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咔咔啊

    劉姓:

    一、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二、 出自姬姓,為周太后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三、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

    一、

    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

    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

    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劉氏遷徙分佈

    劉氏最早發源於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公元前300多年前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晉大夫會有子留居秦國,稱劉氏,其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子孫分佈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盛於全中國,直至今日。

  • 2 # 順順順順順順李

    劉氏起源地在河南。

    劉姓,祖籍源於河南;宗祖為劉累;姓氏分類:以邑(城市,都城)為氏;姓氏起源:中國的劉姓家族的先祖可追溯到黃帝,是炎黃子孫。

    劉氏姓起源於遠古時期,根據古籍的記載主要有四支:

    第一支:唐堯後裔

    最早記載劉姓為堯帝后裔的書籍,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的《左傳》。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明確記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 此後,無論儒家經傳、正史,還是姓氏學經典和各類劉姓譜牒,都一直承襲了這一說法。《元和姓纂》說:“帝堯陶唐之後受封於劉,裔孫劉累……”,《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 《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上的記載,帝堯的後裔有劉累,世稱劉氏。而《千家姓查源》上也記載,劉姓出自遠古時期的帝王陶唐氏,後裔封於劉,其後世子孫以封地為姓氏,稱為劉氏。《史記》、《漢書》都說劉累是陶唐氏的後裔,《漢書·高帝紀贊》在載明“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之後,還明確記載說:“漢帝本系,出自唐帝。”同樣的記載也見於《潛夫論·志氏姓》、《帝王世紀》、《通志·氏族略》以及各家劉姓族譜。

    根據許多史料和劉氏族譜記載,中國的劉姓絕大部分來自唐堯帝之後,這是劉姓姓氏的主流。唐堯帝是原始社會氏族部落的首領,姓伊祁,名放勳,(因生於伊祁山而得名)居於山西平陽(今臨汾縣),他是黃帝的五世裔孫,即黃帝—玄囂—喬極—帝嚳—堯。因堯帝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後,清政廉潔,累德施仁,被稱為典範之仁君,晚年不將帝位讓於其子而讓位虞舜,將自己的兒子丹朱源明(有稱監明,建明)封在劉地(河北唐縣),開賢明君王“禪讓”之始,後來被封劉地的裔孫,便以地為姓,始得姓劉了。

    直到下傳十八世祖劉累,正值夏朝十三代王孔甲時,適得二龍,不明飼養,而劉累自幼跟豢龍氏(董姓祖)學得養龍之本領,被孔甲招賢飼龍,深得夏王歡欣,封其為相.並賜姓御龍氏,劉姓始得顯貴,後因一龍死,懼逃河南魯山,後展轉流落於沛(今江蘇沛縣)卒葬沛地。據傳,自劉累以下,幾十代皆繁衍生息於豐沛、彭城一帶,此地亦有“古商大彭氏”之稱。據劉氏族譜載:“自累公,傳至七十三世祖榮公(即劉邦的祖父,豐公劉仁號的別名)定居在豐,以至七十五世祖邦公,亦出生於沛郡豐邑中陽裡,由此可知自累公以後,世居豐沛。”故徐、豐、沛乃劉氏之古籍居地。

    劉累子孫,於商代高宗武丁時為追封先賢劉累的子孫,被封到豕韋(今河南滑縣),以地名為氏,始稱豕韋氏。商未又徒封於唐(山西翼城)建立唐國,以唐為氏。周成王滅唐,封唐氏後代於杜原(今陝西西安市南),又為杜氏。傳至五十七世祖杜伯公,字致祿,事周宣王,為上卿大夫,掛右將軍帥,聲譽顯赫.周宣王四十三年.被誣冤殺,封地杜城被奪,其子隰叔奔晉,後世為晉國土師,因官名顯赫,故以官命氏,又為土氏.傳至六十二世祖士會公,亦晉國大夫,曾食邑於隨和範,又為範氏、隋氏,土會又名隋會和範會,死後諡號“武”,因稱範武子。故劉、唐、杜、範士原系同祖,皆劉累之後裔。周襄王三十二年,晉襄公死,其子年幼,欲立其弟公子雍為王,大臣趙盾派士會出使秦’國,迎襄公弟公子雍回國繼位,因襄公夫人阻撓,趙質中變,改立襄公兒子夷皋為王,秦晉為此交戰,秦軍大敗.士會亦只好留秦.秦項王四年,秦代晉,晉使人偽降,接士會歸晉,有子留秦,會生三子.惟留秦者,復為先祖劉累之姓姓劉。

    第二支 周姬後裔姓劉

    據載,黃帝的第十七世孫在殷商時期,有一個叫古公檀公的人(後被周成王追封為周太王),其小兒子季歷,被武王封在河南王城,故名為王季。武王之子周成王繼位後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河南偃師縣),以邑為氏姓劉。東周末年,周匡王姬班的小兒子也被封到劉邑號稱劉康公,其後代以邑為姓姓劉。此為姬姓劉。和唐堯祁姓劉,同出帝嚳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周大夫食採於劉,亦為劉氏,康公獻公其後也。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載:“成王封王季之子劉邑,因此為氏,今河南偃師;此姬姓之劉也。” 姬姓劉氏與古代劉子國。但是,我們至今仍沒有發現有哪一支劉氏家族,自稱出自姬姓劉子國,為劉康公的後裔。

    第三支 少數民族從劉姓

    匈奴或其他少數民族從漢姓姓劉。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東滅東胡,西破月氏,進佔河套地區,威脅新建的西漢政權。是時,漢帝初定中國,高祖劉邦派婁敬結和親之盟,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族冒頓單于為妻,冒頓原姓孿提,按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因此,孿提氏之子皆從姓劉。《通志、氏族略》載:東郡(今河南濮陽)、河南郡(今河南洛陽)、雕陰郡(今陝西綏德)的三大劉族,俱出於冒頓單于之後。漢武帝時,國勢漸盛,武帝多次對漠北用兵,攻擊匈奴,匈奴人屢遭打擊,勢力漸衰。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呼韓邪率部歸漢,此後六、七十年間有許多匈奴人遷居內地。東漢光武帝初年,匈奴人再次分為兩部.一部留居漠北為北匈奴,一部南下歸漢,為南匈奴,後來南匈奴和漢共擊北匈奴,使其遠逃西方,遂建立小國,據說歐洲的匈牙利國,即為北匈奴所建。據史學家林劍鳴教授去蘇聯講學時,見到一位“金髮碧眼女郎”,她說她是匈牙利人,據其父輩說,她的祖先原是華人,姓劉,說是劉邦之後人,約在東漢時期,因犯罪被判流行,發配到西域,後又隨匈奴西遷到歐州去的。

    魏晉南北朝漢政權的建立者劉淵,原本是匈奴人,其父劉豹,為匈奴左賢王,漢末曹操分諸侯餘部為王,以劉豹為左部帥,豹死,劉淵繼位,拜北部都尉,後乘晉八王之亂,離洛陽歸左國城,自稱大單于,起兵反晉,永興元年稱漢王,永嘉二年改稱漢帝,開五胡亂華之首。其後裔在隋唐時期衍為中原大族了。

    五代後漢王朝的建立者劉知遠.本為沙佗族人,沙佗是西突厥族的一個別部,而西突厥也是古代匈奴族的別種。劉知遠先世居太原,冒姓劉,叫劉唐明。劉知遠在後晉時輔晉高祖石敬塘立功,被封為太原王。晉亡後劉知遠稱帝,卻有意在漢皇故里的豐縣,為漢高祖劉邦修建了高皇廟,流傳至今。此外,鮮卑族的後裔亦有改姓劉者。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率領鮮卑族眾100多萬人,自山西大同南下,遷國都於洛陽,入主中原。為了穩固對中原地區漢人的統治,就實行漢化政策,將鮮卑族人改用漢姓,率先將自己的‘拓跋”氏改為元姓,將獨孤氏改為劉姓,共改了140多姓。其實獨孤的祖先也姓劉,是光武帝劉秀的後裔。

    劉秀有個兒子劉輔,封為沛王,其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敗沒於匈奴,曾被囚於獨山下。(遼寧海城縣),後來劉進伯與少數民族通婚,生子名尸利單于,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六世孫、羅辰,隨魏孝文帝遷洛陽時改姓劉。其後裔亦遂姓劉。其他少數民族的劉姓有:宋元時期,被漢族同化的回族劉姓,蒙古族劉姓、滿族劉姓,北韓族劉姓,維吾爾族劉姓等.至於臺灣的高山族劉姓則出現較晚.清朝乾隆二十三年,朝廷曾賜給高山族七個姓(他們原無固定姓)即衛、金,錢、廖、王、潘,黎,光緒末年,臺灣被日本人侵佔,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臺灣重歸中國,高山族人紛紛依託於當地有勢力的漢人;其中有劉姓者。總之,一些少數民族,由於政治的原因,經濟的原因,或天災人禍,或仰漢,懼漢等原因,而改姓劉者為其多數。

    第四支 大賜之姓劉

    自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以後,劉姓成為皇室國姓,人們以姓劉為榮,因此一些有功之臣或其他異族人,皆以皇恩賜姓為貴。如項羽的叔項伯,在鴻門宴上以身翼蔽,救劉邦脫險,後來高祖封項伯為列候,並賜姓為劉氏,其後裔遂之姓劉。《史記》載;“項伯秦末下相人,名纏,字伯,楚霸王項羽叔父,任楚國左尹。項伯與劉邦謀士張良友善,項羽人關,從範曾言,欲殺劉邦,項伯聞之馳告張良,劉邦倖免於難。劉邦至鴻門赴宴,範曾命項莊舞劍,欲席間殺邦,項伯拔劍對舞,以身翼蔽劉邦,便得脫險。劉邦即帝位後,封項伯為射陽候,賜姓為劉。”《項羽本記》載:“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江蘇懷安)還有桃侯(山東汶上),平皋侯(河南沮縣),玄武侯(南京),皆項氏之賜姓劉。”

    據《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考知:婁敬齊人,以戌隴西過洛陽,勸說漢高祖建都長安,高祖賜其為劉姓,拜為郎中,號奉春君,封建侯。據《姓氏考略》載:“漢高祖賜婁敬、項伯為劉姓。”除以上兩支外,因其他原因而改姓劉者,亦不在少數。東漢舞陽人王常,曾起兵反對王莽政權,後參加了昆陽之戰,立有大功,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氏。三國時蜀將劉封,原來姓冠,因是劉備的養子,也改姓劉。五代時北漢國主劉繼恩,原姓薛,因是劉承鈞的養子,也改姓劉。

    以上就是中國劉姓的幾個主要的起源,當然關於劉姓的起源遠遠還不止這些,但是,最主要的算是唐堯帝的後裔。特別是從漢以後,漢王朝達四百多年之久,且又有劉邦的“非劉姓不稱王之盟約”,而且各王侯妻妾亦不止一個。據說光中山靖劉勝就生了120個兒子又分封各地。另外漢武帝時,還實行推恩法,允許各王國分封城邑給自己的子弟,於是大王國又分成許多小王國。與大封同姓王的同時,漢代還採取優待皇帝同姓的政策,凡與皇帝同姓者,均可免全家的一切徭役。在西漢末年,可以免除徭役的同姓,可達10萬餘人。故平民百姓的劉氏人口,也得到很大的發展興旺。

    總之其他劉姓,除姬姓劉之外,多少都與漢宗室有著一定的關係,共享皇恩特權之榮耀。因而也多說成自己為漢皇后裔當是非常自然的。因此漢以後的劉姓也急劇地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大姓從而遍佈全國各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7plus怎麼正確充電?