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政治渺小藝術永恆

    儒家講究禮儀 尊孔孟之道

    道家講求修身養性~有樸素唯物主義

    談到儒墨之間的共性,作為為主要的一個字就是字——愛。正是“愛”將儒墨同先秦的其他諸子區別開來。道家、法家、陰陽家都是不講“愛”這種情感的,唯有儒墨講。但也正是“愛”將儒家和墨家區別了開來。因為儒家的“愛”和墨家的“愛”是不一樣的,含義不一樣,出發點不一樣,想得出的結論更是不一樣。儒家講的“愛”是一種建立在血緣倫理情感基礎上的差別之愛,講得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仁者,愛人”,“仁,事親者也”,“孝悌,可謂仁之本也”……這一系列的闡述無不是在向我們傳達一個資訊:發自內心真實情感油然而生的“愛”絕對要受“愛的物件”的限制的。人不可能毫無差別、毫無區別地“濫愛”,而所謂的“博愛”,即使存在,也必須以這種“事親之愛”為基礎,為根本。否則,要麼是虛偽的,要麼是無力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正是這個道理。所以,才有了“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樣一個依次推進的過程。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正是建立在這種愛有差等,貴賤有別的自覺情感之上。儒家正是這樣從自發情感出發,最後落實到和上下有別、和而不同的和諧社會的建構上,從而達到個人價值依託和社會和諧有序的雙重目標。

    與儒家不同的是,墨家並沒有如此大的耐心去改造人性、塑造社會,它僅僅是從現實社會的狀況出發,對“愛”進行了發揮,從而得出了“兼愛、非攻”的觀點。如果說對“愛”的重視體現了儒墨之間的這種師承淵源,那麼,“兼相愛”則是墨子對“愛”獨特的發揮和見解了。墨子的“愛”已經不是建立在血緣倫理基礎上的差等之愛,而是一種出乎人之本能情感的一種“博愛”。儘管這種“博愛”沒有儒家那種自發的情感支援,但卻有著現實的利益依託——兼相愛,交相利。唯有彼此友善,才會有共同的利益,否則只能是兩敗俱傷。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當代學者劉木魚(劉鐸)評價法家思想“禮下小人,刑上大夫,刑禮不偏,謂之法家,謂之聖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伊琍文章終究還是分手了,你覺得出軌是不是始終埋在兩人之間的定時炸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