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時光山人
清史稿遭人詬病主要是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反對民主革命,宣揚清朝正統
參加清史稿編纂的多是清朝遺臣,處處維護清朝正統。1914年袁世凱為撈取資本,收羅清朝遺老,設立清史館,任趙爾巽為Quattroporte,負責纂修清史。趙爾巽就是清朝遺臣,而且官至東三省總督,正是一群趙爾巽這樣的人編著清史稿,他能如何能客觀公正地書寫歷史?清史稿對對抗革命者大加讚揚,為恩銘、端方等立傳吹捧,卻將李自成、白蓮教、太平天國等稱謂賊匪。汙衊辛亥革命,不承認中華民國。
二是錯誤百出,有悖史實
清史稿從1914年開始編纂,期間北洋軍閥混戰,政局多變,經費不足,編著工作時常處於半停頓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造成清史稿匆匆成書刊印,書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清史稿對《南京條約》只提到五口通商,而對於關係重大的割讓香港、協定關稅、賠償軍費煙費等均未提及。新疆於光緒九年建行省,臺灣於光緒十一年建行省,而《清史稿·地理志》卻說“穆宗(同治)中興以後,臺灣、新疆改列行省”,把臺灣、新疆建省的時間,提前到了同治時期。
-
3 # 鄧海春
《清史稿》問世之後,詬病頗多,抨擊蜂起,國民政府甚至下令查禁。
《清史稿》的纂修,也是秉承一種中國的史學傳統:易代修史。但不同的是,之前的易代修史都是新政府組織,以宰輔主持其事,廣延學者,屬於官修;《清史稿》卻不是這樣,雖由北洋政府開館,但主持此項事務的並不是北洋政府的要人,而是清朝的總督趙爾巽,纂修者也多為清室遺老。
趙爾巽是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進士,深受皇恩,在清朝步步高昇,先後任編修、御史、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尚書、總督。武昌起義後,趙爾巽視革命為洪水猛獸,自己以復振楚國的申包胥自居。民國三年(1914),袁世凱以大總統名義聘請趙爾巽任清史館館長,在任職的十餘年中,恆以報答先朝為言也。
1927年,《清史稿》陸續發行,問世後,多遭非議。1929年,故宮博物院《清史稿》審查委員會呈請南京政府嚴禁發行,其理由是:反對辛亥革命,藐視辛亥革命犧牲的先烈;不奉民國正朔;反對漢族等。後孟森、容庚等人撰文,請求解禁,認為尚有史料價值。
《清史稿》觀點摘編清王朝的建立是“代明平賊,順天應人,得天下之正,古未有也。”
圈地、逃人、剃髮是清初三大弊政,《清史稿》對此竭力隱諱。稱圈地是“順治元年,定京畿荒地及前明莊田無主者,撥給東來官兵。”;逃人法,削而不書;剃髮令,略而不書。
貶低漢族人民的反抗鬥爭,站在“我大清”立場,稱鄭成功為“海寇”。
詆譭辛亥革命,對死難烈士大張撻伐。認為秋瑾的革命活動為“陰謀亂”;稱徐錫麟遇害為“伏誅”;視革命黨人為“亂臣賊子”。
奉清朝正朔,將宣統三年(1911)之後,溥儀所頒的“偽諡”書於諸人傳記中。記載民國以後的事,不用民國紀年,而用干支紀年。如民國元年稱“壬子年”,民國二年稱“癸丑年”等。
褒揚復辟,對張勳復辟大書特書,褒揚有加。
1961年,臺灣“國防研究院”對《清史稿》稍加增刪,削去其中某些抑民國的字句,增寫了《革命黨人傳》,並將《鄭成功傳》、《洪秀全傳》立為載記,以《清史》之名予以刊佈。日本國書刊行會編《中國正史總目錄》,仍將《清史稿》與二十四史列為中國曆代正史,而將臺灣所出《清史》附後,標以“參考”二字。中華書局在1977年出版了點校本。
-
4 # 戰塲YOK1942419
清史稿本就是初稿,須要修訂校正等等程式,才能正式成為史書,但清朝雖然滅亡,遺老遺少的影響力仍然不少,因為接手的北洋系民國政府,首腦袁世凱本就是清廷重臣,關係千絲萬縷,會影響修訂的方向。歷代修史都不全是一個樣辦,有些較嚴謹,有些卻不大重視,更有些會利用作政治工具,看某些時代的歷史就知道了。
-
5 # 潯陽鹹魚
《清史稿》最大的問題是全書貫穿著封建正統思想,反對民主革命,表揚清朝。
這是因為當時參與編書的,大部分都是清朝的遺老遺少。另外在書籍成稿之後,缺乏總閱和審定,倉促刊行,造成了體例不一、繁簡失當和史實上的諸多錯誤,甚至造成了一個人有兩個傳的重大失誤,在志中也雜有很多封建迷信的部分。
因此,《清史稿》在正式刊行之後,受到史學界許多人的反對和抵制,有的人甚至提出要將此書加以禁燬。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史學界沒有一部更好的清史來取代它,而清史稿也有它的價值,比如它彙集並整理了大量資料,能使讀者得到比較詳細和系統的清代歷史的素材,有一些志和清末的人物傳記並不是取材於常見的史料,而是另有所本,因此仍有它的參考價值,所以不少人就把它當做瞭解清朝歷史的基本書籍而加以使用,現在的通行版本,是1977年中華書局整理的標點本。
【中華書局本】
《清史稿》前後一共有五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1928年出版印刷的,此時正值北伐軍向北京進發,當時擔任校刻的金梁就攜帶了其中的一部,跟隨奉軍張作霖來到關外。金梁將原稿篡改了很多,並且增加了張勳等人的列傳以及校刻記,這就是所謂的“關外本”。
【金梁】
“關外本”發行之後,遭到其他編纂人員的強烈反對,他們就把原來儲存在北京的稿子做了抽換,和“關外本”並行出版,這個版本被稱為“關內本”。
在這之後,金梁又將“關外本”進行了一些改動,刊印發行,被稱為“關內二次本”。
1942年,上海聯合書店根據金梁之前改動的“關外本”,作了一番修改,影印成精裝二冊厚本進行出版。
上述的四個版本,在內容上有一些出入,到了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標點本的《清史稿》,這個本子是按照金梁第二次修改的“關外本”作為底本,參考其他的版本作了校勘,將原書中脫漏和錯誤的部分修改了過來,對人物、地名、官名、部落名稱作了統一。
在以上五種版本中,目前中華書局的版本是最好的。
-
6 # 另類文史
另類君憤怒揭批《清史稿》(•́へ•́╬)
但凡著史者,真實為第一圭臬,縱觀中國歷史,唯有唐太宗和乾隆兩人干涉史官的著述內容,那個腦殘皇帝乾隆甚至直接用筆“代勞”,將自己塗脂抹粉打扮的跟個藝伎似的,這得有多重口啊,
滿清在修《明史》的時候,已經開始篡改、歪曲大部分史實。例如他們刻意醜化袁崇煥,用意自然是營造“你們漢人忠臣良將都很好,只是皇帝太衰”的輿論制高點,讓民間“反清復明”勢力無從依託。
中華民國建政後,袁世凱以總統名義委託趙爾巽編修《清史稿》,後民國幾經政變,編修者數度易人,直到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華人民解放軍成立之年,《清史稿》才刊印面世。
歷經13年的《清史稿》,雖然史料豐富,但歪曲詆譭大明,迴避掩飾“剃髮易服”“文字獄”等醜行,甚至對戊戌變法,張勳復辟等歷史事件混淆黑白,這部史書滿篇充斥屌詭情節,為人詬病在所難免!
現簡單羅列《清史稿》部分屌詭論調:
清王朝的建立是“代明平賊,順天應人,得天下之正,古未有也。”
①、圈地種草放牧、農奴制、剃髮易服是清初三大腦殘弊政,《清史稿》對此竭力隱諱。稱圈地是“順治元年,定京畿荒地及前明莊田無主者,撥給東來官兵。”;“農奴制”則避而不談;“剃髮易服”也隻字未提。
②、貶低漢族人民的反抗鬥爭,站在“我大清”立場,稱鄭成功為“海寇”。
以上還只是三觀上的自作聰明自以為是自說自話,然而歷史紀念上,《清史稿》也“別出心裁”,讓人齒冷!
這部書通篇使用滿清皇帝年號記事,記載民國以後的事,不用民國紀年,而用干支紀年。如民國元年稱“壬子年”,民國二年稱“癸丑年”等。
至於書中褒揚復辟,對張勳復辟的“板當忠臣英雄業績”大肆吹捧,讓人無語。
《清史稿》的編纂者清一色都是滿清遺老,懷著對滿清政權的懷念感激之情而寫出這部史書,所以他們才會無視“剃髮易服”“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慘痛歷史事實,而傾盡全力粉飾渲染“大清國”的豐功偉績,其實,即便如此,滿清也早玩兒完了,所以,另類君覺得《清史稿》,應該還有個名字,叫《清·屎·搞》!
-
7 # 大頭英雄23058116
要沒有袁世凱排除萬難提供經費保障,連《清史稿》都沒有,修史是大工程,後代修前代史也是不成文的規定,古代史就清朝的是詩稿,其他的都是史,即便這樣也不容易了,真不知道該感謝誰。
回覆列表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領導的武裝起義自武昌起義始席捲整個大清帝國,如火如荼。孫中山先生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爾後袁世凱北洋勢力主導的北京政府和南京革命政府媾和,清宣統皇帝釋出遜位詔書,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清史館館長趙爾巽
中華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袁世凱主導的北洋政府繼承了以往王朝為前朝修史的慣例,成立清史館,主持修撰清史的大業。清史館設館長一人,袁世凱重禮延聘原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擔任,下設總纂、纂修、協修先後百數十人,又校勘及提調、收掌等辦事人員若干人。整個清史館規模完備、人員齊全、酬金優厚,類似於當年清朝康熙年間設立之明史館。直到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袁世凱竊國稱皇帝,建中華帝國,未足百日而失敗,爾後北洋軍閥相繼竊政,財政困窘,清史纂修停頓。
金梁
民國十六年(1927年),清史館館長趙爾巽向外軍閥借款擬整頓修訂刊刻舊稿,後趙爾巽卒,柯劭忞繼任,又因為與校勘金梁意見不合,最終讓金梁把持刊刻大權,隨校隨刊,多所竄改。北伐後,金梁又將稿件運回私家,多加改竄,又將稿件私運到奉天四百部加以抽換竄改,這一部分被稱為關外本,留在北平七百部則被稱為關內本。
《清史稿》版本複雜,今中華書局點校本為通行善本
由此可見,《清史稿》主要出於清遺老遺少之手,又遭到金梁竄改。這種基於清代的政治立場多遭到後人詬病,主要包括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不認同中華民國政權。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清史稿》很多處只用干支紀年法而不奉中華民國正朔,在相關史實的敘述上,也多曖昧不清,甚至有人認為它有反民國的嫌疑。第二、對清末維新變法和革命運動的史實頗多缺漏,而一旦記錄,則多是以反動和亂黨視之。第三、敘事多維護清朝廷,於文字獄等滿清慘案一概不予敘述。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清史稿》刊成,因為上述原因,有人認為其誹謗民國、反革命、藐視先烈,又與斷代史體例不合,北京故宮博物院遞呈南京行政院請予禁止發行,數月後果被國民政府禁錮。此後孟森、容庚等學者加以反對,而國民政府勢力範圍亦有限,故而未能真正封禁。
參考文獻
《二十五史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