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電影總是值得反反覆覆去來回的看,《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一部浪漫的法國電影,小編認為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多次回顧的。就拿小編自己來說吧,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是在高中的暑假。那個時候對於其中的一些情節有不太理解的地方。但是後來隨著自己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再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才發現原來不理解的地方都變得有因可循。
第一幕是一個非常盛大的音樂會,從這一場音樂會,我們可以看出男主角是一位事業非常成功的人士。接下來又傳來一個令人悲傷的訊息,那就是他媽媽去世了。後來在葬禮上,小學同學的出現為他後面的回憶揭開了面紗。
小孩們生活的學校叫作池塘之底,這是一所管教學校,和中國的少管所差不多。在這裡學習的都是一些在老師們眼裡看來有問題的孩子,喜歡和老師唱反調,老師叫他往東他往西,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有人格缺陷等等。這裡的校長為孩子們制定了一套非常嚴苛的計劃,他們稱這是行動反映制度。但是小編看來,這完全就是軍事化的管理。各種各樣的懲罰方式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比如說一不聽話就被送的去關禁閉,要不然就是一個月都打掃衛生,所有好玩的活動都取消,體罰學生等等。這裡的校長也有問題,看到哪些學生不順眼,他就會變著法子折磨他們。在那裡你壓根看不到什麼人性化的教育,有的只是懲罰。鏡頭沒有用什麼太過鮮豔的顏色渲染,基本上都是飽和的灰色,讓人絕望的灰色。
如果不幸成為那裡的學生,那麼基本上人生就看不到什麼希望,因為一直都在被無窮無盡的體罰著,折磨著。他們被貼了一個標籤叫做問題學生,久而久之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在那個學校,校長真正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給孩子們,而是不要出現問題,只要不出現問題,那麼一切都好辦。校長用自己獨特的運營方式來經營這所學校,本質上還是為了謀取巨大的利益。但是新來的學監馬修和他們都不一樣,第一堂課他就讓孩子們認真地寫下自已心中想實現的夢想。那一堂課的寂靜讓我認識到這些孩子也只是孩子,無論老師和校長怎麼樣突出他們的劣根性,他們也只是渴望疼愛的孩子,他們還是有救的。
我們大家都知道,西方的教育方式非常民主。只有在整個社會都能夠營造一種平等的氛圍,那些出生不夠優越的孩子們才能夠盡情的展現自己的才能。但是池塘之底完全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那裡的老師和校長們完全不關心學生個人的發展,反倒是自己沒出什麼事就行,那裡的學生就像是奴才一樣,永遠要任憑學校的擺佈。他們沒有什麼機會去發展自己,學校不給他們機會,老師們也不會給他們機會。
幸虧後來出現了像馬修這樣的好老師,如果不是他孩子們以後的生活很難想象。他的到來讓整個學校都開始慢慢的充滿生機,讓孩子們的天性得以釋放。他們那壞學生的標籤逐漸被撕下來,靈魂開始變得自由。老師讓學生們撕掉束縛他們的條條框框,他讓學生不要去看教科書,自己想怎麼樣做就怎麼樣做。他鼓勵學生們站在桌子上,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他讓學生們大膽的踢掉那個讓自己煩惱的氣球,忘掉一些煩惱的事情。在那一瞬間,我看到了孩子們高興的嬉笑打鬧,他們又變成了自由的靈魂。他們本來就應該如此快樂,是外界的摧殘讓他們失去了歡笑的能力。好在馬修幫他們解開了心中的包袱,後來,他還組建了一個合唱班,讓這些具有天賦的孩子們放聲唱出自己心中美好的世界。
從教育的角度審視這部影片,我們會發現,一開始看到那個殘忍的校長還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我們確實是很絕望,好在後來故事的發展出現了轉折,馬修先生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這為老師沒有說什麼長篇累牘的大道理, 他只是用優美的音樂去感染別人。讓那些對自己都放棄希望的孩子們伸出求救的雙手,讓他們親手撕掉自己被別人貼上的壞學生的標籤。其中也有一對矛盾狠明顯,那就是以校長為首的嚴苛的管理制度,還有以學生為首的對這種制度的反抗。馬修組建合唱團是這組矛盾逐漸走向緩和的一個轉折點,正是因為他的細緻讓他發現了孩子們都有一顆熱愛音樂的心,這時候真正的教育才剛剛開始。
這部影片對中國現在填鴨式的教育也是有非常大的啟迪意義的。其實各個國家間的教育現狀都差不多,只是具體的實現形式略有不同罷了。從這部影片來看,小編覺得真正的教育應該就是一朵雲,呼喚另一朵雲,就像影片中的馬修老師一樣,他本身也是一位熱愛音樂的人,後來發現了男主的孤僻卻沒有放棄。經過更加深入的瞭解之後,他發現男主角也是一個熱愛音樂的小孩子,後來就將他收到合唱團慢慢培養,最終男主出色的長成了一名大人,穿著合體的西裝,舉辦著盛大的音樂會。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應該要反思?如果一味的要求每一個人都長得一樣,答題答的都是非常規範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不是變成了一堆答題的機器。又要如何談創新,談夢想?
好的電影總是值得反反覆覆去來回的看,《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一部浪漫的法國電影,小編認為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多次回顧的。就拿小編自己來說吧,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是在高中的暑假。那個時候對於其中的一些情節有不太理解的地方。但是後來隨著自己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再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才發現原來不理解的地方都變得有因可循。
第一幕是一個非常盛大的音樂會,從這一場音樂會,我們可以看出男主角是一位事業非常成功的人士。接下來又傳來一個令人悲傷的訊息,那就是他媽媽去世了。後來在葬禮上,小學同學的出現為他後面的回憶揭開了面紗。
小孩們生活的學校叫作池塘之底,這是一所管教學校,和中國的少管所差不多。在這裡學習的都是一些在老師們眼裡看來有問題的孩子,喜歡和老師唱反調,老師叫他往東他往西,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有人格缺陷等等。這裡的校長為孩子們制定了一套非常嚴苛的計劃,他們稱這是行動反映制度。但是小編看來,這完全就是軍事化的管理。各種各樣的懲罰方式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比如說一不聽話就被送的去關禁閉,要不然就是一個月都打掃衛生,所有好玩的活動都取消,體罰學生等等。這裡的校長也有問題,看到哪些學生不順眼,他就會變著法子折磨他們。在那裡你壓根看不到什麼人性化的教育,有的只是懲罰。鏡頭沒有用什麼太過鮮豔的顏色渲染,基本上都是飽和的灰色,讓人絕望的灰色。
如果不幸成為那裡的學生,那麼基本上人生就看不到什麼希望,因為一直都在被無窮無盡的體罰著,折磨著。他們被貼了一個標籤叫做問題學生,久而久之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在那個學校,校長真正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給孩子們,而是不要出現問題,只要不出現問題,那麼一切都好辦。校長用自己獨特的運營方式來經營這所學校,本質上還是為了謀取巨大的利益。但是新來的學監馬修和他們都不一樣,第一堂課他就讓孩子們認真地寫下自已心中想實現的夢想。那一堂課的寂靜讓我認識到這些孩子也只是孩子,無論老師和校長怎麼樣突出他們的劣根性,他們也只是渴望疼愛的孩子,他們還是有救的。
我們大家都知道,西方的教育方式非常民主。只有在整個社會都能夠營造一種平等的氛圍,那些出生不夠優越的孩子們才能夠盡情的展現自己的才能。但是池塘之底完全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那裡的老師和校長們完全不關心學生個人的發展,反倒是自己沒出什麼事就行,那裡的學生就像是奴才一樣,永遠要任憑學校的擺佈。他們沒有什麼機會去發展自己,學校不給他們機會,老師們也不會給他們機會。
幸虧後來出現了像馬修這樣的好老師,如果不是他孩子們以後的生活很難想象。他的到來讓整個學校都開始慢慢的充滿生機,讓孩子們的天性得以釋放。他們那壞學生的標籤逐漸被撕下來,靈魂開始變得自由。老師讓學生們撕掉束縛他們的條條框框,他讓學生不要去看教科書,自己想怎麼樣做就怎麼樣做。他鼓勵學生們站在桌子上,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他讓學生們大膽的踢掉那個讓自己煩惱的氣球,忘掉一些煩惱的事情。在那一瞬間,我看到了孩子們高興的嬉笑打鬧,他們又變成了自由的靈魂。他們本來就應該如此快樂,是外界的摧殘讓他們失去了歡笑的能力。好在馬修幫他們解開了心中的包袱,後來,他還組建了一個合唱班,讓這些具有天賦的孩子們放聲唱出自己心中美好的世界。
從教育的角度審視這部影片,我們會發現,一開始看到那個殘忍的校長還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我們確實是很絕望,好在後來故事的發展出現了轉折,馬修先生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這為老師沒有說什麼長篇累牘的大道理, 他只是用優美的音樂去感染別人。讓那些對自己都放棄希望的孩子們伸出求救的雙手,讓他們親手撕掉自己被別人貼上的壞學生的標籤。其中也有一對矛盾狠明顯,那就是以校長為首的嚴苛的管理制度,還有以學生為首的對這種制度的反抗。馬修組建合唱團是這組矛盾逐漸走向緩和的一個轉折點,正是因為他的細緻讓他發現了孩子們都有一顆熱愛音樂的心,這時候真正的教育才剛剛開始。
這部影片對中國現在填鴨式的教育也是有非常大的啟迪意義的。其實各個國家間的教育現狀都差不多,只是具體的實現形式略有不同罷了。從這部影片來看,小編覺得真正的教育應該就是一朵雲,呼喚另一朵雲,就像影片中的馬修老師一樣,他本身也是一位熱愛音樂的人,後來發現了男主的孤僻卻沒有放棄。經過更加深入的瞭解之後,他發現男主角也是一個熱愛音樂的小孩子,後來就將他收到合唱團慢慢培養,最終男主出色的長成了一名大人,穿著合體的西裝,舉辦著盛大的音樂會。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應該要反思?如果一味的要求每一個人都長得一樣,答題答的都是非常規範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不是變成了一堆答題的機器。又要如何談創新,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