身體每況愈下。

    劉備在公元223年,因病不治,與世長辭。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強於曹丕,日後一定能安邦治國,完成我興復漢室的願望。你要輔佐劉禪,但是如其不才,你可以取代他自立為帝!劉備的託孤之言,讓諸葛亮淚如雨下。諸葛亮說:臣盡股肱之力、效忠貞節繼之以死!君臣之間的信任與承諾,因此才成就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光輝一生。

    諸葛亮真的如陳壽所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嗎?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說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真的是這樣嗎?小編認為這顯然是不對的,不能因為諸葛亮北伐的失敗,就認為諸葛亮軍事才能的不行。那麼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軍事智慧是否如陳壽所評價的那樣!

    首先:諸葛亮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的主角不是手揺羽毛扇的諸葛亮又是誰?陳壽為什麼不提諸葛亮這些成就哪?只是因為六次北伐中原的失敗,就認定諸葛亮不行,這明顯就是陳壽帶有主觀性的評價!

    其次: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二人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話。其中諸葛亮清晰的分析了天下大勢,並且還制定出了具體的戰略。就是首先奪取荊州再取益州,然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東吳,待時機成熟,從荊益兩州兵分倆路北伐天下。諸葛亮在短短的數語,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在那個資訊和交通條件都很落後的時代!而且諸葛亮當時還是一個未出茅廬的年輕人,在那個時候就能判定出未來天下三分的局面,而且後來的歷史軌跡果然是沿著這條路線發展的。這不是諸葛亮的大智慧是什麼?陳壽為什麼不提這些哪?諸葛亮如此年輕就能有這種大智慧。那麼陳壽你在諸葛亮這個年紀是什麼?

    最後: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陳壽有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哪?還是從主觀刻意的在摸黑諸葛亮哪?六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蜀魏兩國的經濟和人口實力對比太過懸殊。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其實是反應了蜀漢的人才、軍事實力、國力都要弱於曹魏。你說在這種情況下這麼打?但是為了解除蜀漢北方曹魏的威脅還必須去打。

    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有政治和軍事才能的。北伐的失敗是有客觀因素在這裡邊的,作為一個史學家這個因素必須得考慮進去。不能帶有感情色彩主觀的去評判諸葛亮。因此我認為"三國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刻意摸黑諸葛亮對蜀漢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進步和發展貢獻的行為。(謝謝各位的觀看,這只是小編個人的觀點。歡迎各位多多"關注"小編,歡迎評論)

  • 6 # 推理館楊掌櫃

    我覺得公允。

    先看陳壽《三國志》結尾處對於諸葛亮的評價。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該評價可以拆分成四段看。

    第一段,至“虛偽不齒”為止,表述諸葛亮以法家理念治國的施政方針。諸葛亮能夠約束法律,做到開誠佈公,賞罰分明。

    第二段,“終於”起,至“勸戒明也”為止,是諸葛亮治蜀政策的結果和影響。雖然法律嚴峻,但是由於執政公平,人民既敬畏諸葛,又愛戴諸葛。

    第三段,“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是陳壽對諸葛亮政治才能的評價。認為諸葛亮之“良才”,堪比古代的管仲與蕭何。

    第四段,“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是陳壽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評價。認為諸葛亮軍事上並沒有最終成功,認為他不是臨陣應變的將才。

    綜合以上四段可以看到,陳壽對於諸葛亮的政治水平和個人能力都做出了極高的評價,卻對他的軍事指揮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質疑。這些褒貶評價並非完全出自個人情感,可以認為是公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入手絕版暗黑蘿莉風遊戲《愛麗絲:瘋狂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