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劉備不派諸葛亮進攻動員的原因:

    首先,諸葛亮的戰略主張是聯吳抗曹,進攻吳國與這一思想相悖。縱觀諸葛亮的一生都是這一方針的堅定執行者。從劉備荊州兵敗,諸葛亮主動請纓,“事急矣,請求救於孫將軍”,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到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夷陵戰敗後,劉備去世,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不久就“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於國”,重新與東吳建立了聯盟關係。特別是孫權稱帝后,兩國關係面臨了嚴峻挑戰。因為蜀漢自認為是漢王朝的唯一合法繼承者,對孫權稱帝當然不能容忍。但諸葛亮力排眾議,認為應當“應權通變,弘思遠益”。他派使者向孫權表示祝賀。蜀漢不承認曹丕稱帝,但卻承認孫權稱帝,看起來自相矛盾。但是也正是蜀國本身勢力弱小,無法獨立對抗曹魏的現實。

    其次,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更多發揮鞏固後方作用。在《三國演義》小說中從早期就突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在劉備在世的時候,很多仗是劉備打的。像諸葛亮出山的第一仗就是火燒博望坡,其實是劉備親自帶兵打勝的。到劉備奪取益州的時候,帶著龐統等人入蜀;命關羽、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留守荊州,後期才命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入蜀分定諸縣。到漢中之戰時,劉備帶領黃忠、龐統等人迎戰曹軍,同樣諸葛亮留守成都,包括夷陵之戰,劉備仍然是讓諸葛亮留守後方。陳壽《三國志》中稱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以劉備識人之明,更是清楚的認識這一點,他讓諸葛亮留守後方,正是充分發揮他治國的才幹。同時,前方舉國征戰,後方糧草、穩定同樣重要,必須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能穩定後方。

    第三,諸葛亮與兄長諸葛瑾的關係十分密切。我覺得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兄弟之情,也是諸葛亮不會進攻吳國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從《三國志》中不僅找不到諸葛亮進攻吳國的記載,也找不到諸葛瑾進攻蜀國的記載。兄弟二人雖然在兩個國家為官。但是關係十分和睦,早年諸葛亮沒有兒子,就請求把諸葛瑾的二兒子諸葛喬過繼給自己。後來,諸葛恪在東吳被滅族,諸葛瑾子孫在東吳都被誅殺。諸葛亮因為自己也有兒子諸葛瞻,就讓諸葛喬仍然做諸葛瑾的後人,以免諸葛瑾絕後。諸葛亮十分關心諸葛恪,當諸葛恪被任命為吳國管理軍糧的節度官時,諸葛亮特意寫信給陸遜,說自己侄子不能勝任節度官之職。透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十分牽掛在東吳的兄長。在古代動輒族誅的時代,兄弟進攻吳國,兄長一家在吳國又怎麼能安然無事。

  • 2 # WORLD世界783

    諸葛亮不同意伐吳。再者桃園結義,關羽張飛都死了,劉備需要展現結義之情,肯定我親自去。所以只能諸葛亮留守,自己親征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劉備為什麼不派孔明進攻東吳?諸葛亮有用兵奇謀,又善於統領全域性。如果是由他率軍討伐東吳,或許勝算會大一些!

    劉備之所以沒有派諸葛亮討伐東吳,是因為下述幾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個原因是:劉備因為受到了荊州失陷和關羽之死的剌激,而喪失了理智。一心要重新奪回戰略要地荊州,並試圖一舉攻滅孫權的勢力!這與諸葛亮制定的“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既定政策,產生了根本性分歧。

    在諸葛亮看來:荊州固然重要,關羽也不能白死!蜀漢當然應該報仇、收復失地。然而,這卻絕不是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擺在面前的最緊迫任務是對付篡奪了東漢政權的曹魏,此乃國恨!而與孫權的仇恨是家仇!所以諸葛亮才會屢次諫阻劉備的東佂之舉,認為不能兩面樹敵。應該集中力量先討魏,後伐吳!既然兩人的觀點不合,劉備又豈能派遣諸葛亮東佂孫權?

    第二個原因是:劉備既己決定伐吳,就必將集中一切優勢兵力、物力、人才於東部戰線!而這樣就必然會在北部面對曹魏的戰線上露出破綻!有可能會給曹魏以可乘之機。

    面對這樣所局面,又該怎麼辦呢?只有留下蜀漢政權的第二位靈魂人物——諸葛亮坐鎮成都,居中排程才能穩定住局面!蜀漢立國未久,內部尚未完成整合。外部又有曹魏政權的壓力,況且劉備大軍東佂時的糧草後勤也要有切實的保障!這都需要身負丞相重任的諸葛亮善加運籌帷幄!因此諸葛亮也走不開,更不能走!

    第三個原因是:劉備的東佂之舉,也有負氣的成份在內!他這種不顧大局、感情用事的做法,正犯了“主不可因慍而興師”的兵家大忌!更有擺脫對諸葛亮的依賴,獨自建功、穩固帝位的私心在內!而且劉備自恃用兵半生經驗老到,也頗有輕敵之心!

    從他拒絕孫權的乞和請求和對陸遜的評價便可看出,劉備在稱帝后,己經不復當年的謙虛謹慎、禮賢下士之風了!劉備評價陸遜為“此黃口孺子也,朕用兵半生,豈不如黃口小兒耶?”由此可見劉備不用諸葛亮東佂,也是因為自信憑藉自己的力量,就足以為關羽報仇,重新奪回荊州,甚至於剿滅東吳,從而與曹魏形成“夾江對峙”的態勢!

    以上幾個原因便是劉備不用諸葛亮東佂,而是要“御駕親佂”的內外原因的所在。【期望能夠和大家共同交流】

  • 4 # 三月客

    劉備與諸葛亮政見不同

    自劉備進位“漢中王”以後,手下的文臣武將都得到了加封。雖然沒有袁術那樣僭越為皇帝,但是已經表明了與曹操代表的“大漢”勢不兩立。

    劉備的野心開始暴露,他要的是整個大漢的天下,所以在他眼裡每個諸侯都是敵人。

    諸葛亮以為蜀漢的第一敵人應該是竄漢的曹魏,而不是東吳的孫權。所以一直不建議劉備征討東吳。

    劉備的政治野心

    劉備以為能延續大漢的天下,所以他的目的是要一統大漢天下。

    東吳孫權比起曹操來說討伐更容易一些,況且東吳孫權曾今將自己軟禁過,劉備更想親自上陣一雪軟禁之恥。

    為關羽報仇

    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以來,一起破黃金、討董卓、伐曹操等等,三人的感情更是比手足還親。

    孫權為了得到荊州,派人偷襲了關羽的後方,腹背受敵的關羽不敵被擒,後被孫權斬殺。

    劉備當時已經是“昭烈皇帝”了,自己的兄弟被人殺害豈能不報仇雪恨。

  • 5 # 超短阻擊手

    原因有三:一,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如今被人殺了一個,大哥當然得報仇。得給別人看看咱劉備是個重情義的人,所以親自去,不讓諸葛亮去。有人說劉備當時昏可頭腦,我看未必:東吳比起曹操弱多了,替兄弟報仇之機說不定把東吳給滅了,一舉兩得。就是敗了也落得個有情有義的人,讓手下死心塌地給自己賣命,勝敗都划算,只是沒想到敗得這樣慘,把自己也搭進去了。

    二,諸葛“聯吳抗魏”是既定策略,如果他諸葛亮去估計只是應付下過場,根本不會真心打東吳。

    三,自己前方征戰,後面也得有人看管防止曹魏偷襲,諸葛亮當然是最佳人選。若果倆人同行,估計不會輸這樣慘。

    有點繁忙,簡單回覆。

  • 6 # 小編虎哥

    夷陵之戰,劉備率五萬大軍伐吳,給關羽報仇,沒想到,輸了個底朝天,全軍覆沒,蜀漢元氣大傷,蜀漢的中青年將領馮習、張南等全部陣亡,傅肜和蠻王沙摩柯戰死,謀士馬良和程畿也遇害,劉寧和杜路投降東吳,黃權也投降曹魏。

    這一戰,劉備損失慘重,那麼,劉備為何會戰敗?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試想,夷陵之戰,如果換成諸葛亮去打,會輸給東吳嗎?

    先說劉備伐吳,戰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劉備輕敵。

    劉備自認為自己能打敗孫權,所以,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去了,諸葛亮和秦宓勸阻,劉備不聽,趙雲勸阻,劉備也不聽,後來,孫權向劉備求和,劉備大怒,沒有同意。劉備覺得吃定了孫權。

    《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其二,劉備連營七百里,戰線太長。

    劉備連營七百里,這麼長的戰線,後勤補給也很長,首尾很難及時策應。連曹丕都知道,怎麼可能七百里連營能打敗敵人呢?這是兵家大忌啊!結果,果然沒過幾天,就傳來了劉備戰敗的訊息。

    《三國志 文帝紀》記載:孫權破劉備於夷陵。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

    其三,紮營四十餘座,不能集中優勢兵力。

    劉備紮下四十多座營寨,導致兵力分散,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所以,被陸遜各個擊破了。兵法上,集中優勢兵力,抓住機會,給敵人致命一擊,這才是關鍵,兵力分散,只能是被人各個擊破。

    《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這一戰,劉備幾乎輸光了家底,四十餘座大營被燒,大將馮習、張南、沙摩柯戰死,杜路、劉寧投降,兵馬死傷無數,屍體都堵塞了江面,劉備隻身逃入白帝城,可以說,非常狼狽。不久,劉備羞憤交加,病死在白帝城。

    《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再說如果換成諸葛亮,會輸嗎?

    諸葛亮肯定不會輸,首先,諸葛亮不會連營七百里,將戰線拉這麼長,本來蜀道運糧就非常困難,七百里戰線,那是打仗,不是遊山玩水。

    其次,諸葛亮用兵,不會如此分散兵力,諸葛亮可能會一虛一實,或者水路並進,兩路策應,而劉備紮了四十多座營寨,兵力太分散了。

    最後,諸葛亮不會在茂密的樹林裡紮營,諸葛亮善於使用火攻,他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只要不在樹林中紮營,陸遜就沒機會實施火攻。換句話說,諸葛亮是用火攻的高手,而陸遜在諸葛亮面前只是小學生,他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 7 # 史研

    諸葛亮不願意去打東吳,劉備不想要強求於他。反正自己兄弟的仇,自己應該親手去報,這樣才能夠一洩心頭之恨。仇恨已經讓劉備喪失了理智,現在的劉備已經不是以前的劉備了,他的眼睛裡透露著殺氣。

    儘管諸葛亮已經勸說了多次,面對當前的形勢,一定要團結東吳。雖然東吳做的不怎麼地道,簡直是想要滅掉他。但是現在時機還沒有成熟,需要繼續發展,等到將來有強大實力的時候,不僅可以滅掉東吳,還可以一舉得到天下。

    然後諸葛亮就為了劉備做好了積極準備,希望這一次不要失敗,能夠大獲全勝。但是他心裡肯定是沒底的,劉備不是一個統帥之才,打仗不一定能贏。可是自己也沒有辦法,只能讓劉備去了。

    結果在這一仗中,劉備真正的嚐到了苦頭,把蜀國的精兵都耗盡了。自己也離死期不遠,在白帝城託孤,把所有的重任都交給了諸葛亮。

    這一仗打的真的是非常的慘,不僅賠了皇帝還折了兵。蜀國元氣大傷,為此諸葛亮又要重新的打算了,蜀國再也沒有統一全國的實力,需要繼續性休養生息。

    在後來的日子裡,雖然諸葛亮一直都在堅持北方,可是他心中早已知道,要是那一次不去攻打東吳的話,蜀國可能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了。

    在歷史的千變萬化中,自然會有他的原因,當一切塵埃落地之時,這就是他所有的命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廣式臘腸香菇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