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縱然似夢依然追尋

    這個問題可以從大方面去考慮。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名言。兩國都是從自己的最大利益去考慮,只有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了,就都是對的了。

    這也是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有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率先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還願意帶著這個豬隊友。

  • 2 # DDG的老船塢

    其實有關德意奧三國同盟的問題,一般來說都只是簡單一提,但實際上這個同盟條約水非常深,這個條約的簽訂到廢除,涉及以及之前之後複雜的法意,意奧關係。首先,意奧關係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可以說是死仇,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奧地利直接或間接統治了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只有西北部撒丁王國仍然保持獨立,之後幾十年間,義大利獨立和統一運動風起雲湧,而奧地利帝國則進行了堅決的鎮壓,透過1859-1860和1866兩次戰爭,義大利完成了從奧地利殖民地半殖民地到獨立統一國家的轉變,但是統一後的義大利王國和奧地利/奧匈帝國之間仍然有領土糾紛,兩國關係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義大利人視奧地利為殖民者和壓迫者,奧地利人視義大利人為趁火打劫的小人,兩國之間可謂勢不兩立,幾乎沒有調和餘地,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兩國也是打得屍山血海。而法意關係可謂恩怨糾纏,1849年法軍參與了鎮壓“義大利共和國”的行動,但是1859年,法軍又幫助撒丁王國從奧地利手中奪取了倫巴第地區,1866年,義大利人借普奧戰爭奪回威尼斯之後,向教皇國控制的羅馬進軍的行動又被法軍所阻。相比之下,德意關係則更簡單些,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與普魯士結盟,借普奧戰爭之機收復了威尼斯大區,1870年普法戰爭,義大利最初支援普魯士,並趁機收復了羅馬,但是拿三垮臺之後,義大利民眾又轉向支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加里波第還組織了一支數千人的義大利志願軍團協助法軍作戰,義大利志願軍團在法國正式投降前的短暫作戰行動中與訓練有素的普軍互有勝負,甚至還繳獲了普法戰爭中普軍丟失的唯一一面軍旗。

    義大利的獨立和統一是透過和奧地利帝國的戰爭完成的

    加里波第屢次招募的紅衫志願軍堪稱強兵,1860年紅衫軍橫掃兩西西里,1866年義大利唯一一次勝利也是紅衫軍手筆,1870年與號稱歐洲強兵的普軍短暫交手雖處下風卻也互有勝負,然而紅衫軍每次打完仗就被兔死狗烹,撒丁王國的經制軍隊卻羸弱不堪——後來的義大利軍隊則是直接由撒丁王國軍隊發展而來。

    義大利成功統一後不久就開始在非洲的殖民擴張,1881年義大利與法國爭奪北非突尼西亞殖民地失敗,法意兩國關係緊張,此時一直防範法國復仇的德國向義大利伸出橄欖枝,而此時深陷孤立境地的義大利也正好需要有人抱團取暖,於是兩國一拍即合,然而德華人堅持把自己的小弟,義大利的世仇奧匈也拉進同盟條約,這就導致三國同盟條約籤的非常膈應,如果仔細去讀條約文字的話,就會發現德意之間完全是個貌合神離的同盟,條約第二條規定了德意之間對法國得軍事義務,然而啟動軍事義務的條件中卻規定了“如果法國未受直接挑釁而對德國/義大利進行任何侵略”的先決條件,而規定三方軍事義務啟動條件的第三條,也有“締約國之一方或兩方在自己方面未進行直接挑釁,一旦受到進攻”的先決條件,這個“未進行直接挑釁”的先決條件在外交辭令中意味著三國同盟條約的軍事義務並不是因戰爭爆發而自動觸發的,主動宣戰更不可能直接觸發軍事義務,甚至被宣戰也需要其他締約國確認未有直接挑釁行為,這意味著實際上締約國在是否履行軍事義務方面具有自由裁量權。而同盟條約第四條關於善意中立的條款,也有一個“一個大國威脅到締約國之一的國家的安全,而受到威脅的一方被迫對該強國進行戰爭”的尾巴。也就是說,這份三心二意的同盟條約,規定了一個締約國主動宣戰的情況下,非但不會自動觸發同盟的軍事義務,甚至連善意中立義務都不能保證履行,即使是被宣戰,同盟義務是否履行締約國也有自由裁量權,唯一有強制效力的只有第一條中的“不參加任何反對締約國任何一方的任何同盟或約定”。(說句題外話,德國在兩次大戰中的同盟條約都是各種尾巴,二戰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把蘇聯從條約義務中摘出去了,結果就是根據條約日本沒有義務對蘇開戰,德國卻有義務對美開戰)。

    然而從同盟條約簽訂後,法意關係卻在逐漸回暖,1895年法國對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採取了縱容和支援的態度,兩國關係大為緩和1900年法國和義大利兩國簽訂了在北非劃分勢力範圍的換文,1902年兩國關於北非勢力範圍的換文附加說明又增加了一方遭受侵略或主動宣戰時另一方嚴守中立的條款,雖然這個條款在主動宣戰問題上同樣增加了“受到直接挑釁”和“被迫宣戰”的尾巴,但是這已經意味著法意之間關係已經完全緩和,1912年義大利和法國在利比亞和摩洛哥互相給予全面最惠國待遇,這個時候義大利已經和英法關係融洽,德意奧三國同盟條約變成了機械性續訂的條約,對於義大利而言已經不是什麼重要的盟約,而是某種有棗沒棗打三杆子的存在了。

    1914年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德國對俄法宣戰,實質上主動免除了義大利的同盟軍事和善意中立義務(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主動對塞爾維亞宣戰和威廉老二主動公開照會威脅俄國,並照會法國要求割讓領土簡直就是給義大利人送枕頭),而德華人撕毀1839年條約中保障比利時永久中立條款入侵比利時更是給了義大利人撕毀同盟條約第一條提供了範例,於是一戰爆發之後,義大利人同時對雙方開出了參戰條件。所以當奧匈對義大利人領土要求的開價不置可否(德華人倒是很熱心催促奧匈同意義大利人的領土要求,不過奧匈始終不置可否),而協約國同意了義大利人對戰後分配的開價之後,義大利人站在協約國一邊對奧匈宣戰就不可避免了。

    義大利騎兵進入戈裡齊亞

  • 3 # 昭楊

    我的觀點是,義大利不參加德奧發動的一戰是不違反《三國同盟》條約的,談不上背信棄義。

    至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陣營,有“見利忘義”的嫌疑,但主要是出自國家利益理性考慮的結果。

    首先我們先看看1879年德意奧《三國同盟條約》的背景和內容。當時義大利和法國爭奪北非的突尼西亞失敗,在地中海擴張遭遇挫折。而德國因為在普法戰爭中讓法國割地賠款,擔心法國報復,於是訂立此條約,以孤立法國。

    條約規定:簽約國在不主動挑釁卻遭遇法國主動攻擊時,簽約國有義務互相幫助。

    而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發生衝突,義大利有權保持中立。

    由此,可見《三國同盟條約》是個針對法國的聯合防衛條約,而一戰時爆發原因眾所周知,是薩拉熱窩事件引發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開戰,進而把德國和法國,英國捲入。不過,戰爭程序中,法國並未挑釁的情況下,德國於1914年8月3日先對法宣戰,並進攻中立國比利時,以避開法德邊境的法國防衛體系,集中全力擊敗法國。

    具體時間線為

    1914年7月28日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

    7月30日俄國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

    7月31日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在12小時內取消總動員,俄國對此通牒置之不理,德國進而向俄國宣戰;並向法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其在德俄發生戰爭時保持中立,但法國並沒有回覆。

    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

    8月4日德國入侵永久中立國比利時,以取道入侵法國。隨後英國對德宣戰。

    因此,法國並未主動進攻德國,按照條約,義大利沒有義務軍事援助主動發動對法戰爭的德國,1914年一戰開始後,義大利保持中立符合《三國同盟條約》的規定,沒有背信棄義。

    義大利-奧匈帝國在1915-1917年戰線

    為什麼義大利1915年又加入協約國呢?主要是形勢和利益使然。

    義大利的核心利益在地中海,在19世紀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相比突尼西亞等北非殖民地,義大利更想收回義大利語地區。

    這恰恰是義大利-奧匈帝國核心矛盾所在,因為奧匈帝國在義大利統一後仍然佔領了義大利東北部義大利語地區,本來義大利加入《三國同盟》,指望俾斯麥要麼向奧匈帝國施壓,促使其對義大利讓步。要麼得到德國支援,在北非開拓殖民地獲得進展(主要針對法國)。

    不過,義大利的兩個打算都落空了

    前者德國不想辦,因為德奧同盟關係比德意同盟關係在德國決策當局中明顯更加重要,德國為了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連俄羅斯帝國都得罪了,更不會遷就義大利。

    後者德國辦不到。因為殖民需要海軍的支援,但英國和法國牢牢控制地中海制海權,德國在20世紀初兩次摩洛哥危機中都被英法挫敗而鎩羽而歸,這讓義大利非常失望。

    而此時法國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德國,也在1902年和義大利達成諒解,雙方互相承認對方勢力範圍,保證互不侵犯。此時法國已經和英國達成英法協約,英法在地中海的勢力之和顯然大於義大利,這和1879年法國被孤立的情況截然不同,因此義大利此時再和法國對抗毫無勝算,簽訂這個諒解對義大利有利。

    1915年,在義大利中立差不多一年後,英法向義大利許諾,如果義大利加入協約國陣營,戰後可以收回義大利東北部被奧匈帝國佔領的義大利語地區。當時德國陷入東西兩線作戰,俄國在俄奧戰場上又處於優勢。

    收復那些義大利語人口占優勢的地區是義大利民族主義者夢寐以求的,因此英法的提案很有吸引力。甚至很多義大利人都認為義大利參戰是19世紀統一戰爭的繼續。

    因此,義大利在衡量了得失利弊後,加入協約國,並在義大利東北方向對奧匈帝國開戰,從此加入了一戰。

  • 4 # 琺大庶吉士

    一戰前義大利擴張的方向是北非與巴爾幹地區,這一使其必然同法國與奧匈帝國存在根本的矛盾。最先爆發的法意矛盾,根源在法國不顧義大利的強烈反對單獨佔領了突尼西亞。由於無法單獨面對法國,當時的義大利只能尋求強大的並且一樣反對法國的盟友,德國恰好符合這一要求。1882年義大利正式加入了三國同盟,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但義大利的加入是有條件的,其只想針對法國,因此條約文字是一旦義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果德國遭受法國進攻,義大利擔負同樣的軍事義務,其他國家如俄英國的進攻,義大利只會做到嚴守中立。後續法國與義大利達成了和解,並互相承認對方的勢力範圍,這使得義大利不再仇視法國。同時,義大利同奧匈帝國的矛盾開始上升,雙方針對巴爾幹地區的爭奪日益嚴峻。三國同盟到這時就已經名存實亡,義大利這時只是以投機的態度留在盟約內,但德奧基本都知道,一旦戰爭爆發,義大利最好的結果都只是中立。

    一戰爆發後,義大利政府確實在一段時間選擇了中立,但協約國集團也在不斷給義大利好處。最終義大利與協約國集團簽訂了《倫敦密約》,加入協約國對奧匈宣戰。總之,雖然義大利確實在一戰爆發前是德國的盟友,但就是德國自己都知道,二者合作的基礎是法國與義大利的矛盾,一旦這一矛盾消除,義大利與奧匈帝國的矛盾必然會導致三國同盟打折。加上義大利一向和英國友好,不可能幫助德國進行反英的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刑訊逼供始於什麼朝代?有什麼歷史記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